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政策和非官方文化组织在中美两国不同外交环境下的具体运用摘要: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年建国以来,美国对华采取了非常复杂的文化政策其中包括文化接触,文化封锁以及倾向对台湾的政策不仅如此美国政府在此期间也授意民间组织或是非政府机构在台湾地区和香港,以教育为名,开设一些文化教育组织或公司美国政府利用文化政策去驱动这些非官方的文化机构不断发展,并且游说美国本土财阀注资建立关于中国学的民间学术组织,在亚太、欧洲等地发展中国学项目研究中心以开展中国学研究的名义来维系于中国政府的接触,凸显其不同于政府机构的行为特征和内部动机此文为我提供了大量文化政策在国际关系中的运用实例关键词:文化政策 美国政府非官方机构 冷战后的国际舞台上,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当下,美国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也直接导致了中国政府在文化倾向上,完全地倒向以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阵营中去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美国政府在文化政策、经济和军事方面对中国开始出现非常复杂的变动尤其在对华文化政策中,从文化影响、文化封锁再到对台政策相继出台 在面对新中国政府实行的“一边倒”的国家政策时,当初的美国并不愿意放弃对新中国的文化影响。
不仅如此,美国政府反倒积极寻求对华持续实行文化影响的新途径当时,美国政府在意识到中国政权即将更迭的前期,就开始对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进行文化引导在现存的美国国务院的备忘录中记录了,当时的美国政府对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十分重视,因为,美国政府深切地意识到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在几乎完全断绝的中美外交环境下,在美留学生的中国亲属,将是美国政府为数不多的与中国大陆保持联系的方式之一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注意到,当时的苏联也在中国大量签放对中国青年学生到苏联留学的申请美国政府当然明白,这就是苏联正在加大力度对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思想灌输的一个重要举措;所以,我们不难想象,对于美国政府而言,留美学生将来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可以预见的那么,如果这些滞留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存在对于美国的思想倾向的话,将来这些回到中国的留学生势必成为抵消苏联对中国文化影响的重要力量 一、美国非政府组织对华政策 除了通过“人权苛责”对华输出西方人权理念之外,美国还通过文化教育项目对华传播美国文化美国政府在进行文化教育援助项目的过程中,属于非政府组织的基金会作用相对较为明显此类基金会不但能够为经援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并且还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美国的意识形态色彩。
由于相关机构属于非营利组织机构,基金会在过去发展的这些年检,已经有了自身相对完善的体系制度,对于 20 世纪的美国来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数量或是规模,影响都较为深远基金会不但在美国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同时在进行对外交流方面位置显著,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人权苛责”和“文教经援”外,操控国际舆论,为中国发展设置障碍也是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重要路径其中,通过非政府组织对华进行“自由度”评估,是美国对华舆论压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朝鲜战争之后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文化封锁政策 根据文章上述内容可以得知,非政府组织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例如“文化教育援助” 、 “?x 举监督”等,对于美国与中国关系发展起到了显著作用但它们能够在美国与中国战略合作中发挥作用,可以看出非政府组织有一定的自身优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与政府形成了合作关系从美国政府的角度来说,参与对华文化外交的非政府组织,它们所拥有的志愿精神与服务意识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不仅能够弥补政府外交能力的不足,更可以在一些敏感领域充当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因而,在对华文化外交方面,这些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国如何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及文化发展的自主性,成为当前中国急需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同时,这也给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及文化安全的构建带来深刻的启示 中美在朝鲜交战以后,中美敌对关系让美国迅速将原本的对华文化接触政策转向实施对华文化封锁政策美国政府开始鼓励中国留美学生无限期留在美国,这一举措被视作美国政府对华文化封锁政策中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重要手段至此,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半页,美国政府不给予中国留学生回国的权利,甚至滥用法律手段禁锢滞美中国留学生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强调,在美国接受到原子能、火箭技术以及武器设计专业教育的中国留学生都不被允许返回中国 二、美国政府利用非官方机构文化活动不利影响 冷战时期,美国主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文化交流途径向中国传播,乃至反华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因此,冷战期间中美的教育文化交流途径很少,而且政治化的色彩比较浓,导致两国文化敌对 冷战年代,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政策以宣扬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模式、以诋毁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模式为主要的内容,美国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传播、交流,改变中国公众的意识形态,从而促成中国社会制度的改变 三、美国政府利用非官方机构实行文化政策开拓与华外交的新局面 纵观美国外交文化史,非官方性质的组织机构从来与美国政府的相关外交行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非官方机构在多国家间的多边事务的涉猎历史,要比美国政府的历史还要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对中国进行非官方机构间的文化外交试探,也可以看作是美国的国际事务文化外交的试点工程 事实上,早在民国时期,美国的明间非官方机构就在华进行国非常成功的非官方文化项目案例,那就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 1921 年在中国北京建立了协和医院,这一国际文化事务的成功是世界公认的 众所周知,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针对帝国主义文化实行清除政策新中国见过以前的国民政府与西方的非官方机构合作的教育项目和一些西方投资人建立的相关企业和事务也同样受到清除,而其中当然也包括美国的相关项目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美国的同洛克菲勒基金会以及其他一些同样性质的非官方文化组织也开始从中国撤资新中国建立之后,中美关系开始面临一系列波折和比较艰难的时期,尽管如此,美国非官方机构凭借其与政府机构的性质差异,仍在为美国政府与新中国政府的外交事务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为双方后来的外交破冰制造条件和必要的通路 总的来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福特、洛克菲勒两大基金会基金会在欧洲的丹麦、德国、法国、英国;亚洲的日本、印度、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都建立的不同层面的中国问题研究学术中心,其总投入更是超过三千万美元。
在跌宕起伏的岁月后,中美关系逐步买入正常化 回首那段历史,可以看出在中美关系不断恢复的历史进程中,美国福特和洛克菲勒这些基金会在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可以说,美国基金会在中国文化项目发展上的积极投资让他们在中美关系上发挥了战略价值,其发展之远见也值得后世学习 再看五十年代美国的代麦卡锡主义,其不仅是在美国本土催生的仇视社会主义心理,在这种单边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推动下,也对当时中国政府实施的文化及外交一边倒政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麦卡锡主义是中美文化交流中断的主要原因;而 60 年代的美国又深陷越南战争、而那一时期的中国也深陷"文化大革命”泥潭中美两国间极端的意识形态敌视,使得中美官方文化交流严重缺乏合适的政治氛围在如此的外交困境下,当时的美国政府更加侧重于在政策上需要,以服务政治作为其开展对中国文化的关系此时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在文化政策上更加注重文化在中美关系中的宣传功能和国家软实力的建构 而正是在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冷战外交环境下,非官方的文化组织,尤其是基金会组织,其基于理想主义的思想和慈善精神的特殊性,反而使得这样一些非官方组织可以轻而易举地介入美国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事务中从经验来看,以上这些非官方文化机构更钟情于实现宗教使命和文化改造功能。
由此美国那些长期与中国保持良好文化关系的民间文化组织在此时则存在更大的外交空间,因而可以采取有别于美国政府的并且更加灵活的行动、不可否认这些文化组织在中美两国关系中发挥着比政府机构更为积极的作用也同时为美国政府提供了明确的文化政策导向,其作用反倒是一些政府机构不可替代的 非官方的文化机构,由于自身的社会属性,让他们可以摆脱作为政府外交工具的角色,相对的从某些层面上这些非官方的文化组织在两国的外交关系中还具备一定的??立性,他们以此可以在中美政府双方的立场中维护自身的声誉,也就凸现其特殊的使命意识 这不仅让笔者想到了福特基金会驻北京办事处首任代表盖思南(Peter F.Geithner)对于非政府机构的一席话他在中国履职多年的总结中,就非政府组织在中美两国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比政府机构存在更多的优势,并总结出以下三点优势: 第一:渠道广;第二:灵活性强;第三:目标长远 客观上看,非政府文化机构虽让在处理两国关系中扮演了相对积极的外交角色但是,从社会意义上来看,非政府文化机构也常常具备一些改造社会主体价值观的意识倾向这也是相关政府对非政府文化机构有所忌惮的主要原因 目前是一个提倡大数据和全球化的时代,非官方组织的数量之多和活跃程度之高都将是前所未有的,对国际关系中的国家行为必将构成冲击,对国际关系影响的程度必将提高。
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从对比的角度,历史地总结了美国非官方组织在开展对华文化教育活动中的正反两方面的意义目前的中国正在积极开展一带一路的重大国际性合作项目,必然需要更为妥善地处理国际外交关系本文对美国政府在文化政策上的分析和利用非政府文化组织资源对外交关系的促进,对推进中国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事业,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海英.美国文化与外交政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 [2]徐以骅.宗教在当前美国政治与外交中的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2009, (02). [3]杨勇.从孤立主义到新孤立主义――论美国保守派的主流外交思潮在冷战后的发展与前景[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 (06). [4]龚红月.从文化行为看中美文化关系[J].当代亚太,2001, (06).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