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标准草书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030981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右任标准草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于右任标准草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于右任标准草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于右任标准草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于右任标准草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于右任标准草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右任标准草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草书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创作期和集字期,草书的创作期是指草书形成的汉代,经魏晋、至唐宋时期,(当然也可以直至明清、民国,甚至现代)大量的草书家创作了无数的草书作品,许多墨迹本、历代丛帖、个人丛帖、碑刻塌片留下了他们的手迹。 从古到今,草书的典籍异常浩繁。南宋高宗赵构手中的草书韵典,又名草书礼部韵宝,是编按宋仁宗时所颁礼部韵略纂辑,其字形采自古帖,皆赵构一人所书。明神宗朱翊诏辑特颁的草韵辨体,是编按洪武正韵纂辑。金张天赐草书韵会、清陶南望草韵汇编等书皆集历代草书家之字形,全以韵部排字。清石梁集草字汇、现代洪钧陶编草字编等书都以偏旁部首为属部分类编排,便于读者查找。不管是韵部分类,还是偏

2、旁分类,皆“采聚群帖,仅便检寻,省变所因,初未疏解”,其用意在于提倡草书,遗传名家的手迹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充其量只是集字的汇编,对于草书的组织系统及结构规律尚未认识。符号在草书中的作用也未被认知。清李滨草说十四卷以部首编排前人草字,少数字国以笺注解说,即该书草书编类序中所说的疏解。第十五卷著文叙文字之演变,草法之源流。书末附草书编类,其中“ 一笔” 、“省点”、“ 省戈” 、“缺左” 、“ 删损”、 “籍笔”等是例举草字的删繁省变之法;“篆变”叙草字借用篆体形势而立;“起手同” 、“辨微” ,“ 半体同形”等辨疑似之微同。主要栏目“偏旁同文异形 ”、“偏旁异文同形”则例举各家之字说明偏旁草书之

3、混乱。此编类虽触及草法之皮毛,亦认识到草法之混乱,但对此状况却表现得无能为力。这个时期,尽管草书符号已经形成并在书写中普遍地使用,但编纂者却毫无知觉。这个集字时期也就是草书符号的盲知时期。我们也看到,在集字时期中还涌动着一股可喜的潮流。宋人佚名撰草诀百韵歌(或简称草诀歌前人伪托王羲之撰),是编专叙草书作法,以歌诀的形式介绍草书的偏旁结构,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以启初学。是编虽未言明“符号” ,却把相近的符号(偏旁)以及疑似字加以辨别。如“ 宀头无左畔” ,“长短分知去”(图 3)等等。但其中也多有使人惶忽费解处,如“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 ”,但是“水” 字的草书字形却无点,仅比 “言”字略短一

4、点,造成 “水”与“ 言”无别的错觉(图 4);“ 左阜页丁反,右刀寸点弯”,也造成了学者草书字形“阜、贝 ”无别,“刀、寸”无别的错误(图 5)遂后又多书与之“ 商讨”。首先,明范文明 草诀辨疑就 草诀百韵歌举例所未及者,列举古代书家其他字例不同写法进行辨疑,意在告知学者不必拘泥于一法,与草诀百韵歌唱了对台戏。清朱宗文(学古)草圣汇辨,取草诀百韵歌逐字辨明其误。汪由敦撰草诀偏旁辨疑,则增订改编草诀百韵歌为四百言。民国初,王世镗曾修订草诀百韵歌作增改草诀歌(后又加以删定,易名稿诀集字),纠前人之失,抒自得之见,并在汉中刻石印行。“以上这些典籍仅供初学,偏旁以例举,尚未自成系统,正如刘延涛先生所

5、云:“草诀百韵(歌)仍为列举的,而非系统的。且于草书形联之微妙变化处,无以阐述。” 显然这时还处于一个实验性的初知阶级。现存最早的书学论文东汉赵壹非草书,以及晋索靖草书势、梁萧衍草书状直到明清草书论著,皆叙书史,叙流变,叙书家未见有论及草书结构及符号者。发现草书构成规律(秘诀)和符号者,于右任为古今第一人。于先生早在 20 年代末期就开始研究草书,他深恶痛绝草书中的“难识、难写,难以记忆” 这些“怪”现象,决定研究草书并使其规范化。其方法步骤有六端:1、明确目的和原则; 我国文字繁杂,偏旁部首繁多,难认难写,识难用迟,所以为了“广草书于天下,以求制作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

6、全民族传统之利器,岂非当今之急务欤!”也就是说,把中国具有两千余年历史的书体草书,怎样使他由繁而简,由难而易,由苦而乐,由纷歧而趋于统一,由虚玄而归实用。这就是最终目的。“斯旨定后,乃立原则:曰易识,曰易写,曰准确,曰美丽。依此四则,以为取舍。字无论其为章为今为狂,人无论其为隐为显,物无论其为纸帛为砖石为竹木简,唯其以众人之所欣赏者,还供众人之用。并期经此整理,习之者由苦而乐,用之者由分立而统一,此则作者之唯一希望也。”2、立草书社1932 年 12 月在上海静安寺路静安别墅(弄堂名)911 号(三宅相通)成立标准草书社,邀集同好,共同研讨、切磋。周伯敏、刘延涛、杨天骥、刘海天、曹明为、刘生芳

7、等人参与其事。胡公石先生 1932 年 5 月拜于先生为师。1935 年夏,他从暨南大学毕业后进入草书社工作,主要参与了选字与释例工作。于先生任社长,并亲自主持工作,“整理那千头万绪、茫茫无所归的草书” ,使草书研究有了专门的机构,为草书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3、广泛地汇集草书资料草书社成立后,在上海各报刊登征集草书告白,广泛搜集历代草书的书作(墨迹、塌本)、论著。全社同仁用数年时间广求历代草圣遗迹数百种上千个版本,潜心于书理、书法的研究。4、决定标准草书的“ 母本 ”今草,并以“千字文 ”为选字基础于先生最初拟以章草为“标准草书” 的“母本”,因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遂更改计划,

8、逐渐形成了以今草为标准书的“母本” 。“隋唐以来,草书者率众千文习起,因之草书名家多有千文传世,故草书社选标准之字,不能不求之于历来草圣,更不能不求之于草圣千文。”于右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草书进行了比较研究。千字文是历代草书家最关注、最着力的课题,“名家聚会,各献其长 ”,便于名迹之间的比较而择优汰劣,再者,“千字文” 字数之多,常用字已占大半,作者定一,习者可以举一反三,以少胜多,以点带面,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5、集体研究,逐字比对古玩论坛草书社同仁对草书法帖上的每一字的结构,以及位于不同部位的偏旁、部首的草写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并且就同类字进行排比研究,反复比对;对于一字多形、结构各异的

9、各家草字进行比较、归类、筛选、定型。在前人积累的零散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了普遍存在的共同“代表符号 ”在草书中的重大作用,并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由于右任述意、刘延涛笔録撰写了标准草书凡例,说明“凡代表二个以上部首之符号曰代表符号”。并例举了左旁 27 个、右旁 23 个、字上 7 个、字下 7 个、以及对称符 5 个、右上符、左上符、交笔符2 个、补笔符累计 74 个代表符号。标准草书释例则对各种符号作了详细的剖析、解说。附录则有符号之互借与习惯字、词联、略论书理、疑似字表,对一些习惯字及草书书理、疑似字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说明或比较。这样既使草书符号系统非常条贯,明朗、清晰,又得到书法理论的支持,

10、完成了标准草书的系统化、理论化工程。标准草书“ 解开了草书古今难传之谜,揭示了草书制作与普及的秘诀。”胡公石先生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 当时摄影技术还不发达、精湛,更无复印技术,只能采用传统的向塌技术,把每个字用拷贝纸衬灯光双钩空心字的办法,把各种字帖上的字双钩后,按字分类,进行同字整理把相同的字或相同偏旁的字进行结构分析,从中找到他们的共同规律。再开会集体审查、讨论、淘汰不合原则的字,按“四则 ”选用合适的字。在选字中,多取较早作者的字。刘延涛先生回忆说:“ 当时选字的情形是这样的:千字文中每一个字,古来书家的草法,只要我们能看到(的),就把它钩出来,然后再开会审查。审查时,先把不合于原则的

11、汰去,再就合于原则的,选用最早的作者。如某一草法,董其昌有米芾也有,则舍董而用米;米有孙过庭也有,则舍米而用孙;同理,如二王也有,则舍孙而用二王。这是表示对创始人的敬意。当然也有例外,如某家字用得太多,而某家太少或根本没有时,则设法采用后者,殊使学人对于历代作者都有认识的机会。或者前代的草法,太重美艺,未若后来之便利实用时,亦采用后者,因为标准草书之作,本来是为实用的。但是,说来简单,审查时的争执,也常有不欢而散或累月时不能解决的。这固然是于先生的民主风度所招致,然亦是见同仁工作的认真。”刘延涛先生还在标准草书千字文第二次印本跋语中说:“当年社中同仁,一灯对座(坐),每得一字一解,逐一呈清右公

12、主裁,此状历历在目前”由此可见,草书社在研究草法时是逐字比对,系统研究,集体讨论,右公主裁。6、标准草书草圣千字文 是借用历代草书名家艺术成果的结晶于右任主持的“标准草书社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终于在 1936 年 7月完成了标准草书范本千字文的编撰工作,并由上海汉文正楷书局付印五百本行世。标准草书千字文第六次本连上款下款计1027 字,其中七十五字在古迹中找到不满意者,于右任与社中同人按“ 标准草书 ”原则,依古意补入,其余 952 字全都采自古代书家作品之中,占全部字数的 92.69。其中选用了王羲之 213 字,怀素136 字,仅此两人已占总数的 33.29(三分之一弱)。从古帖中选用的

13、 952 字,共参阅了历代四十三位书家的六十二个版本的千字文作品。其中最知名的如智永(宋拓等四个版本),怀素(澄、寒等十一个版本)、欧阳询、孙过庭(三希堂等四个版本)、虞世南、贺知章、鲜于枢、邢桐、王宠、米芾、董其昌、陈淳、文璧等。参考的其它草书作品,上自西汉,下迄近代,时间跨度二千余年,约有一百五十位书家的数百部作品“涉及之刻帖、墨迹,从 急就章、月仪帖,出师颂、十七帖、书谱、自叙帖等草书名帖,到淳化阁帖、绛帖、大观帖、三希堂法帖等大型丛帖;从新出土的楼兰文字、流沙坠简,到新影印的古今尺牍、故宫周刊,乃至日本的书道全集,可谓是应有尽有。汉之崔瑗、张芝,魏之锺繇,吴之皇象,晋之索靖、王羲之、王

14、献之,南朝之智永、唐之孙过庭、颜真卿、怀素、张旭等等。书圣王羲之的作品收集了一百余帖,入选范本千字文的有 104 帖,除兰亭序、圣教序、十七帖、洛神赋等常见的名著外,还有大量的今人罕见的书经法帖。“历朝历代尽收其中,直到民国王世镗。蒐集之广泛,选检之认真,古今未有。时人称之为“集字百衲本”,何止百衲焉!其价值更无以估量。古之草书千文不下百种,无一能与之同日而语也。征集资料的丰富,使选字具有的坚实的基础,从而使研究具有深度:“草书大家及其名品的参考及选择,使其研究成果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具有高品味。而众多书家及其作品的参与,又使其研究具有了普及性与大众性。”刘延涛先生评标准草书说:“确立草书系统,

15、挈合草书符号,表例条贯,晤一通百,于极紊乱复杂之中,求出其极清晰严整之演变规径,而为中国文字放一异采!”32标准草书草圣千文 的出版,表明了草书已进入了符号认知阶段,这是草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壮举, 也是草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正如刘延涛先生所说的,这是“利天下利万世”“最伟大的贡献。 ”标准草书草圣千文问世以后,在我国书法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一些著名书法家、社会名流、学者的一致肯定和赞扬。但是,于先生对“ 标准草书 ”慎之又慎,精益求精,先后又出版了八个修订本,及第十次本,使之能更好地为国民所利用,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和精力。胡公石先生继承于先生所始创的标准草书未竞事业,经五十余年的潜心

16、探研,以标准草书千字文为母本,在此基础上又整理和编写了收有常用字六千多个的标准草书字汇一书。他增加了 152个单独符号,“ 代表符号由原来的 74 个增加为 87 个,部首由原来的349 个增加为 384 个。这样,依草书的组织(为主)的代表符号,和依楷书的组织(为次)的单独符号使汉字草法标准化、规范化趋于完整。“掌握了这两种符号,举一反三,引申推衍,草书的辨识与书写便会得心应手,十分方便。”36 两种符号的发现, “揭示了草书制作与普及的秘诀”,“ 解开了草书古今难传之谜” ,标准草书字汇的出版以及符号的扩展是草书规范化历程上的又一里程碑。三、标准草书是符号的规范,是字法的“标准 ”标准草书问世以后,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