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2016-2017年(沪科版)物理必修一学案 第2章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学案4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04398 上传时间:2017-01-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步步高》2016-2017年(沪科版)物理必修一学案 第2章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学案4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步步高》2016-2017年(沪科版)物理必修一学案 第2章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学案4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步步高》2016-2017年(沪科版)物理必修一学案 第2章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学案4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步步高》2016-2017年(沪科版)物理必修一学案 第2章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学案4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步步高》2016-2017年(沪科版)物理必修一学案 第2章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学案4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步步高》2016-2017年(沪科版)物理必修一学案 第2章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学案4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步步高》2016-2017年(沪科版)物理必修一学案 第2章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学案4 Word版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理备课大师 免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二)学习目标定位v v 2s 并会用它解决相关问题一、速度位移公式的推导及应用问题设计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已有能力同时起飞 3 架歼 15 战机,如图 1 为辽宁舰上 3 个起飞点示意图,1、2 号位置为短距起飞点,起飞线长 105 米;3 号位置为远距起飞点,起飞线长195 米如果歼 15 战机起飞速度 为 50 m/s,起飞时航母静止不动,且不使用弹射系统, 则战机由 3 号起飞点起飞的加速度至少是多少?(设跑道水平)图 1答案根据 vtv 0atsv 0t 2由得 t 入得sv 0 a( )2

2、2 v v 20将 ,v t50 m/s,s 195 am/s 2.要点提炼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v v 2式是矢量式,应用解题时一定要先选2t 20定正方向,并注意各量的符号若 向为正方向,则:(1)物体做加速运动时,加速度 a 取正值;做减速运动时,加速度 a 取负值(2)位移 s0 说明物体通过的位移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s2 要推论 s 的推导及应用问题设计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 为 a,从某 时刻起 T 时间内的位移为 接着第二个 T 时间内的位移为 s 2s 1明:设物体的初速度为 时间内的位移s1v 0T 2在第二个 T 时间内的位移s2v 02T a(2T)2s

3、 1v 0T 12 32由两式得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为s s2s 1v 0T v 0T ,32 12即 s 要点提炼1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连续相等的时间 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定值,即 s用(1)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 ss 2s 1s 3s 2s ns n1 成立,则 a 为一恒量,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求加速度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 s,可求得 a 免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速度与位移关系的简单应用例 1 A 、B、C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一物体从 A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B 点的速度是 v,到 C 点的速度是

4、 3v,则 s )A18B16C15D13解析由公式 v v 2 v 2B,(3v)22a(s ABs 联立两式可得 s 0 2二、 v 的灵活运用 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 m/s,4 s 内位移为 20 m,求:(1)质点 4 s 末的速度;(2)质点 2 s 末的速度解析 解法一 利用平均速度公式4 s 内的平均速度 , s 末的速度 m/s2 s 末的速度 m/s5 m/ 82解法二利用两个基本公式由 sv 0t a1.5 m/s 212再由 vtv 0质点 4 s 末的速度 24) m/s8 m/s2 s 末的速度 2) m /s5 m/1)8 m/s(2)5 m/辆汽车从静止

5、开始由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开往乙地,汽车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接着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到乙地刚好停止,其速度图像如图 3 所示,那么 0t 和t3t 两段时间内()图 3A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31B位移大小之比为 12C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 2 1D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 1 1物理备课大师 免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段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 ,A 错两段的平均速度 1 2 ,C 错, v v 段的位移 vt,s2B 对12三、对 s 的理解与应用例 3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开始计时起连续两个 4 s 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 48 m 和 80 m,则这个物体的初速度和加

6、速度各是多少?解析 解法一 根据关系式 s,物体的加速度 a m/ m/ s 内0 4842的位移 48v 04 a42,故初速度 m/设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 v0、sv 0t :12前 4 s 内的位移 48v 04 a4212前 8 s 内的位移 4880v 08 a8212解以上两式得 m/s,a2 m/s 2解法三 物体运动开始后第 2 s、第 6 s 时的速度分别为: m/s12 m/s ,v 2 20 m/84 a m/ m/s 20 124初速度 v0v 1a 12 m/s 22 m/s8 m/ m/s2 m/s 21.(速度与位移关系的简单应用) 两个小车在水平面上做加速

7、度相同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它们物理备课大师 免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2,它们运动的最大位移之比为()A12B14C1 D212答案 0v 2 ,故 ( )2 ,B 正确202 142( v 的灵活应用)汽车自 O 点出发从静止开始在平直公路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s 内分别经过 P、Q 两根电线杆,已知 P、Q 电线杆相距 60 m,车经过电线杆 Q 时的速率是 15 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过 P 杆时的速率是 5 m/的加速度是 1.5 m/、O 间的距离是 7.5 从出发到经过 Q 所用的时间是 9 于汽车在 P、Q 间的平均速度等于它经过两点时瞬时速

8、度的平均值,即 ,st v Q5 m/s,A 对车的加速度 a m/ 错从 O 到 P 用时2st 3t 3 s,P、O 间距离 t7.5 m ,C 对 O 到 Q 用时 tt 3 s6 s9 s,D 对对 s 的理解和应用)从斜面上某一位置每隔 0.1 s 释放一个相同的小球,释放后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释放几个后,对在斜面上滚动的小球拍下如图 4 所示的照片,测得 5 cm,s 0 试问:图 4(1)小球的加速度是多少?(2)拍摄时小球 B 的速度是多少?(3)拍摄时 案(1)5 m/s 2(2)m/s(3)球释放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每相 邻的两个小球的 时间间隔相等,均 为 0.

9、1 s,可以认为 A、B、C、D 各点是一个小球在不同 时刻的位置(1)由推论 s 可知,小球加速度为a m/010 2 1510 m/s 免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2)由题意知 B 点对应 的中间时刻,可知 B 点的速度等于 上的平均速度,即 m/sm/010 2 1510 22)由于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差恒定,所以s BCs s BCs 2010 2 m1510 2 m2510 2 m度与位移关系的理解与应用1关于公式 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公式只适用于匀加速直线运动B此公式适用于匀减速直线运动C此公式只适用于位移为正的情况D此公式不可能出现 a、s 同时为负值

10、的情况答案式 s 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既适用于匀加速直线运动,也适用于匀减速直适用于位移为正的情况,也适用于位移为负的情况,选项 B 正确,选项 A、C 错误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且 规定初速度的反方向为正方向 时,a、s 就会同时为负值,选项 D 错误2物体先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速度达到 v 时,改为以大小为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直至速度为零在加速和减速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分别为 s1、t 1 和 列各式成立的是( )A. B. C. D. 加速运动阶段 a 1s1,va 1减速运动阶段 0v 22( a 2)va , ,进一步可得 ,选项 A、C 正确图 1

11、所示,一小滑块从斜面顶端 A 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达底端C,已知 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 1A滑块到达 B、C 两点的速度之比为 12物理备课大师 免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滑块到达 B、C 两点的速度之比为 14C滑块通过 C 两段的时间之比为 1 2D滑块通过 C 两段的时间之比为( 1)12答案v 2B,v 2C,故 vBv C 1 ,A、B 错;2B 2C t 1 ,而 t ACt 滑块通过 C 两段的时间之比t ( 1)( 1)1,C 错,D 对2 2题组二 v 的灵活运用颗子弹以大小为 v 的速度射进一墙壁但未穿出,射入深度为 s,如果子弹在墙内穿行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子弹在墙内运动的时间为()A.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