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原理(罗惠明编)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0372678 上传时间:2018-01-29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原理(罗惠明编)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电视原理(罗惠明编)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电视原理(罗惠明编)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电视原理(罗惠明编)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电视原理(罗惠明编)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视原理(罗惠明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原理(罗惠明编)(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电 视 原 理( 教 案 )主讲教师:李 平教材版本:罗惠明 等编著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9.授课班级:物理系 2000 电子技术本科班授课时间:2002.9-2003.1课总时数:70周课时数:4教案 1.内 容:第一章 电视传象原理1.1 图象的传送1.2 电视扫描重 点:1.电视传象的基本原理2.隔行扫描教学方法:课堂讲解第一章 电视传象原理电视的基本任务:传送连续活动图象。1.1 图象的传送根据电影的经验,连续活动图象可以看作由一系列静止图象组成,相邻图象只有微小差异。以一定的速度一幅接一幅地放映这些静止图象,由于人眼存在视觉暂留现象,观看者感觉是连续活动的图象。电影每秒钟

2、放映 24 幅画面,图象的连续感已很满意。椐此,电视传送连续活动图象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一定的速度一幅接一幅地传送静止图象。我国规定,电视每秒传送 25 帧图象。静止图象又如何传送呢?图象的本质是光。 空间各点明暗程度不同,色度不同,就构成一幅图象。若空间各点的位置随时间变化,就形成活动图象。就是说,图象是由许多点的集合。这些小点是构成图象的基本单元,称之为象素。象素越小,单位面积上的象素数目越多,图象就越清晰。一幅图象要比较清晰,至少要有四十万以上的象素。我国规定,一帧电视画面分为 625 行,画面宽高比为 4:3 ,相当于 833 列,则一幅图象有 50 万象素组成。显然,同时传送一幅图象五

3、十万象素的信息,既不经济,而且技术上也很难实现,必须采用顺序传送法传送,即轮流逐点把各点信号进行传送。只要收发两端同步且传送信息的速度足够快,由于人眼的视觉惰性,就会使人感到图象是完整的。电视是通过摄象管中的电子束对图象的扫描来实现图象的分解的。某一瞬间电子束所扫在图象的某一小块面积就相当于一个象素。摄象管同时把该象素的信息转换为电信号输出。即扫描和光电转换是同时进行的。1.2 电视扫描通常,摄象管和显象管都采用磁偏转方式控制电子束的扫描运动。电视常用直线型扫描,且是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图象的扫描分解的。 1.2.1 水平扫描电子束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称为水平扫描或行扫描。行正程:左

4、 右,传送图象,占 52S .行逆程:右 左,不传送图象,占 12S .行周期:64S .行频 :15625HZ1.2.2 垂直扫描电子束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称为垂直扫描。1.逐行扫描从上到下依次扫描 1,2,3,4,5,6,7,.行。这种垂直扫描也称帧扫描。这种逐行扫描方式的缺点是:为了消除低频闪烁现象,帧频必须高于人眼的临界闪烁频率(约 4648HZ),一般取 50HZ。而此时对应图象的最高频率为:f max = 每秒钟扫描的总象素数 2 = 每帧图象象素数帧频2= 每帧行数列数帧频2= 625833502 12 (MHZ)这会造成频道资源的浪费和设备成本的提高,是不利的。2.隔行扫描电影每

5、秒放映 24 幅画面,若每幅画面只放一次,银幕上每秒亮暗 24 次,会造成低频闪烁现象。如为了消除低频闪烁现象而提高每秒放映的画面数量,势必会增加胶片的消耗。电影采用了所谓二次暴光技术,即一幅画面放两次,才换下一幅画面。这样,每秒放映的画面数还是 24 幅,但每幅画面放 2 次,一秒钟银幕亮暗次数变为了 50次,既没有增加胶片的消耗量,又消除了低频闪烁现象。受电影的启发,电视也将一帧画面分两次扫描,先扫描1,3,5,7.等奇数行,组成奇数场,再扫描 2,4,6,8.等偶数行,组成偶数场两场的扫描线互相套嵌,合起来刚好是一帧完整的图象。这种扫描方式称为隔行扫描。其对应的垂直扫描称为场扫描。显然,

6、1 帧 = 2 场。 这样,每秒钟只须传送 25 帧画面,图象信号的最高频率减少了一半,即变为 6 MHZ ,而由于 1 帧 = 2 场,则每秒钟传送25 帧,就有每秒钟 50 场,每秒钟亮暗 50 次,不会产生低频闪烁现象。因此,隔行扫描的优点是,在不产生低频闪烁现象的前提下,降低图象信号的最高频率。反过来,也可以这么说,在不提高图象信号的最高频率的前提下,消除低频闪烁现象。场正程:上 下,传送图象,占 18.4mS .场逆程:下 上,不传送图象,占 1.6mS .场周期:20 mS场 频:50 HZ教案 2.内 容:第一章 电视传象原理1.3 全电视信号重 点:全电视信号的组成、参数、作用

7、难 点:同步信号部分教学方法:课堂讲解1.3 全电视信号全电视信号由图象信号、消隐信号、同步信号组成。1.3.1 图象信号图象信号是全电视信号中的主要信号,它反映图象空间各点的亮度和色度信息,即代表图象的内容。图象信号的极性正极性图象信号:图象(象素)越亮,电平越高;图象(象素)越暗,电平越低。负极性图象信号:图象(象素)越亮,电平越低;图象(象素)越暗,电平越高。我国采用负极性图象信号传输。1.3.2 消隐信号消隐信号的作用是消除回扫亮线。消隐信号分为行消隐信号和场消隐信号。1.3.4 同步信号同步信号分为行同步信号和场同步信号同步信号的作用是:保持收发两端电子束扫描步调严格一致。只有这样,

8、接收端才能得到正确的图象。如若不然,就会出现问题。1.收发两端相位不同步行相位不同步:接收端图象将出现左右分裂且左右内容互换,中间一条垂直消隐黑杠。场相位不同步:接收端图象将出现上下分裂且上下内容互换,中间一条水平消隐黑杠 2 收发两端频率不同步行频不同步:若接收端行频高于发送端,接收端将出现从左上方往右下方倾斜的黑 白相间的斜条;若接收端行频低于发送端,接收端将出现从右上方往左下方倾斜的黑白相间的斜条。场频不同步:若接收端场频高于发送端,接收端将出现图象向下翻滚;若接收端场频高于发送端,接收端将出现图象向上翻滚。不同步故障示意图1.3.5 全电视信号的波形(负极性):1.3.6 小结:全电视

9、信号的组成、参数、作用信 号 时域 频域 周期 脉宽 幅度 作 用图象信号 行场扫描正程0 6MHZ 10 反映图象空间各点亮度、色度信息行消隐信号 行逆程 64S 12S 75 消除行回扫亮线场消隐信号 场逆程 20mS 1.6 mS 75 消除场回扫亮线行同步信号 行逆程 64S 4.7S 100 保持收发两端电子束行扫描步调严格一致场同步信号 场逆程 20mS 160S100 保持收发两端电子束场扫描步调严格一致作业:全电视信号的组成、参数、作用教案 3.内 容:第一章 电视传象原理1.4 色度学基础重 点:1.辨色原理2. 三基色原理3. 大面积着色原理4. 亮度公式及其物理意义难 点

10、:辨色原理教学方法:课堂讲解1.4 色度学基础1. 光: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可见光的波长在 380780 nm 。2. 色光:不同波长的光,给人的感觉就是颜色不同。波长由长到短(780 380 nm),呈 现的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3. 辨色原理:人眼中有三种感光细胞,它们具有不同的光敏特性,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反应最敏感。当一束光照到人眼时,这三种感光细胞均产生一定的响应,波长不同三种感光细胞的响应就不同,人脑就是根据三者的比例来分辨颜色的。若三者的比例保持一定,而三者的总和改变,给人的感觉是颜色不变,只是亮度改变。即人脑就是根据三者的总和来确定亮度的。4. 三基色

11、原理:基于辨色原理,只要选择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基色),改变这三种基色混合的比例,人脑就会产生各种各样颜色的感觉。换言之,用红、绿、蓝三种基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可以获得任一种颜色;反之,任何一种颜色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基色。5. 配色图 红+绿=黄, 绿+蓝= 青, 蓝+红=紫, 红+绿+ 蓝=白6. 混色法:相加混色法与相减混色法相加混色法:不同光源发出的光的直接迭加。彩色显象管产生的图象属于相减混色法。相减混色法:不发光物体呈现的颜色属于相减混色法。例如,树叶呈绿色,是因为它吸收白光中的红光和蓝光,反射绿光。即:绿=白红蓝。空间混色法与时间混色法空间混色法:不同光点在空间位置上并

12、不重合,但人眼分辨力有限,在一定距离外观看时看到的是综合效果。彩色显象管产生的图象属于空间混色法。它是同时制彩色电视的基础时间混色法:不同颜色的光轮流出现在同一空间位置,若轮换的速度较快,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看到的是它们的综合效果。它是顺序制彩色电视的基础。7. 大面积着色原理:人眼对黑白细节的分辨能力高,而对彩色细节的分辨能力较低。在一幅黑白细节很清晰的图象上大块大块地涂上彩色,得到的彩色图象主观感觉其清晰度是很高的,彩色也是逼真的。8. 彩色三要素:亮度:描述彩色光的明暗程度色调:描述彩色的种类色饱和度:描述彩色的浓淡程度9. 亮度公式及其物理意义:亮度公式:Y = 0.30 R +0

13、.59 G + 0.11 B物理意义:它反映了三基色含量与亮度间的关系 三基色的系数分别表示其对亮度贡献的比例它是彩色电视编码、传输、解码、重现的重要理论基础。教案 4.内 容:第二章 彩色电视信号传输制式2.1 概述2.2 NTSC 制(NTSC 制的编码原理中的编码矩阵、幅度压缩、频率压缩)重 点:1.兼容性必备条件2.编码矩阵3. 幅度压缩4. 频带压缩难 点:教学方法:课堂讲解第二章 彩色电视信号传输制式2.1 概述兼容性问题:黑白电视机能够接收彩色电视信号;彩色电视机也能够接收黑白电视信号。当然,这两种情况下得到的都只是黑白图象。兼容性必备条件:1. 彩色全电视信号必须由亮度信号和色

14、度信号组成,且以亮度信号为主,色度信号为辅。黑白电视机接收到彩色全电视信号中的亮度信号,就可重现黑白图象。色度信号对其来说是一种干扰,必须让其处于次要地位,且采取一定措施,设法减少其干扰。彩色电视机则应设计成由亮度通道和色度通道组成。当彩色电视机接收黑白电视信号时,色度通道自动关闭,只剩下亮度通道工作,重现黑白图象;而接收彩色信号时,亮度通道和色度通道同时工作,重现彩色图象。2. 彩色全电视信号的频带宽度必须与黑白全电视信号的频带宽度相同。技术措施:利用大面积着色原理,压缩色度信号的带宽。利用频谱交错原理,将色度信号穿插到亮度信号频谱的空隙中去,实现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共用亮度信号的带宽。3.

15、彩色全电视信号的其他参数(图象载频、伴音载频、调制方式、行频、场频等等)必须与黑白电视的参数相同。彩色电视制式:彩色电视的制式是指有关彩色电视编码、传输的方式、制度。它由一整套的具体技术规范构成。严格地说,只要其中有一项指标不同,就是一种不同的制式。就色度信号处理来说,世界上有三种不同的制式:NTSC 制、PAL 制和 SECAM 制。2.2 NTSC 制NTSC 制是美国国家电视制制式委员会制定的一套兼容制彩色电视制式。就其色度信号处理的特点来说,称为正交平衡调幅制。NTSC 制的编码原理1.将 R,G,B 通过编码矩阵变换成 Y,(R-Y),(B-Y)变换目的:满足兼容条件 1。即彩色全电视信号必须由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组成且以亮度信号为主,色度信号为辅。这里,Y 代表亮度,(R-Y)和(B-Y)代表色度。其次,选择色差信号(R-Y )和(B-Y )代表色度的原因是兼容效果好。因为:传输黑白图象时,色差信号自动为 0 。证:(R-Y)= 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