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万卷)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作业卷必修二(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03625 上传时间:2017-01-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衡水万卷)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作业卷必修二(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衡水万卷)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作业卷必修二(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衡水万卷)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作业卷必修二(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衡水万卷)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作业卷必修二(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衡水万卷)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作业卷必修二(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衡水万卷)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作业卷必修二(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衡水万卷)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作业卷必修二(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 (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姓名:_班级:_ 考号: _题号 一 二 总分得分 来源: 学,科,网注意事项:B 分钟收答题卡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 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 ”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中国女子逐渐步入社会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D上海

2、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2. “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 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蔡元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说明( )A废止缠足已经成为社会时尚 B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深远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 D 7 月 12 日, 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 。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

3、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来源:学|科|网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 9 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 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

4、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 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B 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来源:学科网 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其主要原因是A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B民主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C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D杨树浦到外滩的 3 路电车的照片,对照片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有:来源:学科网 上海已出现了城市公共交通 上海的电车极有可能是引自西方国家 该照

5、片的拍摄不会早于 20 世纪初ABCD9.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A电报 B电子邮件 C邮寄信件 D,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 (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A 报 纸宣传成为变革 根本动力B 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 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 仅可以传播资讯,还可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娱乐要求等。下列历史事件中,最有可能通过电视为民众所了解的是

6、()A俄国革命士兵攻占“冬宫”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办,上海这个深受 近代西方文明影响的城市将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如果上海世博会举办以“民国初年的上海”为“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 ,以下情景不可能列入展览内容的是( )A看电视剧B到徐园观看电影C穿中山装D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 ,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橡树,十万火急 ,南斯拉夫影片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以战争和革命为题材的电影风靡中国。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不包括A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来的社会变化不包括()A办的报刊是()A 中国丛报 B

7、 万国公报C.昭文新报 D 时务报9 世 纪 晚 期 出 版 的 瀛 儒 杂 志 记 载 “近 来 风 俗 日 趋 华 靡 , 衣 服 潜 移 ,上 下 无 别 , 而 沪 上 尤 甚 。 洋 泾 浜 负 贩 之 子 , 猝 有 厚 获 , 即 御 狐 貉 , 炫 耀 过市 , 真 所 谓 彼 其 之 子 , 不 称 其 服 也 。 ”这 些 社 会 现 象 出 现 的 原 因 包 括 ()平等思想的传播 通商口岸的开设民主政权的建立 商品经济的发展A B C D 6 月创办于天津的大公报曾经登载了这样一则征婚启示:“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

8、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对以上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近代报刊的创办反映了社会风俗的变化B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新妇女观逐渐被人们接受C列对近现代重庆地方历史史事的解读,不正确的是重庆史事 史事解读“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 1897 年,重庆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渝报诞生,吹救亡图强。渝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1911 年 11 月 22 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夺取廷在渝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

9、府。重庆革命党人积极响应武昌起义,脱离清政府。来源:学_科_网1937 年 12 月 1 日,国民政府正式移驻重庆,沪会战失利,南京受到侵华日军威胁,是迁都重庆主要因素。1952 年 7 月 1 日,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属于“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A B C D 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A 申报已经成为种政论性报纸B 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C 申报正在摆脱乡士意识的束缚D 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申报时论统计(1882 年 1 月至 6 月)题材 本埠 全国 国外数量 57 篇 80 篇 37 篇比重 33% 67%861 年的上海新报

10、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 “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B娱乐大众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21.“屌丝、逆袭、淘宝、秒杀、吐槽、卖萌”这些名词的出现,说明了A信息时代言论自由B网络影响社会生活C汉语词汇亟待规范D民主思想迅速扩展二 、材料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0 分)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 少机器则弱

11、,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还数“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 ,人皆结发也,至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民风也。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二我们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以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昧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

12、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 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侮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侮辱去掉。孙中山年谱长册 (上册)请回答:(1)请概括材料一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 (分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5 分)(2)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剪辫”?(2 分)(3)试分析康有为与孙中山主张的相同点。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光复以后,闻中央各地方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临时大总统关于革除前清官厅称呼致内务部令请回答: (1)请概述材料内容。 (不得摘抄原文) (5 分)(2)说明了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2 分)(3)中华民国颁布上述法令有什么进步意义?(3 分)“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