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277845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师幼互动是幼儿园内一日生活中最核心的人际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所以本文以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为背景,对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建立积极的师幼关系,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模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活动;师幼关系 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与人际环境三种环境的协调统一是幼儿园存在与发展的有力支撑。其中,发生在幼儿园的人际互动包括管理者群体内部与保教人员群体内部的互动、管理者与保教人员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以及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等等。1相比于幼儿园中其他类

2、别的互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会对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的身心发展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师幼互动在幼儿园人际环境创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游戏活动作为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占据幼儿在园的大部分时间,有助于幼儿“适应环境”和“体验自我存在” 。因此,在游戏活动的背景下进行师幼互动的探究,对于幼儿园教育,推动幼儿教育改革,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文将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和师幼互动相结合,分析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显著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内涵 “互动”一词中, “互”是交替, “动”是“使产生变化或作用” 。那

3、么,从社会学意义讲,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过程” 。2意大利北部小镇的艾米利亚?瑞吉欧将教师在与幼儿互动中的角色定位为“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 。师幼互动就像一个抛球与接球的过程。教师与幼儿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互为主客体,符合“互动”概念中“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 。同时。在逐渐熟练的抛球与接球的过程中,彼此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取决于在互动的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建立。 依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可以将游戏活动分为:感觉机能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性游戏以及规则性游戏。在幼儿园阶段的幼

4、儿主要以象征性游戏、结构性游戏为主,规则性游戏从幼儿中期开始逐渐发展。但无论何种游戏,都会对幼儿的身体、认知、个性及社会性、情绪及情感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二、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 我国幼儿园,师幼互动在整个幼儿园人际互动中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主要是由于班级额度较大等客观因素和教师素质偏低、互动意识较弱等主观因素所导致的,造成师幼互动频率低、效果差的现状。 (一)班级额度大,教师在游戏中的互动范围小 我国规定幼儿园班级师生比例为 1:15,但是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幼儿园师生比为 1:26;云南省公办园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例为 1:48.7,民办园为 1:23.8。3不合理的班级额

5、度,导致教师无暇顾及班级全体幼儿,与每一位幼儿在每次游戏活动中都有机会进行互动。 (二)幼儿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导致上行性及平行性互动缺乏 根据 3-6 岁幼儿的年龄特征分析,此年龄段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尚未成熟,直接经验正在积累中,所以在教学、幼儿一日生活等环节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一项调查统计,以教师(上)对幼儿(下)的指令、安排等为特征的下行性互动占总互动的 52.7%,构成了师幼互动的主要内容;而以幼儿(下)对教师(上)的请求、询问等为特征的上行性互动明显不足,占 26.18%;以师幼之间共同协商、平等对话为特征的平行性互动最为缺乏,仅占 21.09%。4 (三)教师关于师幼互动方面的知识

6、缺乏,互动技能偏差 1.游戏活动的师幼互动中,教师忽视幼儿的年龄特征 教师关于师幼互动方面的知识缺乏,忽视幼儿年龄特征,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采取无差别的互动方式。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内心缺乏安全感,这就需要教师与幼儿多进行非语言互动。而对年龄较大幼儿,与互动过程中以语言型互动为主,所以教师需要多与幼儿进行交流与讨论,以此全面了解幼儿。 2.游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偏重于班级纪律的组织与维持 由于游戏活动的自主性强,游戏材料丰富,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成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因此,幼儿会在游戏中产生大量的交流、讨论甚至争吵。然而,教师互动技能偏差,不知如何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为了控制场面,在游

7、戏活动中,与幼儿的互动多数以“遵守纪律”为核心进行互动,中断幼儿主动发起的互动,并极少就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内容与幼儿产生行为往来。 3.发生在游戏活动中的互动频次比发生在学习活动和生活环节的师幼互动频次明显偏低 按师幼互动发生的背景可将幼儿园活动分为学习活动、游戏活动、生活环节三个部分。根据左瑞勇、柳卫东的调查结果可知:在9 所幼儿园 11 个班所观察到的师幼互动总频次为 1081 次,其中发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互动频次最高,共 428 次,占互动总频次的 3959%;其次是生活环节,为 375 次,占 3469%;游戏活动中的互动频次最低,为 278 次,占 2572%。5笔者分析成因可能是由于

8、,学习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是典型的有组织的师幼互动模式,并且教师与幼儿之间语言型互动频率高,因此学习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占绝对优势;生活环节中,教师作为幼儿的照料者、常规的培养着、矛盾的调解者,与幼儿的行为交往频次也相对高;但是在游戏活动中,教师由于缺乏互动技巧,缺少互动转化能力,故师幼互动频次最低。 (四)教师互动意识薄弱,互动中存在主观偏见 1.教师利用游戏时间完成其他工作任务,基本与幼儿无有效互动 幼儿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还要进行班级的环境创设、幼儿档案的建立以及文字性材料的组织。一些幼儿园教师主观认为游戏活动只是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和大量的时间即可,无需教师支持。因此,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时间

9、,扮演看管者角色,以保证幼儿的安全为前提,做与游戏活动无关的其他工作,与幼儿就游戏内容基本无有效互动。 2.教师主观偏见,使师幼互动有失公平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通常与性格外向型、行为积极的幼儿产生互动的频率高,与性格内向、表现平常的幼儿产生互动的频率低;对于聪明、听话、对教师的互动做出积极回应的幼儿互动频次高,与不遵守纪律、易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互动频次低。在游戏活动中,教师通过个人主观意愿,对于符合个人鉴别标准的幼儿发生高频次互动,这使得师幼互动有失公平。 三、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对策 (一)政府严格监管,规范班级额度 教育部对于幼儿园师生比例有明确规定,但是大多数幼儿园师生比例严重失调

10、,教师少幼儿多的现状,使教师不能顾及到所有的幼儿,没有办法聆听每一个幼儿的声音。各地政府应该深入探究本地区幼儿园班级额度大背后根本性的原因,是监管力度不强,还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若监管出现漏洞,则可以出台地方性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则政府加大投资办园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增加幼儿园数量,从根本上解决师生比例失调问题。科学合理的师生比例,给予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是良性师幼互动的前提和基础。 (二)培养幼儿游戏互动能力,鼓励幼儿主动发起互动 特殊的身心发展特征,使幼儿在互动中处于被动地位。但是,幼儿是发展中的幼儿,日渐成熟的语言能力,是幼儿主动表达的先决条件;幼

11、儿不断丰富的直接经验,是幼儿主动表达的物质基础;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幼儿主动表达的环境依托。所以,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幼儿互动时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并给予鼓励与支持,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增加上行性和平行性互动所占比例。使游戏活动中构成师幼互动的上行性互动、下行性互动及平行性互动比例得当,协调发展。 (三)完善教师专业知识,增强教师互动技能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准确的掌握幼儿的年龄特征、不同类型游戏活动的目标和意义,并与互动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在游戏活动中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根据不同游戏中不同幼儿的特征,构建多种互动模式。 同时,教师要增强互动技能。包括:熟练

12、掌握语言型互动和非语言型互动的应用技巧、以及在矛盾高频出现的游戏活动中,教师支持幼儿解决问题的技能等。 1.非语言型互动技巧 (1)安抚性身体接触 安抚性身体接触属于非语言型师幼互动的一种,是教师与幼儿之间最主要的互动形式。尤其对于语言发展尚未完善的小班幼儿,安抚性身体接触成为师幼互动的核心。幼儿获得教师的安抚后,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 首先,教师要善于在游戏中使用安抚性身体接触。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有突出表现,教师摸摸幼儿的头,给予一个拥抱等肯定性的动作,会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受到挫折,教师的安抚性身体接触会使幼儿具有安全感,缓解挫败感对幼儿的打击,避免心灵受到伤害。 其次

13、,教师要通过幼儿需要安抚的信号及时给予语言或动作上的回应。游戏中,幼儿突然拉起教师的手;或者放下游戏材料,抱住教师;让教师坐到幼儿身旁看幼儿游戏。这些行为都是幼儿向教师发出的需要安抚的暗号。教师可以通过抚摸幼儿的头、给予拥抱等方式,满足幼儿需求。在与教师交往中获得安全感的幼儿性格会比其他幼儿更加开朗,表现更加自信,与同伴能友好相处。 (2)安抚性非身体接触 安抚性非身体接触包括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等动作示意。这些代表肯定意义的动作示意,是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的催化剂。所以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如果不能与所有幼儿进行语言型互动,一定不要忽视这些简单的示意。 2.语言型互动技巧 首先,语言型互动要坚持

14、适度原则。教师与幼儿交流越多,教师就对更全面地理解幼儿和解读他们的世界;但是交流过多,互动不受限制,幼儿便无法掌握互动的主导权。因此,把握语言型互动的适度性,成为高效语言型互动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发起语言互动时要注意提问技巧。技巧一:审时度势介入法。幼儿在进行建构游戏,不合时宜的互动会影响幼儿的注意力和创造力,但是当幼儿开始发呆,或者因为积木不够与其他幼儿发生争执时,教师就应该介入,启发幼儿或进行调解。技巧二:提问者变倾听者。教师问题越少,给幼儿思考和表达的时间就越多,教师变成倾听者,耐心等待幼儿表述真实想法。 其次,与幼儿交流坚持平等原则。根据互动发起者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互动:教师发起

15、对话时,教师要聆听幼儿的回答,并适时将互动主导权转移给幼儿;当幼儿主动发起对话时,教师应给予积极回应,对互动起支持和推动作用。游戏中,教师的平等意识体现在与幼儿行为与语言的互动中。依据游戏类型的不同,教师选择蹲着、跪着、坐着,偶尔会躺在地板上等不同方式与幼儿进行交流。教师不抢夺或剥夺幼儿的话语权。 最后,语言以肯定为主。在游戏活动中,经常会看到幼儿指着自己的游戏成果向同伴或教师高呼“快看!” ,也会听到幼儿不断询问教师:“我搭的房子好看吗?”等类似问题。这种情况幼儿发起的互动,内心是希望得到认可和肯定的。如果教师不给予积极回应或给予消极回应,会打击幼儿的自信心,打消幼儿游戏创作的积极性。所以教

16、师在幼儿主动发起的具有感情色彩的互动时,应该回应幼儿“我看到了” “你真棒”等正向性语言。 3.支持幼儿解决问题技巧 游戏活动中,是幼儿与幼儿之间互动最多的活动,同时,也是幼儿高频发生矛盾的活动,一般会出现两类问题:物理问题:即幼儿自身问题,比如:游戏材料不会应用、辅助工具出现故障等;社交问题:即发生在幼儿之间的问题,比如:两名幼儿因积木数量不够发生争执,一名幼儿破坏另一名幼儿的游戏成果。 一方面,解决物理问题。对于游戏中幼儿自身所遇到的障碍和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向其他幼儿寻求帮助,不仅可以增进幼儿间的正向互动,同时培养幼儿善于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也可以引导幼儿自行完成,因为在游戏活动中,游戏材料或辅助工具基本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可以独立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解决社交问题。幼儿在游戏中发生冲突时,教师首先要给幼儿足够时间让幼儿自行解决问题。在幼儿提出请求,或某一方幼儿将要产生过激行为时,教师出面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幼儿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