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学校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266222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农村学校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农村学校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农村学校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农村学校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农村学校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农村学校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农村学校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农村学校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摘要】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深化教育内部改革的产物。农村学校寄宿生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容易出现心理偏异或者心理障碍。作?榻逃?者,要立足国情,正视现状,为农村学校寄宿生提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农村学校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因;措施 寄宿制学校是深化教育内部改革的产物,是保障教育公平,提高办学效益,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情绪方面 学生

2、情绪不稳,喜怒无常,自私自利,容易冲动。学生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人相处和谐;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打架、斗殴现象。 (二)情商方面 学生容易出现优柔寡断,自控力差,目标不明,厌学逃课等心理问题。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面对外界诱惑时容易动摇;学习碰到困难,生活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容易悲观,失望,甚至退缩。 (三)心理方面 学生出现自私狭隘,任性偏激,冷漠孤僻,嫉妒抑郁等心理问题,在生活中,常常为一点小事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很长时间不能自己解脱,钻牛角尖;常常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受挫能力差,孤僻不合群。

3、 (四)生理方面 学生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出现不安、烦躁、孤独、苦闷的“青春烦恼” ;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无精打采,心不在焉;情窦初开的学生会对爱情心存渴望,希望拥有自己的爱情,出现“早恋”现象。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缺陷,如自私、冷漠、自以为是等现象,甚至遭遇挫折、失败就表现失常,没有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网络信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冲击巨大。这一切都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 (二)家庭原因 家庭监督弱化,大部分监护人

4、对寄宿在学校的孩子要求不严,监督不到位。他们不能对孩子的身体、心理健康成长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与引导,对孩子的心理变化不能及时了解。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寄宿在学校,孩子的全部问题就应该由学校完全负责,甚至连参加班主任的定期约谈乃至家长会等最基本的监督职责都不能有效担当。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辨别是非等方面的能力本来就很弱,再加之缺乏必要而及时的督导与鼓励,必然会在学习上失去动力,在思想品行上放任自流,在心灵上空虚无靠。 (三)学校原因 农村寄宿制学校成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与监督逐渐弱化的弊端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学校难以单方面完全承担起学生的个性发展、

5、情感态度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职责。再加上许多学校的考核制度还是“用学生的分数来定高下”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危险年龄原因 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是学生的“过渡时期” ,也是学生的“危险年龄时期” 。这一时期的学生生理上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在思维上既有独立性、批判性的特点,又有片面性、主观性的特点;而且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容易冲动,克制力不强,行为不易预测,因而这一时期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三、对农村学校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创造爱的环境

6、,塑造学生心灵的家 教育不能离开爱,不能离开爱的环境。学校应以爱的环境美化心灵,让学生心灵可以在学校爱的港湾停靠。学校应该是一个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更应该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平等相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地方。尤其对于那些失去正常家庭生活的寄宿学生来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和谐校园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学校应该从改善寄宿生的生活环境入手,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提供安全、卫生、舒适、稳定的生活条件,把宿舍、食堂建设成真正的“学生之家” ,努力建立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积极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及学风,强化全方位科学管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7、” 。袁贵仁部长在解读教育综合改革时强调,立德树人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因此,在我们教育人的心里,学生“求知”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社会适应能力和基本行为操守才是第一位的。教育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培养道德操守。 (二)重视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安全保护意识 安全是学校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任何阶段的教育都应该把安全问题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学生在校期间有教师无微不至的监督与管理,一旦脱离了教师的视线,则容易受到各种不安全因素的侵害。所以,寄宿制学校要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安全防范也应成为一种常态,不能使学生对学校

8、、教师产生一种依赖。要做到这一点,势必要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处理好“管”与“放”的关系问题。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与沟通 寄宿制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主动与家长沟通。学生寄宿在校后,跟班主任相处的时间开始超过父母,班主任要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举动。另外,学生周末两天在家的行踪也不容忽视。很多学生沾染上坏习惯,就与家长在周末疏于管教有关。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通过家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找到不良习惯的根源,对症下药,将家长的各种教育条件化为共同搞好班级工作的教育力量。 (四)养成教育常抓不懈 曾有人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

9、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 ”乌申斯基的这句话道出了养成教育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养成教育的内容关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寄宿制学校加强养成教育是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德育的根基,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农村寄宿制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拓宽教育载体,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大力推进养成教育,增强学生的自立意识,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道德行为、健康的兴趣爱好。 (五)注重学生之间矛盾的排查与化解 学生长期生活在一起,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如果学生之间长期积攒的矛盾像火山一般喷涌而出,势必会酿成重大安

10、全事故或者重大心理伤害,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烙印。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留心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多举措化解排除,以先进人物的光辉事迹为素材,教育学生相互体谅,使他们形成宽阔的胸襟、博爱的胸怀,把冲突扼杀于萌芽状态。 四、总结与建议 (一)规范校园建设流程,加强校园基本设施建设 1.明确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标准。各级领导要充分考察当地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学龄儿童数量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科学整体规划,制定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标准,力求建设辐射面广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同时要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让学生有安全、方便的课外活动场所。校园图书馆的建设也是校园基本建设的重点之

11、一,要扩充课外书的种类和数量,给学生创造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 2.学校教学人员和生活教师的配备比例有待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教师担负着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和生活责任,然而其配备比重却很少,导致教师的精力在长时间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均匀分配到每个学生的身上,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寄宿制学校要适当增加教职人员的配备比重。 (二)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保障师生安全 1.建立健全校园安全规章制度。各级领导和教师要明确自身的安全责任;建立有关安全问题的各项应急机制,防患于未然;建全严格的卫生安全管理制度,预防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在校园的发生、发展。 2.规范校车管理制度和交通安全制度。消除校园交通工具的

12、安全隐患,严肃查处校车超载和使用黑车问题。建议在校门口设立警亭,一方面可以起到震慑作用,另一方面对保证校园安全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三)开展各种健康有趣的课余活动,丰富学生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改变原有教育观念,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增加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 2.加大活动设施建设,合理分配学习和课余活动时间。加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课外活动基本条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分年级、分时段组织学生进行?n 外活动,这样既能减少因为设施缺乏带来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安全防护。 3.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比如踢毽子、跳绳、拔河、运动会等,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同时,也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集体活动有利于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协调能力的发展。 以文化人,化人无形;以文育人,细语无声。农村学校寄宿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