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晚清是非之中堂三罪辩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50KB
约7页
文档ID:30314833
晚清是非之中堂三罪辩_第1页
1/7

晚清是非之中堂三罪辩李鸿章(1823-1901) ,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可是就这样一个晚清唯一一个可以与世界交谈的重臣,在现在的史学界,却被普遍的看作是一个卖国贼,晚清丧师失地的罪魁广大学生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未曾形成较为客观的历史评价思维体系,也未曾对李鸿章之三宗罪有过较为公正的研习现简单将对李鸿章三宗罪之我见分析如下,望诸家斧正其罪一:受贿卖国,开中国失权先河据梁启超的《李鸿章传》记载十八世纪 90 年代《上海字林西报》的有这样一篇报道,曾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密约之事,其办订极为秘密,自中俄两国当事之数人外,几于无一知者乃上海字林西报,竟于李鸿章历聘未归之时,得其密约原文,译录以登 报上,盖闻以重金购之于内监云 ”此说的密约是指,1896 年 6 月 3 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 ,沙俄利用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困境,藉口“共同防御”日本,诱迫清政府派遣特使李鸿章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维特在莫斯科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 。

又称《防御同盟条约》一般称为《中俄密约》 而梁启超从中得出李鸿章在签约过程中收受俄方贿赂的结论 本人愚见,梁启超借此得出此结论未免草率要知道字林西报有个显著的特点:他 是 由 英 国 人 办 的 报 纸 , 重 视 言 论 , 始 终 为 外国 侵 华 行 径 辩 护 , 打 压 中 国 人 民 反 侵 略 、 反 封 建 的 斗 争 梁 启 超对 于 此 , 还 说 “其时英与中国之感情甚冷落,且以中俄密约之故,深有疑于李鸿章,沙氏乃托言待商诸上海各处商人,辞焉此事遂无所成 ”也就说明这篇报道具有了一定的政治性色彩,其可信度有待猜忌!而且对于《中俄密约》的条款也仅有俄方一方孤证而已矣李鸿章“受贿签字卖国”也只不过是一种假设和可能性罢了有人说梁启超还说:李鸿章与俄国签订密约,是受贿之后签订的,是他的个人行为 就中方来看, 《中俄密约》的签订也并非李鸿章一人之意同样是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肯定地说道:“张之洞时署江督,电奏争和议曰:若以赂倭者转而俄,所失不及其半,即可转败为胜恳请饬总署及出使大臣, 与俄国商订密约,如肯助我攻倭,胁倭尽废全约,即酌量划分新疆之地以酬之,许以推广商务。

如英肯助我,报酬亦同,约云云当时 所谓外交家者,其眼光手段,大率类是,可叹!”可见,在国内张之洞也是同意俄国签订条约,借而获得俄国的支持的这又如何成了李鸿章之个人所为呢?要说李鸿章背着朝廷与俄国签订此密约,慈禧全部不知情这也不可能在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中对于李鸿章出行俄国是这样说的:“喀希尼复—面贿通太后,甘诱威迫,谓还辽之义举,必须报酬、请假李鸿章以全权议论此事而李鸿章请训时,太后召见,至半日之久,一切联俄密谋,遂以大定 ”在李鸿章与慈禧(当时的最高权力拥有者)密谈的半日中,到底慈禧对李鸿章做了怎样的指示?我们不得而知 同时《中俄密约》之十二条:“此约奉两国御笔批准后,各将条约照行除旅 顺口大连湾及胶州诸款外,全行晓谕各地方官遵照将来换约,应 在何处,再行酌议自画押之日起以六个月为期 ”也就是说,此条约必须有两国领导人签字画押才有效而梁启超作出肯定判断时的依据是:鸿章游历欧洲时,各国交相诘问,惟一味支吾搪塞而已我想问的是,这个结论的一句又在哪里?是道听途说还是有真凭实据?如果有,为何他不敢例举出来?同时梁启超根据《中俄密约》的内容,认为近代中国的割地赔款, 列强在中国占据势力范围,修铁路都是始于李鸿章之《中俄密约》!这不是将历史的罪名强加于李身上吗?而从“而铁路—端,断送祖宗发祥之地”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也还具有较强的封建思想,所持只不过也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维新派最先也是要改制度,兴议会,以至强国家;就此而言维新派与李鸿章在政治上是有共同点的。

为什么,维新派主张改革虽败反而受推崇,而李鸿章主持洋务,以自强为口号,大兴洋务,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反倒受人诟病呢?难道就因为,在中国近代的屈辱的不平等的条约上有“李鸿章”这三个字吗?再看看结果——维新派的变法留下的就是在他们之前就在操办的北洋新式陆军(这还是以李鸿章授意袁世凯,以淮军为底子建起来的 )还有什么?还有一个京师大学堂!可在失败后呢?康有为,梁启超远逃东瀛相比之下,我觉得李鸿章的作为就比他们成功得多,一手经营的北洋海军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龙旗海军,操办的诸多洋务,也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一定作用,而且得到推广致死还“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恳请太后皇上行新政,以再图自强 ”而他举荐的袁世凯也确确实实把洋务搞起来了,使晚清出现了短暂的现象上的中兴局面其罪二:委曲求全,签字卖国有人说,李鸿章在卖国条约上签字了,他就是名副其实的卖国贼了这一点不值一驳,签订不平等条约的都是卖国贼?那么签订《“澶渊之盟 》的曹利用是不是卖国贼?那么在南京临时政府《告各友邦书》上签字,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的孙中山是不是也该定在历史的耻辱柱子上呢? 李 鸿 章 曾 长 期 跻 身 于 晚 清 “外 交 第 一 冲 要 ”, 时 人 称 “一 生功 过 在 和 戎 ”。

外 交 的 成 败 , 自 然 取 决 于 综 合 国 力 的 强 弱 和 外 交 政策 的 当 否 就 综 合 国 力 即 军 事 、 经 济 和 政 治 组 织 力 而 言 , 封 建 的中 国 远 逊 于 列 强 , 因 而 清 王 朝 的 声 威 一 遇 到 列 强 的 枪 炮 就 扫 地 以尽 李 鸿 章 有 鉴 于 此 , 明 确 指 出 : 中 外 实 力 相 距 悬 殊 , 列 强 之“军 械 强 于 我 , 技 艺 精 于 我 ”, 中 国 无 法 取 胜 于 疆 场 , 因 而 对 列 强不 可 轻 言 战 争 , 而 应 以 “羁 縻 ”之 策 谋 求 “中 外 相 安 ”之 局 所谓 “羁 縻 ”, 就 是 用 儒 家 的 道 德 规 范 即 孔 子 “忠 信 笃 敬 ”四 字 方针 进 行 “笼 络 ” 在 应 对 列 强 欺 凌 时 , 始 则 以 理 折 之 , 进 行 与 虎 谋皮 式 的 道 德 说 教 , 并 实 施 以 中 国 传 统 的 合 纵 连 横 理 论 和 西 方 的 均势 思 想 相 结 合 为 特 征 的 “以 夷 制 夷 ”之 策 ; 继 而 不 惜 在 权 益 上 作出 某 种 限 度 的 让 步 , 以 期 “驯 服 其 性 ”, 实 现 “守 疆 土 保 和 局 ”的 目 标 。

李 鸿 章 所 以 主 张 “羁 縻 ”之 策 , 目 的 之 一 是 想 争 取 并 利用 和 平 环 境 “借 法 自 强 ”, 预 修 战 备 , 以 “确 有 可 以 自 立 之 机 ,然 后 以 战 则 胜 , 以 守 则 固 , 以 和 则 久 ” 从 李 鸿 章 推 行 “和 戎 ”外 交 的 实 际 看 , 有 得 有 失 , 而 失 远 大 于 得 他 指 挥 过 “以 北 洋 一隅 之 力 搏 倭 人 全 国 之 师 ”而 以 失 败 告 终 的 甲 午 战 争 他 亲 手 与 外国 签 订 了 一 系 列 条 约 , 其 中 除 了 《 中 日 修 好 条 规 》 、 《 中 秘 友 好 通商 条 约 》 等 少 数 平 等 条 约 外 , 其 他 诸 如 《 马 关 条 约 》 、 《 中 俄 密 约 》、 《 辛 丑 条 约 》 等 均 为 丧 权 辱 国 的 不 平 等 条 约 这 些 丧 权 辱 国 条 约标 志 着 中 国 从 独 立 国 向 半 殖 民 地 沉 沦 对 此 , 作 为 以 慈 禧 为 首 的统 治 集 团 的 重 要 一 员 和 晚 清 丧 权 辱 国 外 交 决 策 的 参 与 制 定 者 和 主要 执 行 人 的 李 鸿 章 绝 对 难 辞 其 咎 。

但 不 一 个 该 有 李 鸿 章 一 人 来 承担 这 份 历 史 罪 责 , 这 是 一 个 统 治 集 团 的 罪 过 , 这 是 一 个 民 族 的 悲哀 !其 实 李 鸿 章 并 非 是 个 罪 人 , 当 然 我 们 现 在 是 站 在 统 治 阶 级 的立 场 上 了 说 的 他 年 轻 时 组 织 淮 军 镇 压 太 平 军 , 等 入 了 仕 途 后 创办 洋 务 , 励 精 图 治 , 直 到 马 关 条 约 让 他 背 上 了 汉 奸 的 罪 名 , 其 实当 时 李 鸿 章 在 日 本 签 约 之 前 遭 到 日 本 浪 人 的 刺 杀 , 但 是 是 受 了 伤 ,他 就 说 : 为 什 么 没 把 我 杀 死 , 如 果 我 遇 刺 生 亡 , 朝 廷 就 好 有 借 口来 拒 绝 签 字 了 ! 后 来 他 的 受 伤 换 来 了 大 清 少 赔 1000 万 两 的 赔 偿 其 罪 三 : 避 战 保 船 , 丧 师 失 地 又 有 人 借 “避 战 保 船 ”这 战 略 加 以 笔 伐 ! 俨 然 将 亚 洲 第 一 北洋 水 师 的 覆 灭 算 在 了 李 鸿 章 一 人 头 上 。

就 当 时 而 言 , 清 北 洋 水 师外 强 中 干 , 朝 廷 承 诺 的 每 年 600 万 两 的 军 费 , 还 被 东 挪 西 用 实 际到 位 的 不 足 160 万 两 军 饷 很 难 到 位 , 战 备 基 本 废 弛 , 还 拿 什 么和 别 人 打 ? 加 之 清 朝 政 府 内 部 派 系 林 立 , 其 他 部 队 坐 山 观 虎 斗 ,在 日 寇 如 侵 之 际 , 福 建 水 师 却 未 曾 有 过 北 上 支 援 之 动 向 ; 朝 中 大臣 也 未 对 李 鸿 章 给 予 多 大 支 援 有 句 话 就 是 : 甲 午 战 争 是 李 鸿 章一 个 人 与 日 本 一 个 国 家 的 战 争 清 政 府 举 行 过 一 次 威 震 四 海 的 海军 演 习 ——与 其 说 是 演 习 , 不 如 说 之 为 “演 戏 “ 因 为 当 时 北 洋海 军 主 力 定 远 舰 主 炮 三 炮 就 将 靶 船 击 沉 ! 何 等 威 武 , 可 熟 知 , 三声 炮 令 都 是 刘 步 蟾 含 泪 下 达 的 由 于 北 洋 舰 队 军 费 供 给 不 足 , 无法 添 置 新 炮 弹 更 不 用 说 新 舰 只 了 , 主 力 舰 上 仅 有 三 发 炮 弹 ! 那 艘被 “击 沉 ”的 靶 船 , 是 被 预 先 装 好 炸 药 , 由 北 洋 海 军 士 兵 点 燃 的 ,与 其 说 炮 击 沉 的 靶 船 , 不 如 说 是 北 洋 士 兵 用 血 肉 炸 沉 的 ! 以 这 样的 实 力 , 如 何 出 海 扬 威 海 疆 ? 况 且 , 至 于 “避 战 保 船 ”这 条 命 令是 谁 所 发 , 其 中 有 含 多 少 曲 折 , 何 人 知 晓 ?还 有 人 说 中 日 甲 午 战 争 他 是 罪 人 , 其 实 不 然 , 这 次 战 争 最 大的 罪 人 不 是 他 , 也 不 是 慈 僖 , 而 是 翁 同 和 ! 李 鸿 章 曾 多 次 向 翁 统合 讨 要 北 洋 海 军 军 饷 —600 万 两 , 却 得 到 其 百 般 搪 塞 , 最 后 居 然慷 慨 的 拨 给 了 一 个 将 他 们 父 子 书 法 编 撰 成 集 的 人 , 给 圆 明 园 购 之所 谓 南 洋 木 !北洋大臣李鸿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