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专题复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037766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专题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专题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专题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专题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专题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专题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专题复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专题复习(满分 140 分) 3、长风万里送秋雁,_4、沉舟侧畔千帆过,_ 7、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极度忧愁的诗句是_、_。8、诗中表达奉献的句子:_,_。已亥杂诗_,_。无题(李商隐)17、 巴山楚水凄凉地, 。2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_,_;诗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_ _,_;诗中有一联是千古名句,现在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是_ ,_。 。 33、 马说一文的主旨句是_ ;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_;写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 ;千里马

2、被埋没的具体表现是_。怀才不遇的人时常感叹的两句话是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是_ 。40 马说一文的主旨句是_;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_ ;写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 ;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表现是_ 。怀才不遇的人时常感叹的两句话是_。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m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古诗词赏析闻雁韦应物,唐代诗人,长安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因曾出任过苏州刺史,退职后定居苏州永定寺,故世称“韦苏州” 。首句以设问起。 “故园”指诗人的家乡京兆长安, “渺”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3、。全句的意思是:家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在何处?思乡之情不言自明。第二句“归思方悠哉” ,诗人直抒胸臆,发出感叹,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更使这归思无穷不已,悠然不尽了。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无限低徊怅惘之情。 “方”字透出归思正浓,为第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第三句“淮南秋雨夜” ,点明地点和季节。 “淮南”指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当时诗人被贬为滁州刺史。身处异地,又值寂寥的秋雨之夜, “归思”之情更盛。第四句“高斋闻雁来” ,诗人独坐高斋,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归雁在古诗文中,因来是思乡思亲之物。在凄清秋雨之夜,雁叫声更使诗人思乡情切,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思绪万端。诗到此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后的感

4、触不写一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和思考。诗人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后的动乱年代里,在宦海浮沉中,看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又无力抗争,感到彷徨苦闷,因而在诗中流露了孤寂和低沉的情绪。我们透过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不难看到在“归思” “闻雁”的背后,隐现着时代的面影,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感受。所以,这首诗的中心意思应归纳为:诗人通过“归思” “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池鹤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这首七律共有八句组成。首联“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写高高的竹笼里没有伴侣,意思是说,鹤是养在池里的,不是养

5、在竹笼中的,在竹笼中没有鹤的“伴侣” 。这突出了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它的品格、风度也不是“群鸡”能比的。颔联“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是写丹顶鹤的外形特征。 “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矿物,可以入药。这里诗人以“丹砂”来比喻丹顶鹤头顶上的朱红色的皮肤。丹顶鹤的飞羽黑色,两翼折叠时覆于白色短尾上,当它展翅时,白色短尾就看不见了,所以诗人说“晒翅常疑白雪消” , “白雪”比喻“白色短尾” 。这一联是写池鹤的色彩美。 “恐”和“疑”是人格化的描写。颈联“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这一联采用反衬手法,写池鹤不仅风姿超凡,而且不会“语声娇” ,去讨好别人。诗人把丹顶鹤与鸬鹚相比,

6、意在突出丹顶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 “语声娇” ,声音娇媚,以讨好主人,暗喻邀宠献媚。 “苦嫌” ,诗人痕恨这种邀宠献媚的行为。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写池鹤的鸣叫声美,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池鹤鸣叫时声音洪亮, 诗经 鹤鸣中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句,就是鹤鸣洪亮的声音的。 “临风一唳思何事”是个设问句, “怅望青田云水遥”的答句。 “怅” ,惆怅,不如意。 “青田云水遥” ,自已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是可望而不可即。一个“怅”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其实,他厌恶仕途生活,追求“青田云水”生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而

7、已。这首诗用群鸡、鹦鹉等禽鸟映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风姿,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迎燕葛天民,字无怀,号补翁,南宋人。初为僧,后还俗,居西湖上,所交皆名士。题目“迎燕” ,此前未见。 “咫尺春三月” ,点明时令。咫,八寸。用咫尺状春三月,见季节短暂,稍纵即逝,珍惜之情自不待言。接着,将刘禹锡乌衣巷 “飞入寻常百姓家”句删去首二字,组入本诗首联。虽属借用,但恰到好处。 “寻常百姓” ,表明主人身份:非富贵人家,其住宅非雕梁画栋式建筑。那么燕能不迎“入”呢?主人毫不怀疑。因为“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 。燕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基于

8、对燕这一品质的了解,主人抓紧咫尺光阴,忙着做“迎”的准备。在各项准备中,诗人选择了其中一件:“不下旧帘遮” 。 “帘”会妨碍燕的出入,故“不下” ;“帘”惟其“旧” ,才是“新燕”识别而“入”的标志;“帘”之所以“旧” ,还具体表明主人是“寻常百姓” ,无财力换上新“帘” 。 “为迎”句,直抒胸臆,是因;“不下”句,点明做法,是果。用词前呼后应,属对一虚一实,章法错落有致。这位“寻常百姓” ,终于迎“入”新燕。颈联暂撇下主人不写,着力刻画“新燕”:“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二句宛若“微雨飞燕”图:暮春三月,杂花似锦,细雨霏霏,燕衔香泥,穿梭来往。 “泥香”是“微雨”落花所致;“翅湿”是雨中

9、飞行的结果。燕筑巢、生育,为追求幸福生活而辛勤忙碌,虽“翅湿”在所不辞,神情跃然纸上。尾联,以饱含赞赏之情作结。新巢已成,雏燕长大,呢喃起舞,幸福地“相伴过年华” 。全诗写了人与燕的关系。燕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之乐,亦足见诗人之乐。前人谓:“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 ”此诗堪称一例。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写法上,善于捕捉具有特征性细节,以点概面,以静显动,视觉美与嗅觉美交织;似画,而又为画面所不可企及,显示了诗之为艺的特殊表现功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

10、道士吴筠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 。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这首诗抒写的就是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既说“弃我去” ,又说“不可留” ;既言“乱我心” ,又称“多烦忧” 。表现出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酣高楼”点明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11、蓬莱文章”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去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 “蓬莱” ,海中神山。 后汉书 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周代的藏室、汉代的东观、唐代的秘书省,都是国家的藏书机构。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诗中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东汉末年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首的作家,文风刚健,辞情慷慨,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把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本篇则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中间”这里指南朝,南朝在汉魏与唐朝之间。李白非常推崇南朝诗人谢眺,这次又是在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的楼上饮酒,因此,自比小谢,就显得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对

12、自己才能的自信。主客双方谈古论今,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诗句中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而已。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里,就会更加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闷。“抽刀断水”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 “抽刀断水水更流”是生活中的现象,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消

13、愁,自想解脱,但就此“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一句诗中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相响应。李白长期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 。逃避现实虽然不是他的本愿,便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的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最后这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风格一。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渔家傲这是一首描写北宋西

14、北边边境军旅生活的词。范仲淹作此词时,任陕西经略副使,抗南西复的侵扰。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写乡思离愁的作品,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也是如此。但这首词所描绘的秋景的确与寻常所见的不同。 “塞下秋来风景异” ,开头一句先交代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用一“异”字概括总的感受。如果作者是当地人,就不会觉得眼中的景象有何异处;而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来到西北边地,自然会感到这里的风光非常奇特。他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词中没有明说,但“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却表达了他的情感: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傍晚时分,四面传来北疆特有的声响,与军中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词人笔下的西北边境的秋景,多么悲凉奇异;而从“孤城闭”字中,也隐隐透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起句“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