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038030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一)童趣一、基础知识(字词及文学常识)1 作者(文学常识)2、加点字注音或成语补充完整童稚 明 秋 藐小 私拟作 项为之强 鹤唳云端 怡然称快 凹凸 蹲其身 土砾 壑 然自得 兴正浓 然大物 山 树 癞虾蟆 二虫尽为所吞 驱之别院 二、1、朗读(至少十遍)指导:朗读的要求(1)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普通话朗读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 注意异读词的读音。 (2)

2、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情色彩。或说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思念,或痛恨主要有:A 轻松、活泼、欢快、喜悦、愉悦、欢欣、乐观、激动、赞美 、仰慕 B 沉痛、愤怒、激愤、痛恨、伤感、哀伤 C 慷慨激昂、豪迈、悲壮 D 孤独、忧愁、寂寞 E 恬淡、闲适 F 惜别、依依不舍、留恋、思念、怀念(3)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A 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

3、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顿号、间隔号。另外,在作品上的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 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

4、,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B 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常 见 到 的 总 结 的 规 律 是 : 一 般 短 句 子 里 的 谓 语 部 分 常 重

5、 读 ; 动 词或 形 容 词 前 的 状 语 常 重 读 ; 动 词 后 面 由 形 容 词 。 动 词 及 部 分 词 组 充 当 的 补 语 常 重 读 ; 名 词 前 的 定语 常 重 读 ; 有 些 代 词 也 常 重 读 。 这 种 重 读 是 在 不 考 虑 文 章 思 想 和 感 情 的 情 况 下 的 重 读 , 与 强调 重 音 相 比 , 这 种 重 音 要 读 地 轻 一 些 。 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涵意。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

6、词语上,所揭示的涵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C 语速 在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作品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例 如 在 表 达 兴 奋 、 紧 张 、 激 愤 、 斥 责 、 轻 快 的 情

7、感 时 , 语 速 一 般 快 一 些 。 在 表 示 孤 独 、 沉重 、 冷 清 、 悲 伤 的 情 感 时 , 语 速 一 般 慢 一 些 。 在 表 示 叙 述 、 说 明 等 情 感 色 彩 变 化 不 明 显 的 时 候 ,语 速 一 般 用 中 等 速 度 。根据体裁掌握语速。 记叙文有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D 语调 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

8、种:2高升调。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或者是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平直调。平直调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的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曲折调。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又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E 节奏 节奏

9、的变化是由语速、音调的变化实现的。主要有轻快节奏、沉稳节奏、舒缓节奏、强疾节奏。轻快节奏:语速相对较快、音调轻松明快,一般用来表达愉悦、轻松的情感。沉稳节奏:语速相对缓慢,音调低沉、厚重,一般用来表达忧伤、雄浑、凝重的情感。 舒缓节奏:语速较慢,音调柔和舒缓,一般用来表达缠绵、凄恻、柔美的感情。 强疾节奏:语速较快,声音较大,音调高而疾。一般用来表达豪迈、激动、愤怒等感情。当然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地方节奏不同,正是这样文章读起来才显得抑扬顿挫。2、朗诵指导:(1)朗诵的要求:发音正确,吐字正确。用标准的普通话播读 ,特别要注意多音多义字,古诗文中特别要注意按意定音。不添字不少字不读破句,朗读清晰完

10、整. 语速适当,用心感受。要抓住文章特点,使节奏流利和谐,缓急结合. 语调生动,轻重适宜。根据需要,分出轻重缓急,分清抑扬顿挫,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疏通文意(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1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字词解释: 句子翻译: 2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字词解释: 句子翻译: 3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

11、,怡然自得。字词解释: 句子翻译: 4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四、内容理解童趣1 概括每段内容。 32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并概括作者描绘了哪四幅图画?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3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4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为什么说自己常有“物外之趣”?是怎样获得的? 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5文章开篇

12、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故时有物外之趣” ,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故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作者小时候把烟和蚊子想像成云、鹤,可见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驱之别院” ,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都已经把癞虾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 搜集整理并解释文中出现的成语。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一)一、 “之”的用法及意义(意思或含义)1、结构助词 “的” 其格式:定语+之+中心语。42、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无实义)其格式:主语

13、(名或代)+之+谓语(动) 。3、补足音节 不译(无实义)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4、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5、定语后置标志 不译(无实义) 6、代词人称代词 代人、代物、代事。 译作“他” (他们) 、 “它” (它们) 。 指示代词 “这” 、 “这样” “这件事” 、 “那” 、 “那样”等。 7 作动词 “去” 、 “往” 、 “ 到” 。 二、 “其”的用法及意义(意思或含义)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 译为“他的” , “它的” (包括复数)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 译为“他”

14、“它”不能加“的” 。 2.作第一人称代词。 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 3.指示代词,表远指。 译为“那” “那个” “那些” “那里” 。 表近指 相当于“这” “这个” “这些” 。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 表示“其中的” ,.4 副词, 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 “还是” 、 “一定 ”。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 “大概”、 “可能”。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怎么” 。5 连词。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三、 “以”的用法及意义(意思或含义)1 介词 ,凭借,靠;把,用,拿;按照,根据;因为,由于。介绍动作行为

15、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 、“按照” 、“依靠”等。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 、“拿” 、“用”等。2 连词。 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 、 “用来” “以便” ;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 ;表原因,可译作 “因为”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 、 “地”等,可不译。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接着” ,或不译。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可译为“而” “又” “而且” “并且”等,或者省去。 3 动词,有时与“为”连用 可译作“认为” 。 4 特殊用法: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助词 :无意 如:“有以异乎”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四、 “为”的用法及意义(意思或含义)1、介词,除表被动外都读作 wi “被” 、 “对” 、 “给” 、 “替” 、 “当” , “为了”等。 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对”、“替”等。表示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等。2、介词,表被动,读 wi “被” 有时与“所”组成“为所”或“为所”结构。3 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4 动词,读 w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