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2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038843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h2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ch2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ch2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ch2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ch2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h2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h2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第一节 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广义的教育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只是青少年和儿童的事,只与教育机构有关。传统教育观- 教育就是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所达到的应包括态度、行为方式、信念、价值体系、技能和知识经验等各个方面。现代教育观- 教育应该包括人从出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参与者不只是学校,而且包括社会各个方面。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境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传统的教育观认为学校是教育的唯一基础;现代教育观认为学校是为适应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个人社会化而建立的专门系统组织;其功能既是学校教育的,也是社会的。学校教育中

2、的人际交往,每个人是一个个体,并且在个体水平与他人相处和交往;同时,每个人又是许多团体的成员,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他的行为和思想方式的某些特点来源于所属团体,并为这些团体的成员所支持。显然,不从上述心理学方面分析,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学校教育。从心理学立场看,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就是要塑造或改变学生个体的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所以,学校教育实质上是学生自己去领会、巩固、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具有独立地选择和决断问题的认识及行为能力的过程。具体说来,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所谓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

3、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简言之,也就是使人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康德说过:“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他所指的前一个人即指社会化以前的生物的人,而后一个人才是经过社会化的社会的人。显然,学校就是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的专门机构,其功能之一就是要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当然,这一过程也有成败的两种可能。也就是说,其方向有可能偏离正常和健康的轨道,从而使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延缓、滞后或出现失误。(二)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归根到底,学校教育总是要通过塑造或改变每一个学生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服务于社会和个人。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应该是积极的;但必须指出,这不是绝对

4、的,弄得不好,学校教育的某些方面也可能妨碍或延迟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现代教育表现出两条最基本的发展趋势:第一,改变现在教育体制,形成终身教育的制度,使一个人不但能通过学校学习,还能通过种种校外的社会机构学习,使社会变成学习化社会。第二,学校教育的任务必须转变,即从主要传授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变为主要培养学生形成能独立地、积极地进行学习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因为,已有的知识传授只能够应付过去,至多能面对现实,很难面向未来。显然, “学会学习”是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关键, “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 。所以,学生个人心理的发展目标,既不是让他记得多少,也不是要他去固定地适应一种

5、特定的环境,而是要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能在现在和未来适应他人,适应变化着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学校教育的主要价值就在于此,如果只简单地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现实的功利目标考虑,把学生的某种知识、能力和态度当作一种不变的产品来生产,就可能像工厂追求效率,商店追求利润一样,把学校当成死记硬背大量片面的知识,形成大量呆板的技能的场所;就可能会用一些与学校教育主要价值和学习过程无关发展可能性学生心理发展的有效教育过程。于是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和动机。学校表面上高效率地完成了工作任务,达到了一些指标,但并未真实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三、教学与课(一)什么是教学从心理学角度,可把教学看作

6、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教学当然包括教与学双方,但确切地说,称其为学教更为贴切。因为如前所述,不论从时间、性质的顺序,研究的序列,还是从存在的理由,都可确认,学前教后,教为了学,知学才知教。树立科学的教学观或学教观,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现代学校的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说它是科学,是指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探讨和确定它的组织、实施与步骤;可以总结规律,推广应用,以提高效率;它要用一切有关人和事物的知识,以求改进并且创新。说它是艺术,是指它要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和多样性,去发挥个人的特点、才能和技巧。(二)什么是课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

7、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它包括三个要素,即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从过程开展分析,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内容输入:输入根据课的目标、预先计划好了的知识和情感表现。当然,其复杂性使它不像投一枚硬币让自动售票机运转那样简单。2、师生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将决定下面经验输出的性质;在多数情况下,还会决定源源不断输入的性质。3、经验输出:即学生方面在知识、情感及行为方面的最终或即时表现。它们通常以作业、测验和口头表达的方式体现。以下指标虽然不完全属于操作或纯理论的范畴,但的确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基本的结构,以为教学的现实和理解本书后面内容所用: 1、清楚而明确地组织教材。

8、2、清晰的阐述学习目标。3、有目的地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4、学生从事创建性的活动。5、师生均有方向感。6、有令人愉快的气氛。7、有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感。8、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相互尊重。9、个别学生得到照顾。从心理学观点分析,当前学校教育可能存在以下弊端:1、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目标组织、内容及方法脱离学生心理实际,相应也与社会现实脱节;过分的成人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对学生的不少要求是形式主义的、虚假的乃至错误的。2、学校教育的教学活动的某些方面不利学生个性的健康正常发展,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尤为忽视,不利于学校教育积极功能正常发挥。3、学校教育现有体制使一些学生只是为考试、文凭和地位而

9、学习;学生缺乏对学习本身内在的热情和动机。4、一些学校气氛沉闷,使学生心理感到压抑。 参见加 江绍伦著,邵瑞珍等译:教与育的心理学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5(以下简称为教与育的心理学 。消除这些可能存在的弊端的策略:进行全面的教育和教学改革,但应该也可能避免过于激烈的过渡。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起合乎学生心理发展实际和需要、合乎社会现实和变化需要的科学的学校教育观和教学观,树立起革新的、先进的人才观、方法观、考试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教育心理学在这些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任务。第二节 学生和教师一、学生及群体心理特征(一)学生及其学生群体学生是学与教活动的主体。学校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

10、为了改变和发展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学校管理和学与教活动应以科学的学生观为基础;教育心理学也应以对学生的正确认识为基础。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还因其所处年龄段而有年龄心理的特征。掌握和研究这些特征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引导它们正常发展是学与教活动的归宿。儿童心理学就是以这些特征为自己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学与教活动的规律也要利用这方面的理论和成果。学生群体可以分属于不同的之中,教师除了掌握学生个体和年龄心理特征之外,还必须掌握群体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更确切地说,我们在这里所研究的是处于学校班级及课堂情境中学生的群体心理。学生群体根据其组成方式及性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1、正式的学生群体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

11、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队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等等。正式的学生群体应有共同的目标和行为规范,有集体的活动,共同的感受和一定的组织方式。因此也可称之为学生集体。最为重要的学生集体是班集体。班集体是形成学生集体意识的直接源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促进学生社会成熟的主要场所,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条件。班集体一经形成,就形成了一种情境和气氛,无时无刻不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熏陶着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是好的班风、校风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很大影响的原因。集体对改造人可以发挥其特殊作用。班集体对学生错误行为的矫正,有时比家长、教师个人工作的

12、效果要好得多。总之,班集体对每个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深刻的,是个别教育的方式所不能取代的。班集体的类型(根据性质划分):团结的班集体:形成了集体核心,班集体对成员有吸引力,成员对班集体具有向心力,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与正确舆论,能发挥班集体的各项功能,用不着班主任去指挥一切,班集体已能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散聚的班集体:班主任主要依靠少数几个干部维持班上工作,多数学生对班集体的支持仅属一般,集体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尚未形成良好的班风,因而班集体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班集体主要靠班主任的作用维持。离散的班集体:没有班集体核心,没有正确舆论与集体荣誉感,成员不支持、不关心集体,班级松垮、不团结,不能正

13、常发挥班集体功能,班主任要么依靠强力维持,要么“白辛苦”甚至只能表面应付,实际放任自流。一个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这如下过程:组建阶段:学生初进学校,同学们尽管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班集体靠教师组织指挥,靠行政手段组织班级。班集体的目的任务都来自个体自身要求。形核阶段: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但是,班级离不开班主任的组织指挥,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尚未形成。形成阶段:核心形成,开始进行民主管理。学生能自己管理自己,班集体有了共同目标,正确舆论开始形成,成员集体荣誉感增强,班

14、集体作为一个整体,已能对成员提出要求,发挥班集体的积极功能。但是,班集体还需要外部的帮助和监督。发展阶段: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不仅学生干部,多数学生也能互相严格要求。教育要求已转化为集体成员的自觉需要,无需外在监督,已能自己管理和教育自己。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勤奋学习,各项活动表现良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无疑要利用班集体的巨大作用来推动学生学习的进行,然而,也要注意掌握各类学生影响教学效率的特征。根据古德与柏桑裴的研究(Good and Brophy,1997),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最为重要的学生特征是:学生的一般才能与发展潜力,学生所处身心发展的阶段,学生的阅读

15、能力,学生的人格适应能力与学生的学习模式与习惯。对于这些特征,教师都应力求掌握。教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去提高教学效率呢?人们对此作了大量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史莫克(Schmuck,1975)建议,教师应在列各方面指导与运用班集体:第一,利用教师对班级的期望,使学生加强对自己与对班级的期望;第二,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第三,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接纳与爱护,促进学生之间的友爱与团结;第四,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发展与修正学生的共同行为标准;第五,利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学生间彼此沟通的能力;第六,利用师生和班级共同奋斗的目标,加强学生间相互合作,团结

16、一致的精神。教师若能使学生班集体以增进学习效率、提高学业成就为主要目标,学生就能在班集体的有力影响下,遵循共同的学习行为标准或习惯,团结互助,以展示集体力量为个人的荣耀,教学效率当然容易提高。2、非正式的学生群体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它们往往因为父母工作单位、住家、性别、个性等组合而成,大多由 2-7 人组成,如班级中的“团伙”等。非正式群体可能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也可以不一致,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的非正式群体问题是学与教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经验表明,学校和班级正式的学生组织并不总是起支配作用。在一个学校或班级的正式组织之中,往往存在非正式的学生组织。这些组织有赖于成员的个人特点以及团体对个人的评价。在学校和课堂,人们见惯不惊的,是非正式的学生领导可能替代正式的学生领导起作用;或在某些条件下,与正式领导争夺对学生装的影响和领导。学生在群体内的交往也许更多地通过非“官方”的渠道,非正式的权威甚至可以代替正式的权威。非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