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语”之手,与“文”偕老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334623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语”之手,与“文”偕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执“语”之手,与“文”偕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执“语”之手,与“文”偕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执“语”之手,与“文”偕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执“语”之手,与“文”偕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执“语”之手,与“文”偕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语”之手,与“文”偕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执“语”之手,与“文”偕老作者简介:郭超,天水师范学院研究生,一年级。 (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 741000) “绿化课堂” ,让听、说、读、写充满快乐,充满思考,充满生机;“生态语文” ,让字、词、章、句走进生活,走进心灵,走进生命。 赵谦翔:绿色语文赵谦翔著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一大难点,其难有三:文言文内容与现代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较大;且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较短,他们能对作者的作品感同身受是相当困难的;文言的话语风格不同与现代汉语,大多数语文老师仅仅停留在翻译文意和语法分析,而无暇顾及文言的文化底蕴。尽管当下新课程理念当道,但文言教学却是涛声依旧。但是,清华大学附中赵谦翔老师的绿色

2、语文中的“绿色文言” ”打开了文言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独特的阅读和背诵方式对现代语文教师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赵谦翔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学语文最重要的是听说读写,尤其以读、写为主,让学生打开书就知道怎么读,提起笔就知道怎么写,以养成学语文的习惯。 ”赵谦翔的绿色语文不仅停留在三维目标的知识技能,而是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教师由教书匠到引导者,学生由“考生“到”学生“。 一、赵谦翔“绿色文言”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方法的应用和延展。以 2014 年 11 月 8 日在天水师范学院的“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赵谦翔示范课及专题报告”的陶渊明对的五柳先生传为例,教学过程如下:

3、 1.正音朗读:赵老师提示“放开声音读,有多大声用多大声” ,在学生未预习的状态下,对学生误读、不识的字以及重难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自我解决。 2.解词释读:口儿在“口诵心惟,投入文境。以讲授为主,运用文言词组词、古今词义比对等方法边读边解词。而赵谦翔的“读”是在朱熹创制的“朱子读书法”即熟读、精思的基础上,由慢及快读三遍,随后,学生根据教师 PPT 展示的文言句式每句的首字提示背诵,实现当堂学懂和课上背诵。 3.精思解读:对文言深层赏析,由词到句,由句解意,由意读人。在概括五柳先生环节通过好读书、性嗜酒、常作诗、安贫贱四个方面表现出他的真隐士品格。 4.写作促读:以“赞真隐者”为主题,学生以“

4、陶渊明是的读者、的作者、的饮者、的贤者”格式。运用四字成语填空写于纸条上(无记名) 。通过教师对学生答案的讲评,赵谦翔为五柳先生画像“陶渊明是欣然忘食的读者、自娱自乐的作者、借酒抒怀的饮者、贫贱不移的贤者” 。 5.拓展阅读:俗话说“赏文功夫在文外” 。关于环球人物中关于杨绛的介绍,赵谦翔认为是这个时代最让人惦记的隐士,使学生真正体悟“小隐隐于世、大隐隐于市”的隐士情怀。 在以上五个教学环节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解词释读”中关于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运用和创制。 二、朱熹的“朱子读书法”及其对赵谦翔的“绿色文言”的影响 在中国教育史上,我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学者朱熹,无疑是最极具影响力

5、的教育家之一,既是理学集大成者,从语文教育的角度上说,也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他一生读书、教书,对如何读书有自己独特深切的体会,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 朱熹(1130 1200) ,字元晦,号晦庵,晚年又号晦翁、云谷老人等。祖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省) ,生于福建,长于福建,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南宋最著名的教育家。他把二程的学说发展到了最高峰,全面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教育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对宋代以后直至清代 700 年间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诚然,从整体上讲,朱熹的教育宗旨是要使学生懂得“圣人之道” ,其教育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明人伦” 、 “

6、穷天理” 、 “做圣人” ,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服务,且由于他本身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因此其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打上唯心主义和封建主义糟粕的烙印,但是,倘若因此而对其教育思想作全盘否定,那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如果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其作一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科学分析,就可以看到,朱熹的教育思想中蕴涵着许多闪光的精华,这些精华是朱熹在汲取孔、孟等古代教育家的思想精粹并糅合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深刻的总结并加以理性的思考而形成的,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其中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主张和理论,迄今仍对当代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和有益的启迪作用。 在这方面,朱熹的“

7、朱子读书法”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与借鉴。朱熹的教育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合格人才, 但他的六条读书法却有其合理的一面, 直到今天, 对我们的教与学, 仍然未失指导意义: 1、循序渐进。读书须有次序,就二书言,读通一书,再读另一书;就一书言,则篇章文句,首尾次第,未通乎前,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他反对好高骛远,贪求速效,他认为必须站稳脚跟,打好基础。 2、熟读精思。读书必须精熟成诵,他曾告诉学生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同时他还强调:“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 3、虚心涵

8、咏。读书要虚心,一字一句平心去读,不能先入为主,穿凿附会,不能随意杜撰,强使书上合己意。 4、切己体察。读书要将书上的“圣贤言语,体于身” ,将自身融入到那道理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 5、着紧用力。读书要“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 “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 ;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 6、居敬持志。读书须收敛此心,就是居敬。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心无不在,专静纯一。 以上这些读书方法是朱熹在汲取孔、孟等古代教育家的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在自己数十年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对我们改进语文教学,教会学生读书之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借

9、鉴意义和应用价值,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朱熹对母语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的高度提炼与概括,以及对学习者主体地位和个人体验的重视。因为当前实行新课程改革,很多老师一窝蜂地照搬新理念、新方法,但却忽视了语文课程的特点,课堂上几无琅琅书声,在学生还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之前,就开始分析、讨论,这样做的后果可想而知。 在现代教育史上,对朱熹读书法应用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清华大学附中特级语文教师赵谦翔。赵谦翔的”绿色文言”是强调“语感”的教学,而不是强调“语法”的教学;”绿色文言”同时是“育人”的教学,而不只是“应考”的教学。 三、赵谦翔的现场教学效果的调查结果 对于赵谦翔老师的教学效果,我们也做了现场调查问卷,问卷

10、共发出 125 份,其中 100 份有效,有关教学反馈如下: 1.教学过程:(1)80%学生认为课堂不复习就直接学习有创意(2)课堂环节喜欢程度:30%喜欢正音朗读,35%喜欢解词释读,20%喜欢静思解读,30%喜欢写作促读 2.教学内容:课堂信息量:50%以上认为课堂信息量安排合理。 3.教学能力:92%学生认为教学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流畅,教师对教材清楚。 4.教学效果:30%学生认为对探究能力有帮助,45%认为对审美能力有点帮助。 教师自己首先要对“熟读精思”法坚信不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再次要千方百计设计诵读方式:齐声诵读、分组诵读、重点复读、快速诵读、提示诵读等等。待到完全熟

11、读成诵了,再作答题式诵读,即不是按照原文的顺序从头到尾背诵,而是按照老师的提问游选择地背诵有关段落或者语句;老师的提问可以是关于内容的,也可以是关于章法的。总之,这种诵读不是单一的机械的枯燥的,而是灵活的生动的游神韵的。这种”绿色文言”教学,是为了终生享用的,绝非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的。 四、赵谦翔的“绿色文言”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1.点拨词语。重点难点的词语,一定要点拨。而一般书上注释过的,老师就不再?嗦,全部交给学生回家自学。 2.点拨章法。一般在学生把课文读过几遍后,老师根据诵读进程逐段点拨思路,为学生背诵扫清障碍,避免死记硬背。 3.点拨精神。待到全文熟读成诵、文句疏通之后,围绕文章主题的

12、关键点,让学生们发表见解,书写“一言心得” 。教师则在对全班“一言心得”分门别类、深思熟虑后,再作专题点评。 “绿色文言”教学对老师的讲解,不是放弃而是淡化。讲解尽可以在单元小结或习题课上淋漓尽致地发挥,但要尽可能地把课堂上的宝贵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熟读精思,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根本,不在于和其他学科争时间、抢阵地,而在于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热情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朱熹(著).朱文公文集(宋) M .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 上海书店 1984 年重印. 2孙国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第 2 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赵谦翔.赵谦翔与绿色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