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二次函数中的三角形问题”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448312 上传时间:2018-01-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探二次函数中的三角形问题”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探二次函数中的三角形问题”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探二次函数中的三角形问题”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探二次函数中的三角形问题”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探二次函数中的三角形问题”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探二次函数中的三角形问题”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探二次函数中的三角形问题”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探二次函数中的三角形问题”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初三中考 “函数”复习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根据二次函数提供的信息,较快求出解析式、顶点坐标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掌握在二次函数图象中求出特殊三角形面积的方法;能根据图象中提供的信息正确地“读解”图象中更多的有效信息;利用二次函数图象中的三角形相似,或直线平移求出符合条件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坐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分析探讨,体会到图象中几个特殊点的坐标在解决三角形问题中的重要性;通过对二次函数图象中三角形问题的探讨,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解决函数问题中的重要性和优越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

2、对二次函数中三角形问题的探讨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构建“数想形” “形思数”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意识;通过对具体数学问题的解法的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形成团队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或解析式求出特殊三角形的面积;或利用三角形相似、全等,或通过平移等知识求出符合条件的直线与函数图象的点的坐标。教学难点:在二次函数图象中,利用三角形相似或通过直线的平移,求出符合条件的直线与抛物线的公共点的坐标。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师:同学们,请观察图 1,你认为在这个图象中,哪几个点较为特殊?生 1:点 A、点 B、点 C、点 O、点 D。师:为什么这些点较特殊呢?

3、生 1:这些点分别是坐标原点、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以及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师:将这些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可构成哪些三角形?生 2:可构成ABC、BCD 、ABD、AOD、BOD(见图2)师:我们知道,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三角形问题也是最常见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二次函数中的三角形问题(多媒体出示课题) 。二、 问题精析,初步引探师:首先,我想就刚才出示的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提几个问题,不知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来解决?(学生齐声回答:有!) 。师:请根据图象中所提供的信息,说出 A、B、C、D 四点的坐标。生 2:这四点的坐标分别是:A(-1,0) 、B (4,0) 、C(3/2,-25

4、/4) 、D(0,-4) 。师:很不错!完全正确。那现在请同学们求出ABC 的面积,并说出你是怎么进行计算的。生 3:ABC 的面积为: 1/2ABCE =125/8。师:答得非常好!师:如果将问题改成求BCD 的面积,可以怎么进行求解?(学生思考) 。师:(良久没有学生回答)同学们可否由求ABC 的面积有所启示?生:生 4:可将 CD 延长,与 X 轴交于 G,然后用GCB 的面积减去GDB的面积,就可得到BCD 的面积。生 5:我还有一种方法,设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与 BD 相交于 F,分别求出DFC 与BFC 的面积,它们之和就是 BCD 的面积。生 6:还可将 BC 延长,使之与 Y

5、轴交于点 M,然后用BDM 的面积减去DCM 的面积即可。(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在图象上添加了相应的字母。见图 3)师:太棒了,能谈谈你这样设想的原因吗?生 6:构造新的三角形,使其中一边落在坐标轴上,这样便于求出三角形的底边和高,进而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师:李于同学真棒,我相信很多同学都和他一样,找到了在坐标系中求三角形面积的捷径。师:同学们,学习数学就要这样,要能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中题设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在变化中发现规律。比如,这个问题到这里可以进行变式:就利用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此函数的解析式已求得为-3x2-4) ,在图象上是否存在点,使ABP 的面积为 15,如若存在,求出点的坐标;

6、如不存在,则说明理由。(教师将学生推向探究问题的边缘)(学生或自主探索,或交流讨论不久便有部分学生举手)生 7:根据题意,已知 ABP 的面积为 15,底边 AB=6,则边上的高为6,而这个值实际上就是点的纵坐标,再将它代入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中即可求出点的坐标。(老师微笑地点了点头,没有发表意见)生 8:我认为底边上的高等于 6,但这个值只是点到底边的距离,也就是说,点 P 的纵坐标可以为6。师:你们认为他的分析是否有道理?(不一会,很多同学对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析表示赞成,并有部分学生通过计算求出了 P 点的坐标。 )师:周明同学考虑得很全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点可能存在的几个位置。(教师利用几何

7、画板制成的动画演示点 P 的运动轨迹,ABP 的形状也随之发生变化。见图 4)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分析尝试求出符合条件的点 P 坐标。(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几位学生完成的计算,并进行点评。 )三、问题变式 深入导探师:刚才,我们研究的的问题实际上是二次函数中常见的三角形问题。大家对于二次函数图象中的特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有了初步认识,现在老师想就刚才的问题和大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同学们是否有兴趣?(多媒体出示问题二次函数 y=ax2 +bx+c 的图象如图 5 所示:1.求此函数的解析式;2.过点 A 作 APBD,交此抛物线于点 P,求出点 P 的坐标。)学生纷纷进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

8、案,或独立思考,或相互交流。生 9:这个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都可直接看出来,分别为:A(-1,0) 、B(4,0) 、D(0,-4) ,和前面的问题一样,可求得解析式也为x2-3 -4 。师:不错,此问题的第一问可用待定系数法求得,也为x2-3-4 ,那点 P 的坐标有没有求出?生:还没有。师:请大家注意第二问中提供给我们的已知条件:APBD,再结合前面我们已探讨过的问题,会有什么启示?(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并开始了短时间的讨论)(过了几分钟,部分同学似乎有了解决的方法,教师请同学发表看法。 )生 10:由 APBD 可得到DBA= BAP,设 AP 与 y 轴交于点 M,又有AMO= B

9、DO,可得到BODAOM。 (图 6)生 11:因为点 B 和点 D 的坐标分别为(4,0)和(0,-4) ,所以BO=DO=4,又BODAOM ,所以 AO=MO=1,这样就可以求出直线 AP的解析式。(老师让这些同学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用赞赏的眼光看着他们,微笑着点点头,期待其他同学能有更多的更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生 12:点 P 是直线 AP 与抛物线x2-3-4 的交点,那么通过求出直线 AP 的解析式与x2-3-4 组成的方程组的解便可得出点 P 的坐标。师:不错,刘强同学能结合前面同学的想法,并联系前面学习过的知识,这种方法能较快地求出点 P 的坐标。还有没有不同方法?(学生

10、又进入短时间的探讨、交流)生 13:我认为,不需要证明BOD AOM,因为 APBD,所以直线AP 可由直线 BD 平移得到,只要求出直线 BD 的解析式和 MD 的长度,能较容易求出直线 AP 的解析式。师:很好,这种方法很新颖。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并直接站了起来:“我还有一种方法。 ”教师示意他讲出他的方法。生 14:可以过点 P 向 X 轴作垂线,与 x 轴交于点 N, (教师按学生所讲作出垂线。见图 6)则有 PN=AN 师:(教师示意这名学生停一下)你能说说为什么会有 PN=AN?生 14:我也是由刚才这种方法联想到的,因为 PNMO,会有AOMANP ,由 OA=OM=1,所以有 A

11、N=PN,又 PN 是点 P 的纵坐标,ON 是点 P 的横坐标,则 PN=ON+1,设点 P 的坐标为(x,y) ,有 y=x+1,又点 P 在抛物线 x2-3-4 上,利用这两个关系式可求出点 P 坐标。教师带头鼓掌,这位同学很高兴地坐了下去。师:根据刚才这些同学的分析,请大家选用适当的方法,尝试求出点 P的坐标。四、延伸拓展 导练提高师:接下来,我想让大家冲刺一下往年的中考压轴题,看看今天所学的知识能否用得上。同学们有没有信心?生:有(多媒体出示由 2005 年长沙市中考压轴题改编的试题)已知:抛物线y=1/3x2-2/3x-1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A(x1 ,0)、B(x2

12、,0),且 x1x2 ,与 Y轴交于点 C(图 7) 。1.若M 为ABC 的外接圆,则MBC 是三角形;A.等边三角形 B.等腰直角三角形2.由可求得M 的半径为 ;3.过点 A 作直线 AP 平行于 BC,与抛物线交于点 P,可得点 P 的坐标为,以 A、B、P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 ABC 是否相似,请说明理由。学生尝试解答最后,师生合作探讨,完成解答五:学习导结,认识提升师:通过以上探究活动,你认为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有什么体会?对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并适当鼓励。归纳总结。六、作业根据最后一个问题,自行改编,提出一个新问题,并解答出来。教学反思“二次函数”和“三角

13、形”都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则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个质的提升。将多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对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成了中考综合解答题的出题方向。本节课,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创造性增补和整理,也意在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下面就这节课的某些特点作如下评析:创设平台,诱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安排,创设了一组变式题,为学生创造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和平台,但这些“果实”并

14、不是让学生垂手而得,而是需要思考,需积极参与,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去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本节课的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互动性特点,给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精选例题,变式深入,注重数学方法的归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一个简单问题入手,通过一步步的变式,层层深入, 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归纳、综合、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观察、猜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快速地“读解”函数图象中的有效信息,更好地理解函数解析式与其图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在函数图象中如何求解三角形的面积,利用平移的方法

15、求函数解析式以及运用三角形相似等方法求得特殊点的坐标,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到问题变式的最后,引出了经过改编的往届中考题,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其实“难题”也是由一些简单知识点积淀而成,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这对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积极影响。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真正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在例题变式探究过程中,我巧妙运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让学生从几何画板的动画演示中,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进

16、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为学生探究、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依托变式,启迪思维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学生在探求中运用已发现的规律试一试,让学生在问题探讨中各抒已见、开展讨论,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有创见的解法及时加以肯定,整个过程,让学生充当“演员” ,这样的过程,是思想自由的过程。本节课中,我通过一系列的变式题组的设计,给学生创造了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阶梯”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动眼、动手、动脑的空间和交流探讨的平台。让他们始终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