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2016-2017年(沪科版)物理必修一学案 第2章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学案5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04399 上传时间:2017-01-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步步高》2016-2017年(沪科版)物理必修一学案 第2章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学案5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步步高》2016-2017年(沪科版)物理必修一学案 第2章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学案5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步步高》2016-2017年(沪科版)物理必修一学案 第2章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学案5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步步高》2016-2017年(沪科版)物理必修一学案 第2章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学案5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步步高》2016-2017年(沪科版)物理必修一学案 第2章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学案5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步步高》2016-2017年(沪科版)物理必修一学案 第2章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学案5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步步高》2016-2017年(沪科版)物理必修一学案 第2章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学案5 Word版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理备课大师 免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习题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总结学习目标定位1)速度公式:v tv 02)位移公式:s v 0t 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常用的导出公式:(1)速度位移公式:v v 0(2)平均速度公式: v ,即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即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 初、末速度的平均值)在连续相等时间间隔 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 恒定值,即 s由落体运动的规律(1)速度公式 vt2)位移公式 h )速度位移公式 v 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1对于公式 vtv 0 sv 0t 理解好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及其对应的关系两个12公

2、式涉及 5 个量,原则上已知三个量可求另外两个量,可以解决所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2解决运动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为:审题画过程草图判断运动性质选取正方向(或选取坐标轴)选用公式列方程 求解方程,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讨论例 1 一个物体以 m/s 的初速度沿光滑斜面向上滑,加速度的大小为 2 m/上最高点之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则()A1 s 末的速度大小为 6 m/ s 末的速度为零物理备课大师 免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2 s 内的位移大小是 12 s 内的位移大小是 15 t ,物体冲上最高点的时间是 4 s,又根据 vtv 0体 1 s 末的速度为 6 s,A 对

3、,B 错根据 sv 0t 体 2 s 内的位移是 12 m,4 s 内的位移是 16 m,第 5 s 内的12位移是沿斜面向下的 1 m,所以 5 s 内的位移是 15 m,C、D 对答案个导出公式的应用1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v v 2果问题的已知量和未知量都不涉及时间,利用此式往2t 20往会使问题变得简单2与平均速度有关的公式有 和 v 普遍适用于各种运动,而 v v t2 v st v 用 和 v 可以很轻松地求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 st v 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 T 内的位移差为常数,即 s2s 1 一列火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驶来,一人在轨道旁边观察火车运动,发现在相邻

4、的两个10 s 内,火车从他跟前分别驶过 8 节车厢和 6 节车厢,每节车厢长 8 m(相邻车厢连接处长度不计),求:(1)火车加速度的大小;(2)这 20 s 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3)人刚开始观察时火车速度的大小解析(1)由题知,火 车做匀减速运动, 设火车加速度大小为 a,人开始观察时火车速度大小为厢长 L8 m,则 s,8L6L a10 2,解得 a m/m/s 228100(2)由于 v m/s5.6 m/v 8L 64820(3)由 v 2v 2( a)8 L 得 7.2 m/0 16可以:由 v v 0 v0v 0) m/s7.2 m/st2 1)m /2)m/s(3)7.2

5、m/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按时间等分(设相等的时间间隔为 T)(1)T 末、2T 末、 3T 末、瞬时速度之比v1v 2v 3v n123n(2)T 内、2T 内、 3T 内、的位移之比物理备课大师 免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s 2s 3 22 23 2n 2(3)第一个 T 内、第二个 T 内、第三个 T 内、,第 n 个 T 内位移之比s s s 35(2 n1)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按位移等分(设相等的位移为 s)(1)通过前 s、前 2s、前 3s、前 的速度之比v1v 2v 3v n1 2 3 n(2)通过前 s

6、、前 2s、前 3s、前 位移所用时间之比t1t 2t 3t n1 2 3 n(3)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t t t ( 1)( )2 3 2( )n n 1注意以上比例成立的条件是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对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把它看成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应用比例关系,可使问题简化例 3 一观察者站在第一节车厢前端,当列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时( )A每节车厢末端经过观察者的速度之比是 1 2 3 节车厢末端经过观察者的时间之比是 135相等时间里经过观察者的车厢数之比是 135D在相等时间里经过观察者的车厢数之比是 123解析设每节车厢为 l,由

7、 2asv 得第一节车厢经过观察者时 ,同理,第二节经过观2t 2第 n 节经过观 察者时,v n ,所以有2a2l 2av 2v 3v n1 ,选项 A 正确相等时间里经过观察者的车厢数之比2 3 35,选项 C 正确答案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经 4 s 后停止,若在第 1 s 内的位移是 14 m,则最后 1 )A3.5 mB2 mC1 mD0答案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可以把 这个过程看做逆向的初速度 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为 1357,所以由 得,所求位移 m7 由落体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1)速度公式:v t免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

8、收费!(2)位移公式:h )速度位移公式:v 变速直线运动的其他规律,如平均速度公式、位移差公式、初速度为零的比例式同样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注意若分析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的一段,则该过程是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应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分别为 vtv 0gt、hv 0t 如图 1 所示,悬挂着的一根长为 15 m 的直杆 直杆正下方 5 m 处有一个无底圆筒 杆通过圆筒所用的时间为 2 s,求无底圆筒的竖直长度(g 取 10 m/图 1解析取杆的下端 B 点为研究对象,设下降 5 m 时 B 点的速度的大小为 据 v 2得,2 m/s10 m/s,2105直杆通过圆筒的时间是从 B 点进入圆

9、筒开始,到 A 点离开圆筒时结束,设圆筒的竖直长度为l,则在 2 s 内杆下降的距离为 l15,由位移公式可得, l15v 0t 2即 l15102 1022,12解得 l25 5 练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公式(1)vtv 0(2)sv 0t 应题目中的场景灵活选用三个导出公式(1)v v 22) v (3)s 2t 20 推导和应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比例式4熟练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免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比例式) 如图 2 所示,在水平面上固定着三个完全相同的木块,一颗子弹以水平速度 v 射入若子弹在木块中

10、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穿透第三个木块时速度恰好为零,则子弹依次穿入每个木块时的速度之比和穿过每个木块所用时间之比分别为()图 2Av 1v 2v 3321Bv 1v 2v 3 13 2Ct 1t 2t 31 2 3Dt 1t 2t 3( )( 1)13 2 2答案子弹的运动看做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子弹由右向左依次“穿出”3 个木块的速度之比为 1 v1v 2v 3 1,故 B 正确子 弹从右向左,通 过每个木块的时间之比为 1( 1)(3 2 2 )则子弹实际运动通过连续相等位移的时间之比为 t1t 2t 3( )( 1) 1,3 2 3 2 2故 D 正确2(导出公式的应用)超载、超速

11、都会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一货车严重超载后的总质量为 50 t,以 54 km/h 的速率匀速行驶,发现红灯时司机刹车,货车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 2.5 m/不超载时则为 5 m/1)若前方无阻挡,问从刹车到停下来此货车在超载及不超载时分别前进多远?(2)在一小学附近,限速为 36 km/h,若该货车不超载,仍以 54 km/h 的速率匀速行驶,看见正前方有一小孩后立即刹车到停止,幸运的是没有发生车祸,问货车比不超速行驶至少多前进了多远?答案(1)45 m22.5 m(2)12.5 1)货车刹车时的初速度 5 m/s,末速度为 0,加速度分别为 2.5 m/ 5 m/据速度位移公式得:s5 2.5 m(2)不超速行驶时刹车后运动的最大距离为:s 3 10 22免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s 2s 312.5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屋檐上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滴下一滴水,当第 5 滴正欲滴下时,第 1 滴己刚好到达地面,而第 3 滴与第 2 滴分别位于高为 1 m 的窗户的上、下沿,如图 3 所示,问:图 3(1)此屋檐离地面多高?(2)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g 取 10 m/案(1)3.2 m(2)0.2 1)根据比例关系,从上到下相邻水滴间距离之比为 1357,而 2、3 两滴间距离为1 米,所以总高度 H 13.2 3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