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30283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银行业的行业分析第一篇 产业结构篇一、国有商业银行体制的演变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体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指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架构;二是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及功能;不同时期各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互间的关系及其所发挥的主要功能是不同的.解放前,我国银行业几乎是一盘散沙,银行少,规模小,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逐步建立.下面分别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时期来分析我国国有银行的体制演变过程.(一)1949 年1979 年时期在这个阶段我国的金融体系初步建立 ,并逐渐形成“大一统”的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是通过组建中国人民银行, 合并解放区银行,

2、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改造私人银行与钱庄,以及建立农村信用社等途径实现的。新中国金融体系的诞生以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为标志同时根据没收一切官僚资本财产为国家所有的总政策,官僚资本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取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接管的措施,其中的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根据它们过去的业务经营特点分别改组为专业银行;交通银行改组为长期投资银行,中国银行改组为外汇专业银行。解放之初,还对民族资本银行和钱庄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直到 1953年以前,基本上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和骨干,但仍保存几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体系格局。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格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并有力地支持了国有经济的发展。从 19

3、53 年我国开始大规模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以后,金融机构也按照当时苏联的模式进行了改造,并建立起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银行体系,后来我们把它简称为“大一统”的银行体系模式。这个体制一直延续到 70 年代末改革开放前夕,它的特点可以这样概括: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是那时我国唯一的一家银行,它的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逐级普设于全国各地,各级分支机构按总行统一的指令和计划办事,它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机关,又是具体经营银行业务的经济实体,是作为政权机构和金融企业的体而存在;它的信贷,结算,现金出纳等制度,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严格监督和保证中央高度集中的计划任务的执行和实现。金融体制是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 “大一统”金融

4、体制正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必然产物,在这种特定的经济体制下, “大一统”的金融体制指挥协调一致,便于政策贯彻,也利于全局控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 60 年代初的三年经济调整期间 ,这种金融体制曾十分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效率和优点.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应有的发挥.突出的问题是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作用.从这样的思路和标准来观察“大一统”金融模式的缺点就非常明显,那就是只靠行政手段,不用经济手段从而整个金融系统缺乏活力,尤其是缺乏自主权的基层金融机构,更无法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二)从 197

5、9 年开始至今不断推进和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以及向纵深的不断推进,在金融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对金融机构体制的变革就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变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 -1993) ,主要是突破过去那种高度集中体制朝多元化方向改革,这个阶段,开始建立独立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国有专业银行。1979 年 2 月,为适应首先开始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再次恢复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的农村金融业务全部移交中国农业银行经营。1979 年 3 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来,完全独立经营这是适应对外开放

6、和对外经济往来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1979 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也从财政部分设出来。1983 年进一步明确建设银行是经济单位,是全国性的金融组织,除仍执行拨款任务外,同时也可以开展一般性银行业务。1984 年 1 月,中国工商银行也最后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它的成立是建立中央银行体制的一个关键性步骤,也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自此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完全摆脱具体银行业务,原来的“大一统”金融体制正在向多类型多层次的格局演变。第二阶段的金融机构改革是自 1994 年展开至今的,虽然 94 年以前专业银行已经纷纷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成为经济实体,它们开始在各自分工的领域内按信贷规律办事,实行企业化

7、经营,但由于它们是全国性的国家银行,担负着执行国家政策的任务,因而又很难充分实现这些要求。随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铺开,专业银行体制也开始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及不适应性,其中一个最大问题是政策性信贷与商业性信贷混营的问题,这既不利于银行贯彻效益性原则,也不利于政策性业务的开展。为此 1994 年正式启动了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的改革;成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承担原来由国家专业银行办理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推动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而对冠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要求是,通过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内部经营管理结构以及权力,责任,利

8、益,风险结构,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所具有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逐步向现代商业银行过渡。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前景目标是明确而美好的,可是道路却非一帆风顺,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也日益暴露出其先天固有的弱点,旧体制下的陈疾逐渐成为束缚改革脚步的桎梏。二、银行业其关联产业房地产,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建筑业,制造业三、产业关联关系在商业银行中的若干应用(一)深化对相关产业认识, 为信贷投向提供参考产业关联分析既深化了对单个行业的分析, 也为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以及未来信贷投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例如, 由于附加价值各构成要素 是企业偿还款的主要资金来源,

9、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 产业附加价值率越高(即中间投入率越低 ) , 相应的偿债能力就越强, 信贷风险较小。反之, 则反映偿债能力较弱、信贷风险较大。(二)强化产业链金融, 打造相应金融产品或服务体系根据产业链条及产业(或产品)特点, 以核心企业为依托, 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及业务流程优化力度,批发性地营销其上游供应企业和下游销售企业, 为不同产业客户提供全方位、一条龙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三)部分业务营销的重点产业选择1. 保险业务营销的重点产业。从产业对保险业服务消耗的绝对量看,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道路运输业、建筑业、水上运输业、商务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专业技术及其他科技服务业、居民服务和

10、其他服务业、保险业(主要为对再保险业务的需求, 下同)、房地产业、住宿业等 11 个产业对保险业服务的需求最多, 合计占全部保险业服务的 70%, 理应成为保险业务拓展的重点领域。2. 租赁业务营销的重点产业。租赁业务有利于企业迅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降低资产负债率, 未来市场潜力巨大。而租赁业务的开展, 也有助于商业银行落实抵押、控制信贷风险, 提高产品交叉销售能力以及缓解目前流动性过剩问题。3. 投行业务营销的重点产业。对于企业, 尤其是大型企业而言, 向上整合上游原材料企业, 向下整合下游终端产品生产企业或销售渠道, 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价值。在主要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 企

11、业进行产整合的需求日益增长,结合产业链关系及具体市场环境, 可以及时挖掘典型产业(直型)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以 及相关融资业务需求。四、银行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思路1.积极进行业务创新, 形成合理的收入来源结构。首先, 要促进银行业务结构的多元化。目前, 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已成为评价银行优劣的重要标准, 成为银行管理水平及服务能力的综合体现。商业银行应主动调整收益结构, 大力加快中间业务发展, 提高投资及交易类收入占比; 积极优化投资结构, 大力开拓发展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 以多种方式开展资本营运业务, 提高投资和非资产类的收益水平, 逐步建立信贷利差收入、投资收益、中间业务收入协调

12、推动的多元化收益结构, 培育高增长、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其次, 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流动性过剩折射的不仅是一个时期资金多少的问题, 而且折射出社会融资方式的变化以及金融脱媒的现象。对此, 商业银行应当加快传统经营模式和经营结构的转型, 使其逐步由单一银行存贷款销售商变成兼营存贷款、债券、证券、保险、基金、黄金、外汇等多种金融商品的综合销售商。一是利用金融市场的创新,逐步改变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过剩的问题。二是大力发展理财业务, 推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三是推动资产负债管理方式的创新。2.推动中小型银行发展, 改善银行业区域结构。我国应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 在银行业的对内、对外开放方面采取更加积

13、极的措施,主要包括: 发展民营银行, 继续鼓励开办更多的区域性或地方性的商业银行, 加强国内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的合作, 吸引民间资本对现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和城市信用社等中小银行进行改造, 发展各种股份制银行等。在目前的制度环境和银行业机构框架下发展民营银行, 对促进我国银行产业结构的改革、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提高银行业竞争水平和效率, 以及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3.构建完善的弱势金融机构体系。首先,要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和作用。政策性银行要转变为更加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财务上可持续、有竞争力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在提供国家财力许可的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同时, 不断拓宽业

14、务范围, 更好地为欠发达地区、“三农”等提供更持久的金融服务。其次, 要发展更加近农民和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型小额信贷组织,加快以自然人和企业发起的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试点。最后, 应当探索建立具备弱势金融功能的其他新型金融服务组织。稳步推进“小额担保贷款+ 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建设”的有机联动机制建设; 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等。此外, 在弱势群体金融服务上, 可以结合我国情况建立相应的金融服务机构。比如, 成立处理助学贷款、助业贷款的专门机构, 负责处理此类贷款。第二篇产业组织篇一、银行行业现状1.国有银行垄断中国金融市场的局面未改变金融市场的垄断程度可以从银行资产份额中窥见一斑,截止 2007 年

15、 5 月,在我国的金融资产总额中,银行资产的比重为 73.42%,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四家)资产比重为 55,190k,12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比重为 12.390k,城市商业银行为 5.84%,其他金融机构资产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为 26.58%,在这里,其他金融机构还包括外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和保险公司等所占的份额就会更少了,因此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仍未改变,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份额虽有所提高,但仍需进一步发展。2.我国银行的业务相对滞后我国银行业务无论是在货币市场还是在证券市场,发展都相对滞后在货币市场上,国内银行固守传

16、统业务领域,走单一的零售业务路线,复合型的业务类型极少涉足,同时缺少抗击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和反应机制;在证券市场上,以数据说明:截至 2007 年末,我国债券市场余额达 12.33 万亿元从债券市场余额与 GD 尸的比率来看,我国的债券市场规模较小该指标(债券市场余额与 GDP 的比率)由 1997 年的 0.06 提高到 2007 年底的 0.49,增长了 7 倍,但与美国债券市场的 2.18 相比,差距很大截至 2008 年 6 月底,个国债券总额己达 13.74 万亿元,但 91.50/0 为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中央银行票据,企业和公司债只占 8.50k可见我国债券市场目前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非常巨大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债券市场,截至 2009 年 7 月底,深沪两市已有 1187 家公司上市,沪深方两市 A 股的总市值居全球第 5 位,如果加上港交所股票市值,A 股和港股股票总市值排名全球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但我国的股票市场的弊端依然显著,有人为因素!体制因素!投机心理及股市管理不规范等因素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