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讲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463584 上传时间:2018-01-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讲义(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讲义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硕士研究生开设 1 门必修课程(占 2 学分,36 个学时) ,1 门选修课程(占 1 学分,18 个学时) 。 必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是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背景下,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化和拓展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马克思主义从三个角度来探讨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第一个角度:内涵的三个层面;第二个角度:狭义和广义;第三个角度:

2、三大组成部分。第一个角度内涵的三个层面:1.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潮和学说,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具有阶级属性;3.马克思主义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运动。第二个角度 狭义和广义:狭义: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而构成的理论体系。恩格斯:“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 ,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 广

3、义:不仅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而构成的理论体系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第三个角度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的目标和道路提供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研究无产阶级和解放全人类这一主题的起点,属于马克思主义第一层次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哲学原理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它是研

4、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一主题的中介。属于马克思主义第二层次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道路。它是研究无产阶级和解放全人类这一主题的落脚点和终结,属于马克思主义第三层次的理论。二、科学社会主义(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前提1.经济条件: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条件: 1819 世纪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19 世纪英法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6、17 世纪此时的空想

5、社会主义者往往披上宗教神学的外衣, 采取虚幻的文学游记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表现出“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中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18 世纪)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伴随工场手工业的出现而产生的,其特点是不再用乌托邦的梦幻般的文学描写形式,开始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的原则。代表人物: 摩莱里(1720 1780 ) 马布利(1709 1785 ) 巴贝夫(1760 1797 )摩莱里自然法典 1755马布利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756巴贝夫- 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 1776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法学色彩极为鲜明。二是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特征恩格斯称之为“禁欲主义的、禁绝一切生活享受的、斯巴达克式的

6、共产主义”。晚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此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不再采取虚幻的文学描写形式,也不采取细致的法律规定的形式,而是采用详细的理论论证的形式,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并对未来理想社会提出了天才的设想。4.主观前提:两大转变”-即世界观和阶级立场的转变,也就是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1.两大理论基石2.两个必然 3.两种方案4.三个阶段1.两大理论基石第一块理论基石:唯物史观第二块理论基石:剩余价值学说2.两个必然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都是必然的。 这两个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整

7、个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的。3.两种方案即马、恩设想的实现社会主义的两个途径。(有人将其称为顺序)他们早期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欧、北美那些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发生。恩格斯甚至认为英、美、法、德四国可能首先或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1892 年恩格斯指出:欧洲工人阶级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 “至少需要英法德三国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保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8 卷第 403 页1893 年又指出:“无论是法国人、德国人或英国人,都不能单独赢得消灭资本主义的光荣”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9 卷第 87 页。 当然,他们也没有把自己的看法当作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所以,19 世纪 7

8、0 年代中期以后,通过和俄国革命家苏利奇等的频繁通信往来,特别是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的了解与思考,他们逐渐把视线从西方移向东方,革命运动方兴未艾的俄国等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两种方案,第一种没有实现,第二种获得了成功。“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 ”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1916 年 9 月“卡夫丁峡谷”是一个历史典故:公元前 321

9、 年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中,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打败了罗马军队,并强迫他们负着“牛轭”通过峡谷。这在当时是最大的羞辱。借用这个典故是比喻,俄国等东方国家可以避开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灾难而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和巨大成就,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就是马克思晚年设想的东方理论。4.三个阶段革命转变时期-即过渡时期,起点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终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列宁将其称为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列宁称为共产主义社会) 。 5.其他基本原则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尽管共产党宣言发表已经 160 多年,尽管其间中国和世界的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

10、化,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看,今天我们离宣言不是更远而是更近了。可以这样说,在 30 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很多重要方面都来自于宣言这个源头,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 宣言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又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作为未来社

11、会的重要特征和向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过渡的前提条件。第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宣言第二章的结尾在叙述党的最高纲领时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第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从阶级感情或道德原则出发,而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宣言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 第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民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争得民主同推翻资本主义

12、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联系起来。 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 第五,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有一句名言:“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 第六,努力实现社会和谐。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其中包括“提倡社会和谐”。 第七,坚持党的先进性。 马克思恩格斯建党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宣言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

13、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 第八,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科学内涵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把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二)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都知道,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最有名的代表作。在这部著

14、作发表 25 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 1872 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由于最近 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他们强调 宣言 的一般原理是正确的,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态度,就叫做 与时俱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列宁在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起草纲领时也强调:“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运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

15、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 他指出,马克思的理论阐述的只是一般的任务“ 而这样的任务必然随着历史过程中每个特殊阶段的具体的经济和政治情况而有所改变。 ”1945 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还针对党内的教条主义说: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把这些马克思主义堆在一起就多得很。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说过一句十分重要的话:“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

16、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2.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三、毛泽东思想(一)心目中的毛泽东伟人智慧思想军事家战略家斗争精神造反精神深厚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底蕴文学诗词书法方面的才华(二)客观评价毛泽东一生功过(三)如何看待毛泽东晚年的错误?1.不回避,因为错误是客观存在的。2.关键是不要脱离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复杂、严峻的国际斗争形势;与刘少奇等其他领导同志的严重意见分歧;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深入的科学分析;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