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保利铁新煤业有限公司报告评审意见书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0333749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保利铁新煤业有限公司报告评审意见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西保利铁新煤业有限公司报告评审意见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西保利铁新煤业有限公司报告评审意见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西保利铁新煤业有限公司报告评审意见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西保利铁新煤业有限公司报告评审意见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保利铁新煤业有限公司报告评审意见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保利铁新煤业有限公司报告评审意见书(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山西保利铁新煤业有限公司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评审意见书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晋煤重组办发200964 号关于晋中市灵石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 ,保利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作为主体企业,对山西保利铁新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兼并重组整合后,由于需要一套系统的地质报告指导未来煤矿生产,山西保利铁新煤业有限公司委 托 山 西 同 地 源 地 质 矿 产 技 术 有 限 公司 于 2011 年 8 月 编 制 了 山西保利铁新煤业有限公司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晋中市煤炭工业局初审后,以市煤行20128 号文件上报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受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委托,山西省煤炭

2、地质技术委员会评审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报告进行了审查,于 2012 年 2 月 23 日召开了评审会。会上专家对报告提出了修改意见,会后编制单位按专家意见对报告进行修改,于2012 年 3 月 30 日将修改稿送评审中心,经有关专家复核后,形成评审意见如下:一、矿井概况(一)位置交通及矿井开发山西保利铁新煤业有限公司井田(以下简称井田)位于灵石县城北11km 处,行政区划属灵石县两渡镇管辖。地理坐标:东经 11144241114642,北纬 365611365845。山 西 省 国土 资 源 厅 2009 年 12 月 1 日 发 放 的 采 矿 许 可 证 ( 证 号2C14000020090

3、51220015288) , 批 准 开 采 2 11 号 煤 层 , 井田面积12.2982km2,开采标高 780350m。井田西北与原南宿煤矿相邻,东北与山西介休大佛寺煤业有限公司相邻,北、西、南及东均无相邻矿井。南同蒲铁路干线和 108 国道从井田东侧 1km 处通过,井田距最近的火车站两渡站 3km,距大(同)运(城)高速公路灵石站 12km。交通较为便利。山西保利铁新煤业有限公司原为灵石县两渡镇铁新煤矿有限公司,始建于 1991 年。斜井开拓,走向长壁式采煤方法,现在开采 2 号和 9 号煤层,2 号 煤 层 采煤工艺为高 档 普 采 , 9 号 煤 层 为综 采 。 带 式 输

4、送 机 、 串 车 提 升 方式 , 中央分列式通风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2011 年 1 月 14 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发放的煤炭生产许可证(编号:201424331960) ,载明生产能力为 900kt/a。(二)地质概况1.地层井田位于霍州国家规划矿区灵石区东北部,大部被第四系松散层所覆盖。赋存的主要地层有: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和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上第三系上新统,第四系下更新统、中上更新统及全新统。2.地质构造井田构造形态为一对背向斜。向斜位于井田北部,轴向近东西;背斜位于井田南部,轴向近东西;背向斜两翼地层倾角

5、 35,地表发现有2 条落差分别为 3m 和 7m 的正断层,物探和井下共揭露 42 条正断层,落差31032m 的断层 11 条,其余断层落 差 为 10m 以 下 。未 发 现 陷 落 柱 及 岩 浆 岩 侵入 现 象 。 构 造 复 杂 程 度 为 简 单 。3.煤层井田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山西组含 1、1 下 、2、3 号 4 层煤,其中, 2 号和 3 号为可采煤层,其他煤层均不可采,可采含煤系数 3.8%。太原组含4、5、7、8、9、10(10+11) 、10 下 、11 号 8 层煤,其中, 5、9、10、11号为可采煤层,其他煤层均不可采,可采含煤系数

6、 9.4%。2 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下部。煤层厚度 01.60m,平均 0.83m,结构简单,含 01 层夹矸,井田东部尖灭。可采性指数 0.74,厚度变异系数为46%。为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现开采该煤层,采空区位于井田西南部、东南部。3 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上距 2 号煤层 3.4315.30m,平均 8.09m。煤层厚度 01.55m,平均 0.69m,结构简单,含 01 层夹矸,井田北部、中西部、南部、东南部尖灭。可采性指数为 0.52,厚度变异系数为 82%。为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尚未开采该煤层。5 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上部,上距 3 号煤层 4.3533.35m,平均17.53m,煤

7、层厚度 0.251.30m,平均 0.85m,结构简单,不含夹矸,井田中部、东南部不可采。可采性指数为 0.83,厚度变异系数为 33%。为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尚未开采该煤层。9 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上距 5 号煤层 43.2065.85m,平均56.46m。煤层厚度 1.001.73m,平均 1.30m,结构简单,不含夹矸。可采性指数为 1,厚度变异系数为 15%。为稳定的全区可采煤层。现开采该煤层,4采空区位于井田西南部及东南部。10(10+11)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上距 9 号煤层 0.554.61m,平均 2.05m。煤层厚度 1.457.15m,平均 4.92m,结构简单复杂,

8、含 04层夹矸。井田北部与 10 号和 11 号煤层合并。可采性指数为 1,厚度变异系数为 32%。为稳定的全区可采煤层。尚未开采该煤层。11 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上距 10(10+11)号煤层 08.88m,平均2.55m。煤层厚度 0.782.80m,平均 1.34m。一般不含夹矸,偶含 12 层夹矸,可采性指数为 1,厚度变异系数为 28%。为稳定的全区可采煤层。尚未开采该煤层。4.煤质(1)物理性质及宏观煤岩类型井田内各可采煤层为黑色,深黑色,条痕浅黑色、灰黑色,玻璃光泽为主,具金刚光泽,条带状,均状结构,层状构造。内生裂隙发育。2、3 号煤层煤岩组分大部分为镜煤,煤岩类型以光亮煤及

9、半亮煤为主;5 号煤层煤岩类型以暗淡型为主;9 号煤层煤岩类型以半亮煤为主;10(10+11)号煤层以半亮煤为主。(2)化 学 性 质 及 工 艺 性 能2 号煤层水分(M ad):原煤 0.34%2.70%,平均 0.93%;浮煤0.38%1.22%,平均 0.71%。灰分(A d):原煤 12.55%46.60%,平均27.83%;浮煤 6.95%10.21%,平均 8.16%。挥发分(V daf):原煤24.92%34.65%,平均 29.67%;浮煤 24.21%33.45%,平均 38.17%。全硫(S t,d):原煤 0.32%1.23%,平均 0.77%;浮煤 0.49%1.69

10、%,平均50.73%。发热量(Q gr,d):原煤 16.0736.30MJ/kg,平均 24.47MJ/kg。粘结指数(G R.I): 8499,平均 95。胶质层最大厚度(Y):11.028.5mm,平均 20.5mm。3 号煤层水分(M ad):原煤 0.22%3.12%,平均 1.05%;浮煤0.32%0.94%,平均 0.63%。 灰分(A d):原煤 18.50%34.75%,平均25.80%;浮煤 5.85%10.39%,平均 8.35%。挥发分(V daf):原煤24.69%32.97%,平均 27.88%;浮煤 23.13%32.47%,平均 27.04%。全硫(S t,d)

11、:原煤 0.37%2.59%,平均 1.31%;浮煤 0.42%1.41%,平均0.84%。发热量(Q gr,d):原煤 22.3036.08MJ/kg,平均 26.38MJ/kg。粘结指数(G R.I):65101,平均 87。胶质层最大厚度(Y): 24.0mm。5 号煤层水分(M ad):原煤 0.38%2.09%,平均 0.94%; 浮煤0.25%1.06%,平均 0.71%。灰分(A d):原煤 15.53%34.86%,平均22.39%;浮煤 6.51%16.15%,平均 9.34%;挥发分(V daf):原煤24.34%29.96%,平均 26.64%;浮煤 22.37%28.6

12、5%,平均 25.77%。全硫(S t,d):原煤 0.51%2.44%,平均 0.88%;浮煤 0.47%1.65%,平均0.76%;发热量(Q gr,d):原煤 23.2833.95MJ/kg,平均 27.78MJ/kg。粘结指数(G R.I):5797,平均 78.71。胶质层最大厚度(Y):15.027.0mm,平均 21.8mm。 9 号煤层水分(M ad):原煤 0.20%2.11%,平均 0.72%;浮煤0.28%1.07%,平均 0.63%。 灰分(A d):原煤 6.36%31.35%,平均13.98%;浮煤 2.66%10.95%,平均 5.81%。挥发分(V daf):原

13、煤16.92%25.55%,平均 20.55%;浮煤 15.81%24.50%,平均 19.11%。全硫(S t,d):原煤 1.95%4.35%,平均 2.81%;浮煤 0.93%3.87%,平均62.43%。发热量(Q gr,d):原煤 22.8336.30MJ/kg,平均 30.89MJ/kg。粘结指数(G R.I) :895,平均 63。胶质层最大厚度(Y): 7.017.0mm,平均 8.9mm。10(10+11)号煤层水分(M ad):原煤 0.33%2.24%,平均 0.77%;浮煤 0.31%0.89%,平均 0.58%。 灰分(A d):原煤 7.03%29.30%,平均16

14、.72%;浮煤 4.11%12.53%,平均 6.39%。挥发分(V daf):原煤17.48%23.62%,平均 20.65%;浮煤 16.16%20.15%,平均 18.59%。全硫(S t,d):原煤 2.15%5.00%,平均 3.09%;浮煤 1.44%3.63%,平均2.28%。发热量(Q gr,d):原煤 23.7933.30MJ/kg,平均 29.49MJ/kg。粘结指数(G R.I): 979,平均 57。胶质层最大厚度(Y): 4.516.5mm,平均 8.2mm。 11 号煤层水分(M ad):原煤 0.25%2.31%,平均 0.76%;浮煤0.38%2.37%,平均

15、0.80%。灰分(A d):原煤 5.57%42.60%,平均22.40%;浮煤 3.33%17.26%,平均 10.04%。挥发分(V daf):原煤18.70%29.77%,平均 23.24%;浮煤 16.69%21.84%,平均 19.33%。全硫(S t,d):原煤 0.46%4.05%,平均 1.95%;浮煤 0.64%3.25%,平均1.78%。发热量(Q gr,d):原煤 18.0034.08MJ/kg,平均 26.85MJ/kg。粘结指数(G R.I):5090,平均 67。胶质层最大厚度(Y):5.019.5mm,平均 11.0m。根据中国煤炭分类 (GB/T 5751-20

16、09)和煤炭质量分级 (GB/T 15224.1-2010、GB/T 15224.2-2010、GB/T 15224.3-2010) ,2 号煤层为低灰高灰、特低硫高硫、低发热量特高发热量之焦煤(JM) 、肥煤(FM) ,3 号煤层为低灰中高灰、特低硫中高硫、中发热量特高发热7量之焦煤(JM) 。5 号煤层为低灰中高灰、低硫中高硫、中发热量特高发热量之焦煤(JM) ,个别点肥煤(FM) 。9 号煤层为特低灰中高灰、中硫高硫、中发热量特高发热量之焦煤(JM) ,局部为贫瘦煤(PS) 、瘦煤(SM) 。10(10+11)号煤层为特低灰中灰、中高硫高硫、中发热量特高发热量之(JM) ,局部为贫瘦煤(PS) 、瘦煤(SM) 。11 号煤层为特低灰高灰、特低硫高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