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日本二战飞机资料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5.90KB
约38页
文档ID:30274914
日本二战飞机资料_第1页
1/38

97 式舰载鱼雷攻击机:1935 年日本海军命令中岛公司与三菱公司分别研制新式舰上鱼雷攻击机,称做 10 试舰上攻击机,海军将从中间挑选竞争获胜者投产,中岛公司与三菱公司都在 1937 年拿出了自己的 10 试舰上攻击机,这 2 个公司的飞机外观近似,性能差不多,中岛公司采取了起落架可折叠收放的设计,而三菱公司的则采取固定起落架设计,三菱的鱼雷机虽然采取固定起落架设计,但由于发动功率更大,反而飞行速度比中岛公司的鱼雷机还快,最后日本海军难以取舍,决定干脆中岛公司与三菱公司的试制鱼雷机全部投产,每种都要一些,于是中岛公司的 B5N 就被命名为海军 97 式 1 号舰攻,而三菱的 B5M 则被称做 97 式 2 号舰攻, 97 式 1 号舰攻装备部队后,因为重量轻而且低速飞行时安定性好,有利于在航母上起降,所以比 97 式 2 号舰攻更受欢迎,军方不停的追加订单,产量大大的超过了 97 式 2 号舰攻,97 式 1 号舰攻的改良型称做 97 式 3 号舰攻,换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战争期间多数 B5N 实际都是 97 式 3 号舰攻也称做 97 式舰攻 12 型,至于 97 式 1 号舰攻也称 97 式舰攻 11型97 式舰攻服役后立即就投入了中国战场,由于载弹量大,机动性好,飞行速度也比早先海军的双翼鱼雷机快的多,因此发挥了很大的威力,日军海军对此很满意。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战争初期 97 式舰攻参与了日军航母战队几乎所有的作战行动,并取得了重大战果,直到 1944 年才被天山舰攻完全取代,不过到 1945 年已经转入预备役训练机的 97 舰攻再度复出充当自杀特攻机,又活跃在了第一线,到战争结束时 97 式 1/3 号舰攻还残存 134 架飞机资料 (97 式 1 号舰攻 )翼 面 积37.70m2自 重2,107kg最大重量3,650kg最大航速370km/h续航距离1,090~2,260km上升限度7,400m螺 旋 桨 3 叶变速螺旋桨发 动 机标称 710 马力 中岛 3 型星型气冷 9 缸发动机乘 员 3 名武 装 7.7MM 机枪,航空鱼雷或航空炸弹 800kg总生产数 1250 架主要型号1 号(B5N1):安装 3 型(标称 710 马力)发动机,后来改称 97舰攻 11 型1 号练习用攻击机(B5N1-K):1 号舰攻的教练型3 号(B5N2):安装 11 型(标称 970 马力)发动机,后来改称 97舰攻 12 型B6N 天山式舰载攻击机中岛公司 97 舰攻的高性能后续机, 1939 年海军命令中岛公司以 14试舰攻的名义开发,1941 年春原型机完成,B6N 安装大型的 大功率发动机,并且使用了层流翼设计,飞行速度比 97 舰攻快的多,而且运动性能优良,堪称当时最佳舰上鱼雷机,B6N 天山舰攻没有采取封闭弹舱携弹设计,减轻了重量,提高运动性能,由于采用了大型的 大功率发动机,飞机尺寸与重量都较大,因此设计中主翼与垂尾均可折叠,以节约舰上空间不过 B6N 天山舰攻的性能虽然高,但却长时间无法派驻航母上使用,因此让日军伤透了脑筋,主要原因是安装了 发动机与 4 叶螺旋桨后,经常会造成过热与震动问题,等好不容易解决了散热与震动问题以后,又出现了因 B6N 重量较大,挂载了鱼雷以后无法从航空母舰上安全起飞的问题,这样 B6N 天山舰攻上舰服役的时间不断的向后推迟,日军航母战队只得继续订购使用老旧的 97 舰攻,等到所以问题解决以后,竟然已经是 1943 年下半年的事情了,到 1944 年 6月才大量部署在航空母舰上投入了战斗,而此时日本有经验的鱼雷机驾驶员已经极度缺乏,新手驾驶着天山舰攻并不能发挥雷击威力,在历次出击中都没有取得重大战果,投雷命中敌舰的记录罕见,战争后期随着日军航母力量的瓦解,B6N 天山舰攻被部署在地面基地里,一部分安装了雷达,主要用于夜间携带鱼雷偷袭美军舰艇,另外一些干脆充当自杀飞机,反正那些新飞行员无法靠投雷击沉敌舰,索性利用 B6N 天山舰攻超低空飞行性能好,容易躲避雷达追踪的特点,对美军舰艇实施自杀攻击B6N 的后期型号使用的发动机,功率比稍小,不过重量更轻而且有推力排气装置,所以反倒单位功率更高,飞行速度更快,航程更远,各项性能指标都有所加强。

天山舰攻的鱼雷并不挂载在机身中心线上,而是偏右 30 公分,以避开机首左侧的机油冷却器日军航母上不装弹射器,飞机是靠自身动力起飞,天山舰攻由于重量较大,挂载鱼雷以后需要安装 2 枚助推火箭加力才能安全起飞,天山舰攻出现的很早,但实际使用的太晚了,在鱼雷攻击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威力飞机资料 (舰上攻击机 天山 12 型 )翼 面 积37.20m2自自重3,010kg最大重量5,200kg最大航速481km/h(高度4,000m)续航距离1,743~3,042km上升限度9,800m螺 旋 桨 4 叶定速变矩螺旋桨发 动 机标称 1680 马力 三菱 25 型复列星型气冷 14 缸发动机 乘 员 3 名武 装 13MM 旋回机枪,7.92MM 旋回机枪,航空鱼雷或航空炸弹800kg总生产数 1268 架主要型号11 型(B6N1):安装 11 型(标称 1750 马力)发动机的初期型试制型,共 133 架12 型(B6N2):安装 25 型(标称 1680 马力)发动机12 甲型(B6N2A):安装了雷达的 12 型13 型(B6N3):安装 25 丙型发动机,座舱风挡重新设计,只有试制机流星式舰载轰炸机流星与流星改是日本海军二战期间第 1 种舰载双重任务轰炸机,可以完成俯冲轰炸水平轰炸与鱼雷轰炸任务,流星生产工艺简单,零件数不到 0 战一半,主翼为倒鸥型,其双重襟翼与副翼襟翼联动以提升低速性能,这种舰载轰炸机性能非常高,速度快并具有战斗机的格斗性能,实战中这种飞机很难拦截,不过流星改的生产同样受东海地震影响而被破坏,出现的太晚,战争结束时连同流星与流星改只有只有很少数量,未能对战局起到影响流星(B7A1)装 11 型 1650 马力发动机,但 11 型发动机的性能不稳定,真正量产的是装 12 型 1670 马力发动机的流星改(B7A2 ) ,另外还有极少装 HA43-11 型 2200 马力发动机的流星改(B7A3) ,但B7A3 未在战争中使用过,流星改战争末期才出现,那时日军飞行员训练不足,难以用炸弹或鱼雷准确击中敌舰,所以一些流星与流星改充当了自杀飞机,用这么好的攻击机实施自杀攻击非常可惜,流星改是二战时期世界最高性能的舰载轰炸机飞机资料 (舰上攻击机 流星改 ) 翼 面 积35.40m2自 重3,614kg最大重量5,700kg最大航速543km/h(高度6,200m)续航距离1,850~3,040km上升限度 8,950m螺 旋 桨4 叶定速变矩螺旋桨发 动 机标称 1670 马力 中岛 12 型复列星型气冷 18 缸发动机 1乘 员3 名武 装20MM 机炮1 或 航空炸弹 1000kg总生产数 111 架主要型号试制流星(B7A1):安装 11 型(标称 1650 马力)发动机的试制机11 型(B7A2):称流星改,安装 12 型(标称 1670 马力)发动机试制流星改 1(B7A3):安装 HA43-11 型(2200 马力)发动机,只有试制样机彩云式舰载侦察机日本在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制的最后一种,也是最先进的高速舰载侦察机,1943 年以海军 17 试舰载侦察机为编号试制。

各项性能在同期的舰载侦察机中都十分突出彩云是一种当时无法拦截的高性能飞机,标称最大速度 610 公里/小时,但美军标称速度达到 720 公里/小时的 P51B 都无法追击彩云,这是因为日机的标称速度是正常作战高度的最大持续速度,并非是某一高度在瞬间冲刺可以暂时达到的速度,而且加速特别快,所以野马都追不上彩云,但彩云 11 型装的誉 21 型发动机性能并不可靠,所以也是日军当时出动率最低的飞机之一,虽然不会被击落但却难以经常出动,后期型彩云安装了更可靠的发动机,提高了彩云的出勤率,并且出现了夜间高空战斗机改型彩云的续航距离达到 5300 公里,战争末期一直用于本土与拉包儿等南洋日军联络,以及远程侦察,引导特攻队,战果确认等任务,美军无法拦截,在前往南洋的彩云遭遇美军截击加速摆脱后,曾发回的著名电文:身后已不见敌机追击!!!战争末期彩云依然可以在防守严密的美军航母编队与航空基地上空来去自如飞机资料 (舰上侦察机 彩云 11 型 )翼 面 积25.50m2自 重2,968kg 最大重量5,260kg最大航速610km/h(高度6,100m)续航距离3,080~5,300km(携带副油箱)上升限度10,740m螺 旋 桨3 叶定速变矩螺旋桨发 动 机 标称 1825 马力 中岛 21 型(NK9H)复列星型气冷 18 缸发动机 1乘 员3 名武 装7.92MM 旋回机枪1 (夜战改造型另有 20MM 倾斜机炮1~2)总生产数398 架主要型号11 型(C6N1):安装 21 型(标称 1825 马力)发动机,为主要量产型,少数安装了 20MM 倾斜机炮试制彩云改(C6N2):也称 12 型,安装有增压涡轮的 24 型发动机的试制机试制彩云改 1(C6N3):C6N2 安装 20MM 倾斜机炮的高空夜间战斗机型试制彩云改 2(C6N4):安装有增压涡轮的 HA43-11 型发动机的试制型试制彩云改 3(C6N5):也称 21 型,试制高速攻击机型试制彩云改 4(C6N6):试制木制型计划机99 式舰载轰炸机该机为 1936 年海军 11 试舰载轰炸机爱知公司的竞争设计,海军经过审核,最后选定了爱知公司的 11 试舰载轰炸机样机, 1939年正式给予 99 式舰载轰炸机的称号,该机一直使用到了战争结束,在战争期间发挥过极大作用,战争期间日军航母编队大部分战果恐怕都是该机获得,本来 99 式舰上爆击机应在 1942 年开始被彗星舰爆取代,但彗星舰爆在航母上使用,驾驶员要求很高,而中途岛海战日军损失了大批优秀舰载机飞行员,却无力迅速培养出大批合格舰载机驾驶员,所以多数彗星迟迟不能部署到航母上,而是成了岸基俯冲轰炸机,航母上使用的舰爆直到 1944 年大多数依然是容易驾驶的 D3A 型 99 式舰爆99 式舰爆载弹量不大,但投弹精确,是二战期间日军对舰攻击战果最高的舰载机之一,战争末期 99 式舰爆也充当了自杀飞机,D3A 采用固定起落架,安全性好,合适新手驾驶,由于日军无法大量培养合格的飞行员,所以 99 式舰爆在整个战争期间充当主力舰载俯冲轰炸机很长时间,战争末期则成为自杀飞机,日军航空舰队的正规攻击战果基本都是由老式的 99 式舰爆与 97 式舰攻创造飞机资料 (99 式舰载轰炸机 22 型 )翼 面 积35.00m2自 重2,570kg最大重量 3,800kg最大航速430km/h续航距离1,350km上升限度10,500m螺 旋 桨3 叶定速变矩螺旋桨发 动 机标称 1200 马力 三菱 54 型复列星型气冷 14 缸发动机 1 乘 员2 名武 装7.7MM 机枪3 航空炸弹 250kg总生产数1492 架主要型号11 型(D3A1):初期生产型,安装 43/44 型(标称 1080 马力)发动机12 型(D3A2):安装 54 型(标称 1200 马力)发动机的试制机22 型(D3A2): 12 型的正式生产型 练习用爆击机 12 型(D3A2-K ):22 型的教练机型彗星式轰炸机1937 年日本海军为了应付以后的战争,拼命追求兵器的先进程度,提出了一个研制难度极大的俯冲轰炸机设计构想,希望能研制出一种飞行速度超过 500 公里/小时的舰载俯冲轰炸机,这个飞行速度比当时的战斗机速度还快,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