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译文及赏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037736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译文及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译文及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译文及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译文及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译文及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译文及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译文及赏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一、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南朝梁代文学家。本文选自艺文类聚 。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的解释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是一篇词句清丽的写景小品文。作者先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富春江的美景就是在这样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中展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在美景面前,作者不禁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课文最后四句,

2、仍结在写景上。清幽淡雅,余音缭绕。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原文: 译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没有一丝风,烟雾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现出一样的颜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由它时而向东,时而向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都能一直向下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流湍急比箭还快,惊涛骇浪像飞奔的马一样势不可挡。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

3、长着苍翠的树,使人看了生出寒意。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山峦凭借地势争相向上,仿佛互相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它们争夺高处,笔直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则是长久不断的鸣叫,猿也是长久不停地啼叫。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白天

4、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见到一丝阳光。2二、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东晋诗人 陶渊明集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的解释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文章在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之后,便以一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接着作者便开始讲述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性嗜酒” 、 “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 、 “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

5、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 、 “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不”字为一篇眼目。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 ,正突出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原文: 译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于是用它作了自己的号。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好读书,不求甚解; 喜

6、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过分深究一字一句的解释;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就高兴的连饭都忘了吃。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他生性特别喜欢喝酒,家里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设了酒宴叫他来喝。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他一到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喝醉以后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 ,舍不得离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他经常写文章

7、来自我消遣娱乐,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赞评论道:黔娄的妻子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3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又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三、 马说 韩愈 唐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文选 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的解释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通篇采用的就是托物

8、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本文结构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然后笔锋一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9、常有” ,从反面展开议论。文章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千里马“才美不外见”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用一组排比句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原文: 译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了伯乐,这样之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不是经常能碰上。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光一石粮食。食马

10、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反而)拿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

11、实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4四、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明初文学家 宋学士文集 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的解释宋濂告老返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正在太学院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 ,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

12、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原文: 译文:余幼时即嗜学。 我小时候就喜欢学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到书来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常常向藏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块,手指冻得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写。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给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既加冠

13、,益慕圣贤之道。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出一句话来顶撞他;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故余

14、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有所收获。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5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我踏着几尺深的大雪,脚上的皮肤开裂了还不知道。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居住在旅店主人那里,每天只吃两顿饭,从来没有新鲜肥美的美味可以享受。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带装饰的

15、缀着珠宝的帽子,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腰佩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五、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河东集 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的解释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是永

16、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原文: 译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为之感到快乐。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道路,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高耸的大石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彼此遮掩缠绕,摇动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