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和论据的辨识与理解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0421877 上传时间:2018-01-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点和论据的辨识与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点和论据的辨识与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点和论据的辨识与理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点和论据的辨识与理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点和论据的辨识与理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点和论据的辨识与理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点和论据的辨识与理解(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点和论据的辨识与理解中考议论文阅读考点训练之一时间:2007-05-15 18:05 来源:涴市中学 作者: 点击:644 次论点和论据的辨识与理解中考议论文阅读考点训练之一湖北 黄华斌【考点说明】论点的辨识和论据的理解是议论文阅读的的层级的考点,主要考查:1、论点的摘录与提取;2、论点的提炼与概括;3、论点的提出方式辨识;4、论点与论题的辨识;5、论据的类型辨识;6、论据的作用理解;7、说明论据的特点。8、对表达论点的关键句的理解。【方法指津】、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它常见的位置有:标题、开头、篇末、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表述

2、不集中,散见于全文,需要提出组合概括。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2、论点或论题的提出方式主要表现为:引用名言警句引出论点;列举事实或生活现象引出论点;讲述故事提出论点;开门见出直接提出论点;讲述道理分析(如运用比喻)提出论点。3、论据主要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要注意分辨其类型。事实论据的特点主要有:事例典型、举例丰富、多种角度、有说服力;道理论据的特点主要有:说理透彻,说理生动形象;论证全面等

3、。【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 13小题:曾经有这样一幅漫画:碧草如茵的原野上,远处一匹匹膘肥体健的骏马正悠闲自得地吃着草。然而就在近处,一匹瘦骨嶙峋横卧在地面上的马打破了这美好的画面。我不觉一惊;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看来,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当然,我承认有优越的条件确实很好,但它还必须加上自己努力才会有意义。古今中外,贫困潦倒或有失天缺陷者,凭借努力而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古希腊的德摩斯梯尼,小时候口吃,但他苦加练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说家。法国作家大仲马出身微贱,但他毫不在乎,在贫苦中坚持写作,终成为文坛巨子。我国古代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天

4、生反应迟钝,但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想像的努力,终成博学之士。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宵达旦忘我地研究,终摘数学桂冠。够了,够了,不必再例举了我无非是想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努力奋斗是必不可少的。(节选自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这个观点是怎样提出来的?2、说说这篇文章在举例上有什么特点?3、文中划线句子可以删去吗,为什么?(二)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 47小题:面对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新时代的人才必须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宽厚的基础。这就对我们的学习和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生中掀起科普阅读的热潮,提高科普阅读的水平,已经是当

5、务之急。科普阅读是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主编王国忠先生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初中生读书,我建议不妨学学狗熊。熊猫和狗熊这两种动物,没有人不认识的。前者可爱但娇气十足,挑食,只吃某一类竹子,因而体弱多病。一旦这类竹子大面积死亡,熊猫也会活活饿死。狗熊不一样,食性杂,上树下水,荤素皆吃,所以能补充各种营养,体质强壮,力大无穷,在森林里称王称霸。初中同学要多阅读科普作品,最好不要偏食。要博览、泛取,收开卷有益之功。”少儿时期通过阅读科普读物培养起的兴趣爱好和获得的知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科普作家陈钰鹏先生说:“初中是人生培养兴趣的重要阶段,一个人如果在初中阶段受到优秀科

6、普读物的熏陶,从而爱上科学,凡事喜欢提出为什么,那么他的人生也许会因之改变。如果将来在这些学生中能出一位对科学进步有所贡献的专家,那么对整个人类都是一大贡献。”通过科普阅读,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痴迷者天安门广场自焚事件中,19 岁的女大学生陈果和年仅 12岁的小学生刘思影的悲剧,向我们发出了沉痛的警示:科学精神的缺失,比文化知识的缺乏更加可怕。是否具备科学精神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高低有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练习“动”的人员中,有一些是高级知识分子,就说明了这一点。一个人是否具备科学精神,体现在他对待世界和人生的根本态度上,体现在他是否能够用客观、科学的眼光去分析

7、、处理问题,体现在他是否迷信所谓的“权威”以及虚无的力量。(节选自让科学之光洒满成长的心灵)4、点明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的句子是:5、本文在论据的使用上用什么特点?6、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列举出来:7、根据文意,说说你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三)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 810小题:歌德年轻时候立下的志向是成为一个画家。为此他付出了艰辛,努力提高自己的画技,却始终收效甚微。直到 4哕的时候,他游历了意大利,亲眼见到那些大师们的杰出作品之后,终于清醒了:即使自己穷尽毕生的精力也难以在画界有所建树。在痛苦和彷徨中,他毅然决定放弃绘画,改攻文学,最终成为伟大的诗人。

8、的确,发现自己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发现自己,用的是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标准,掺杂了大量主观的、情感的、个性化的因素,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够全面、客观、公允,其正确性也因此打了折扣。自己看自己难,难就难在“只缘身在此山中”。歌德用了差不多半生的精力学画无成,面对人生的不断碰壁,及时调整了人生目标,在文学道路上做出一番成就。孙中山青年时悬壶行医,最后发现治一人并不能救社会,于是转而投身革命,终于成就了令世人敬佩的伟业。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 (节选自发现自己)8、概括作者的观点:9、这篇文章论题是怎样提出来的?10、文中歌德的事例能否换成大家熟知的“鲁迅弃医从文”的事例,说说你的看法:11

9、、根据文意,在文中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内容:(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1213题:是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谆谆告诫的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了自己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身的决心?那一天结束讲演之后,我听到有同学说,他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听到一个活生生的中年人亲口说,人生是没

10、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其实,不单是中国的年轻人在目标这个问题工漂浮不定,就是在美国的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有很多人在青年时代也大都未确立自己的目标。我看到一则材料,说某年哈佛的毕业生临出校门的时候,校方为他们做了一个有关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足 27的人完全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近期目标,只有 3的人有着清晰长远的目标。25 年过去了,那 3的人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坚韧努力,成了社会的精英,而其余的人,成就要相差很多。(节选自给人生加一个意义)12、本文谈论的话题是:作者对此的观点是:13、文中结尾列举的事例有什么作用?(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1415题:那么,什么是真

11、正的“荣”,什么是真正的“辱”呢?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林则徐有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荣辱观。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当国家受到侵略,人民遭到蹂躏时,个人也就没有什么“荣”可言了。只有我们的祖国繁荣起来,强大起来,每个人才能昂起头来生活。(节选自荣与辱)14、文中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论据,它的作用是:15、请为第二段横线上再补写一

12、个名人的事例作论据: 16、文章没有正面论述什么是“辱”,根据文意,如果要在第二段的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什么是辱,请你写一写:(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1419小题:醒 着去年末我到新加坡培训,打开电视机,见总是插播“岛国沉没”的画面;滔天海水袭来,摩天大楼顷刻间崩塌,人们四散逃命,一副世界末日来临的恐怖起初不解,继而始明白是人家搞的“警示教育”,或者叫“危机教育”。盛世不惧危言。说新加坡现在是“盛世”一点都不夸张,人家的年人均生产总值过了 3万美元,位居世界富国之列。但就是这样一个富国却充满忧患意识,时时刻刻告诫它的国民,要未雨绸缪、自强不息、抢占先机。稍有懈怠,“有一天会沉没到马来海洋

13、里”。足见其用心良苦。以色列我没去过,但我知道这个只有区区六百万人口的弹丸小国,却在与比它大几百倍的周边国家的战争中屡战屡赢,原因何在?奥秘之一就是这个国家时刻绷紧国防危机,始终处于高度的战备和实战之中。“宁可打出安全的和平,也不要苟合的和平”,以色列是一个枕戈待旦、“连睡觉都睁着一只眼睛”的国家。泱泱大国中国,本也应该是“醒着的”。40多年前我在读小学时,就听说 18世界大枭雄拿破仑的一句名言:“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我认为中国就是“地大物博人多”、就是一只“醒狮、吼狮”而颇引以为自豪了几十年。近日我看资料,才发现这是一句不完事的翻译,把至关重要的后半句给

14、省掉了。原话是:“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看来拿破仑的本意对中国并非赞赏,乃半是戒备半是幸灾乐祸的心理。我被这位洋人、准确地说是被我们的好心翻译家给“蒙”了这么多年。“雄狮”睡得太久了,一睡就是一个多世纪。然而终于有“醒来”的一天。改革开放 28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和增长,经济总量居世界第 4,成了真正的“醒狮”。国门打开,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相互融会贯通、兼收并蓄,我们在同国际社会真诚友好合作的同时,也有新的形形色色的“拿破仑”们开始出来了:毫不吝啬地赠送中国“已进入发达国家”的虚伪高帽子、实则包藏祸心都有之;对

15、中国的发展如哽在喉如刺在背、抛出“中国发展威胁论”者有之;对中国的贸易进出口时时设置点“绊子”、“摩擦”者有之。西方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明知道过去那一套公开“封锁”、“制裁”的大棒抡不转了,转而改为“大棒”还是“胡萝卜”都不要紧,关键是我们自己同胞的头脑要清醒,耳根子要硬,脚跟要站实。那些稍富就一掷万金、摆阔斗富的人,那些不思进取、终日沉醉于纸醉金迷的人,那些喜好歌舞升平的人,那些外国人来了句“good”得意忘形、兴奋得几宿睡不着觉的人,则当清醒之。“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共和国总理温家宝说得好,“我记得一句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前人给我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摆在我们面前还有许多困难和问

16、题,还要我们继续进行开创式的工作。”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时刻“不畏浮云遮望眼”,不畏艰险,坚忍不拔,勇于攀登,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实现强国之梦。中国,须永远“醒着”。(作者:周国利,选自党员生活2007 年第一期)14、根据文意,说说标题“醒着”的含义:15、作者列举的新加坡和以色列这两个国家的例子,有着共同的特点:16、阅读下面两个句子,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泱泱大国中国,本也应该是“醒着的”。“雄狮”睡得太久了,一睡就是一个多世纪。17、文中说,新的形形色色的“拿破仑”是指的一些什么人?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论证思路与方法中考议论文阅读考点训练之二论证思路与方法中考议论文阅读考点训练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