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448143 上传时间:2018-0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娱乐至死》读书笔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研 究 生 作 业课 程: 当代传媒实务研究 题 目: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学生姓名: 王婷 学 号: 201020336 院 系: 新闻传播学院 班 级: 2010 级新闻学研一 浅谈波兹曼娱乐至死娱乐至死是对 20 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初读娱乐至死的时候,拿到书首先

2、是被封面插图吸引的,一家四口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但是他们却没有头颅只有躯干坐在那里,从这幅图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也看不到他们情绪的流露,完全是毫无生气的,但却可以感觉到他们机械的“看”的行为,是一种完全没有思维的被动接受,他们变成了没有思想的空壳子,丧失了判断力而任凭摆布。这幅图正是对波兹曼娱乐至死主旨的勾画。一、媒介发展历程波兹曼认为从古至今人类的交往媒介主要经历了三种形式,即从口语到铅字再到电视。每种媒介对于文化的精神中心和物质中心的形成都有着决定性影响。比如在铅字印刷出现以前的口语时代,作为生活经验浓缩的谚语和典故受到人们重视。久经世故的老人可以用它们作为调节争端的“法庭”判词。而在铅字印

3、刷出现以后,人们更看重印刷出来的文字的权威,而不再是口头语言。口语不再被看作是可信赖的对象。从口语到铅字的媒介转换在波兹曼看来是一次巨大的智力进步,它使得话语变得更加严肃和理性。公共交往的信息“往往是事实和观点明确而有序的组合,大众通常都有能力进行这样的话语活动。”比如林肯时代的演说家都能轻松发表富于逻辑修辞、有实质严肃内容的言论,并能现场进行理性、深刻的辩论。听众也可以连续几小时耐心倾听、理解甚至加入他们的话题。这一切在今天看来简直难以想象。总之,铅字时代的到来实现了全民智力的大提升。启蒙运动恰恰与印刷术的出现同步也并非偶然。但是从铅字到电视的第二次媒介转换却实在是一场智力灾难。20 世纪的

4、传媒技术发展,使人类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其中电视图像已经成为当代支配性的传媒形式,它改变了社会认知与人际交往的模式,引发出深刻的文化变迁。电视时代其实就是图像时代。看图,这就彻底省略了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所以看电视无须事先学习。为了吸引观众,电视追求的是节目的新鲜和刺激。时不时地以各种奇闻轶事和娱乐噱头来控制观众注意力。电视看似给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战争、灾难、事故、政治、科技等无所不包。但这些信息却几乎没有多大价值。它的重要性似乎仅取决于电视播放的范围和速度,以及时为我们增添一道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些信息根本无须我们“理解”,只要“了解”就够了。我们

5、只是在“看”电视,而不是“读”。用波兹曼的话说,在今天,“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们。”我们对于真理的看法和对智力的定义随着新旧媒介的更替发生了很的变化。“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二、电视媒介的影响力在波兹曼看来,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社会风向开始转型,美国民众曾经具有的对教堂的崇敬的心理开始变淡,变得更加追求物质化,更加现实,更加浮躁,根本就静不下心来思考,比起印刷机统治下提供的深奥信息,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电视时代提供的肤浅而有趣味的内容。美国媒体“硬新闻”就开始不被受众关注,不断地在走下坡路,人

6、们关心的是非公共议题的娱乐现象,娱乐性的新闻的地位在不断飙升。所以,针对这种电视完全被当作生活全部的社会风气,波兹曼提出“媒介即隐喻”理论,用于批判电视媒体对于人整体生活方式和社会总体存在方式的影响。媒介是一种“强大的暗示力”,体现在语言中的各种表现形式中。“媒介凭借其隐喻功能,即主观诠释世界、加工世界,主观判定事物的真伪、善恶、美丑,是使信息获得主观意义并变形;凭借人脑的联想、想象、接受暗示等功能,将本不属于事物的特性散播出来,进而笼罩了事物(信息)本身。”换句话说,媒介的这种隐喻其实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具有改造现实世界、定义现实世界的力量,当我们置身其间的时候,媒介就对我们的文化产生无形的、

7、有效的影响,最终变成整个社会文化精神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媒介具有的强大隐形力量主要是指媒介能在无形之中影响文化。同时,媒介还能完全重构和塑造文化精神。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有一个著名论点:“媒介即是信息。”就是说在信息传播中最为本质的东西不是传播的内容,而是传播的媒介。媒介对于信息的传播和接受都是有影响的,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相同的信息由不同的媒介传播就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波兹曼在此基础上提出“媒介即隐喻”的理论。即媒介是把某种未知的东西变换成已知的术语进行传播的方式。用一种隐蔽却很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同时他还提出了“媒介即认识论”的观点,媒介深刻影响

8、到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例如在铅字时代,人们的智力结构同书面文本相对应理性、深刻、严肃、富有逻辑。而“电视创造出来的认识论不仅劣于以铅字为基础的认识论,而且是危险和荒诞的。”以电视为中心的认识论严重污染了大众交流,信息的传播不得不以模拟电视图像的形式进行。比如课堂教学对于多媒体的应用,以少量的知识内容配以大量的图像和音效,将课件制作的日益花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比如今天的纸面媒介也在不断趋同于电视。图书报纸如果不配上大量精美图片恐怕很难引起读者兴趣。这些图像不仅仅是对语言起到补充的作用,而且试图越俎代庖,完全取代文字的诠释功能,把文字驱赶到背景中去。这一点只要看一看街头流行的时尚杂志就可得到验

9、证。“媒介即隐喻”理论暗示着碎片式信息的不断出现,尤其是“好现在”这一句式不断地被运用,让我们不得不相信公共话语开始变得支离破碎。当下的受众处在当下的语境中,根本就没有时间思考了,因为只要等到下一秒,其它毫不相干的信息就会来到。比如,前一秒钟是一个严肃话题而后一秒钟就变成了娱乐八卦。是当下的受众即使还能留出一部分时间(比如广告时间或不想观看的节目时间)来思考,也是处在一种混沌紊乱的状态,思路不清晰,思考也不会具体而深入,当另外吸引自己的节目出现时,注意力又会被吸引。三是当下的受众的思考变得简单,什么都是瞬时记忆。也就是说不会将某个电视内容在大脑里搁置太久。从“媒介即隐喻”这一理论的暗示中,我们

10、发现受众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的选择取向也开始变得娱乐化,从读文时代向读图时代的转变就表明了这一点。电视、网络视频中,不断出现的图片让我们应接不暇,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忙得顾不上思考了,用眼睛这么简单的动作都顾不过来,更何况还要用脑力来思考呢。娱乐世界确实有其独特的魅力:轻松、诙谐、肤浅到一般人都能看懂、不需要经过大脑的加工,它让受众的思考变得简单、行动变得迟钝。三、个人感悟综括全书,波兹曼主要提出了两个观点:1、电视介入政治使得原本严肃的竞选仿若综艺节目,民众热衷于政治家的花边八卦,对他们的着装外表评头论足,并让这些毫不相干的因素直接影响手中的投票器;2、电视新闻报道的强势覆盖,大规模轰炸,使得

11、原本多元情绪的新闻事件都变得淡化和娱乐化,主持人机械的“来看下一条”,就轻巧地将观众注意力转移,而包含在每条新闻中的应有情感正在丧失,无论观众还是传媒都在变得冷漠。在我以前的观念中,一直认为,一个明主、自由的社会,社会的一切看似中立的变化(就像书中所指的技术创新对人们的影响),都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或是套用一句话就是“存在即是合理”,即它们之所以出现,总是在一个成熟、自由的环境中产生的,而不是又一个社会独裁者专断地抉择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换句话说,我崇尚自由和明主,认为它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并且可以指导社会的走向。相信多数人的看法和我相同:我们总是很容易的批判那些人类原本就指向“恶”的趋势,例

12、如独裁、专制,但我们却忽视了我们可能会被我们所钟爱、崇尚的东西所误导、摧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离那些众人皆知的人性恶习导致的社会退步越来越远,但我们是否会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社会会不会在歌舞升平中慢慢退步?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反思的。我很难为情却又不得不承认,我属于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已经惯常于电视的思维,而忽略了逻辑、背景的人。或者是更甚,我已经属于了电脑的思维。我习惯在第一时间打开电脑,打开 QQ,看看迷你首页中提到的体育或娱乐新闻,我也习惯看看每天两次的手机早晚报,知道最简单的时事新闻,以证明我并不只是一心只问圣贤书的书虫。但是我从不习惯去了解三鹿奶粉背后有多少黑洞,或者认真地听

13、完一场艰涩的讲座。更为悲哀的是,当我在看这本书时,对于一个长句往往要再看第二遍才看明白;对于作者逻辑、缜密的论证有时不自觉地不耐烦,甚至认为他有些啰嗦;对于作者举的历史论据有些不以为然这些都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描述的、电视时代所带给我们的:缺乏逻辑、忽略语境、抛弃历史、浮躁我们在接受一个技术改变的同时,一起接受的是信息传递媒介的改变,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信息不会由于媒介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换句话说,媒介是中立的。电视、以及现在的电脑,只是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丰富了我们接收的信息,媒介的进步,也意味着社会也随之进步。殊不知,媒介却深刻地影响着内容及信息接收者的认知,且媒介有强烈的指向性。曾在报上看到关于

14、美国总统选举的技巧,举到了各式各样的例子,包括语言的幽默、谈吐的优雅等等,就是没有提到政治观点的正确、表达的明确性和逻辑性,为什么?因为我们早就习惯了电视所传达的 感官刺激、忽略背景、容易理解,所以选民需要的只是一个看起来像是总统的候选人就好了。还有电视新闻,我们在看完后还记得多少?我们在看完一则谋杀的新闻后,主播说:“下一则新闻”,我们就跳跃地进行下去,心情不需要有过大的波动,因为这不是电视文化所鼓励的,电视文化鼓励的是漠然、毫无关联的片段、以及看完就忘,如果一个电视节目鼓励大家思考,那么它可能就要夭折。不要相信那些标榜崇尚思考的节目会真正引人深思,不是说它们的初衷不如此,只是遥控器在千家万

15、户手里,如果节目背离了电视所与生俱来的指向性,那将会被淘汰。就象波兹曼引用大卫梭罗瓦尔登湖中的议论:“我们匆匆地建起了从缅因州通往得克萨斯州的磁性电报,但是缅因州和得克萨斯州可能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需要交流;我们满腔热情地在大西洋下开通隧道,把新旧两个世界拉近几个星期,但是到达美国人耳朵里的第一条新闻可能却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自从有了电报,我们就能将万里之外的事情迅速报道在本地报纸上,这些事情被称为“新闻”,而这些所谓的“新闻”通常有两个特征: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毫无关系;二、你知道了这些事情也不会因此而采取任何行动。就比如你知道了万里之外的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这既与你在此间的日常

16、生活毫无关系,你也不会打算去为阿德雷德公主送医送药。所以这些所谓的“新闻”,你知道了其实对你没有任何意义,不知道其实对你也没有任何损失。按照波兹曼的论证,事情就是从电报发明的那一天开始,出现了本质上的变化,从此我们就进入了被信息垃圾包围的岁月,而电视和互联网又使得这一状况变本加厉。作者写作此书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电视是信息传递最主要的媒介,而在我们所处的当代,最主要的媒介已经成为电脑。我认为,电脑就是加强版的电视,更多更娱乐的信息、更跳跃的思维、更片段的背景,导致更多的混乱我和作者一样,我无意否认电视和电脑带给我们生活的诸多好处,但是,但它们成为最主要的媒介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是否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的认知及表述方法,会否退步?我们是否再也不愿意思考?这些,都是我们这代人需要认真考虑的。我想我们要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