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扩张球囊联合缩宫素在妊娠晚期引产中的应用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255803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宫颈扩张球囊联合缩宫素在妊娠晚期引产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宫颈扩张球囊联合缩宫素在妊娠晚期引产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宫颈扩张球囊联合缩宫素在妊娠晚期引产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宫颈扩张球囊联合缩宫素在妊娠晚期引产中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宫颈扩张球囊联合缩宫素在妊娠晚期引产中的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宫颈扩张球囊联合缩宫素在妊娠晚期引产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宫颈扩张球囊联合缩宫素在妊娠晚期引产中的应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宫颈扩张球囊联合缩宫素在妊娠晚期引产中的应用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扩张球囊(COOK 球囊)联合缩宫素引产在妊娠晚期引产中的疗效。方法 2015 年 112 月在我院采用 Cook宫颈扩张球囊联合缩宫素引产者 116例,称为球囊组,同期单纯使用催产素者 85例,称为催产素组,比较两组方法促宫颈成熟、引产过程和母婴结局等情况。结果 两组一般情况和引产指征无明显差异(P0.05) 。球囊组引产后宫颈 Bishop评分高于催产素组,而诱发临产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总产程均较催产素组短(均 P0.05) 。结论 Cook 宫颈扩张球囊具有较好的促宫颈成熟效果,能提高阴道分娩率,是安全有效的引产方式。 关键

2、词:宫颈扩张球囊;缩宫素;促宫颈成熟;引产 临床上由于妊娠晚期并发症、合并症或是孕周达 41 w尚未临产且宫颈条件未成熟者需要在分娩自然发动前诱导分娩,也就是引产,从而让分娩回归自然,降低剖宫产率1。而宫颈成熟是阴道分娩的重要条件,直接关系到引产的成功与否2。因此,对有引产指征者,若宫颈条件不成熟,可使用促宫颈成熟的方法,如使用小剂量的催产素、前列腺素制剂或是机械扩张等3-5,提高引产成功率。目前小剂量催产素促宫颈成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6。而 COOK宫颈扩张球囊是近年引进的新技术,在国内尚处于推广阶段7。故本文总结我院 2015年采用 COOK宫颈扩张球囊促宫颈成熟病例,并

3、与小剂量缩宫素方法对比,以评估 COOK宫颈扩张球囊的有效性、安全性。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5年 112 月在本院产科住院行 COOK宫颈扩张球囊联合缩宫素引产者 116例,称为球囊组,单纯使用催产素者 85例,称为催产素组。病例纳入标准:初产妇,年龄 2038 岁;孕周为 3741+6 w;单胎头位,有引产指征;阴道清洁度II 度,胎膜完整;宫颈评分 0.05) 。在引产指征方面,球囊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较缩宫素组多,而在过期妊娠、羊水过少及妊娠期糖尿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2.2 两组引产效果对比 球囊组引产后宫颈 Bishop评分高

4、于催产素组(P0.05) 。两组新生儿评分、新生儿重量、新生儿身高、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等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2.4 两组孕妇引产并发症比较 两组引产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各 2例,分别为 1.7%和 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球囊组 2例在静滴缩宫素过程中出现发热,考虑宫腔感染改行剖宫产,术后经抗生素治疗预后好;催产素组 2例发生子宫过度刺激,停用缩宫素后 1例发生胎盘早剥,急诊剖宫产母婴正常。 3 讨论 近年来,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8,如何降低剖宫产率,提高经阴道分娩率是产科面临的一大问题,而引产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引产是促

5、使未临产的产妇进入产程,其中促宫颈成熟对引产的效果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若产妇的宫颈尚未成熟,会延长产程从而增加胎儿窒息率和剖宫产率,造成不良后果9。缩宫素引产是产科最常见的促宫颈成熟药物,也是产科引产应用的传统药物,缩宫素对子宫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子宫平滑肌细胞受体结合,诱发平滑肌收缩,使产妇的宫颈打开10-11。但是,缩宫素受体在宫颈中的分布较少,对宫颈产生的直接作用小,只能刺激蜕膜合成前列腺素来促进产妇宫颈的成熟,因此,其引产效果具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COOK 宫颈扩张球囊的运用促进了引产方式的发展,其通过 2个球囊对宫颈管的机械性压迫和牵引,反馈性的引起垂体后叶素及缩宫素的合成和释放,进而

6、促进宫颈软化、成熟及诱发宫缩。另外,通过 Ferguso效应,注入生理盐水的水囊使子宫腔膨胀、垂体后叶素、缩宫素释放增加,达到引起宫缩所需的缩宫素阈值浓度,引起子宫收缩;而球囊置入处胎膜剥离,蜕膜变性,局灶性坏死,也会促使局部前列腺素产生和释放,引起宫缩12。本研究中,两组产妇在一般资料及引产指征方面?o 明显的差异,而引产后球囊组宫颈 Bishop评分高于催产素组,且其诱发临产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总产程均较催产素组短。同时,球囊组的经阴道生产的概率明显多于催产素组,显示了 COOK宫颈扩张球囊促进宫颈成熟,提高自然分娩率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同时,COOK 宫颈扩张球囊采用双向球囊压迫宫颈,

7、相对固定,使宫颈软化效果更好,无需外压力牵引,降低宫颈裂伤的发生率13,也避免球囊在宫腔内来回游走而增加宫腔感染的机会,孕妇可以自由活动,更加舒适。且由于 COOK宫颈扩张球囊引产作用缓和,不引起或很少引起强烈的宫缩,对具有高危因素如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羊水过少等疗效显著,亦有研究认为,其可作为瘢痕子宫的引产手段14。本研究中,两组新生儿评分及新生儿重量、新生儿身高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球囊组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催产素组无明显差异,且两组产妇引产前后并发症发生率亦无明显差异,显示 COOK宫颈扩张球囊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另外,我们发现在放置水囊过程中部分孕妇会出

8、现阴道出血症状,多见于宫颈糜烂明显的孕妇,其原因主要是在消毒阴道及宫颈管时常可引起宫颈糜烂面的渗血,量多时有时甚至如月经量,但水囊放置后阴道出血明显减少,这可能是 COOK双球囊的双向持续压迫,具有较好的止血作用。但是在COOK球囊放置过程中亦应注意:使用宫颈球囊前应严格掌握引产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放置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外源性感染。放置时间通常为 1214 h,放置后每 4 h测体温,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且放置前后注意胎心变化。同时,COOK 宫颈扩张球囊放置后产妇会有腹部不适、胀痛等感觉,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通常会缓解,若球囊放置后出现规律宫缩、宫颈口开大、胎膜自破、发热、疼痛不能耐受者需及

9、时取出球囊。 综上所述,通过严格掌握 COOK宫颈扩张球囊促宫颈成熟的指征,并执行无菌操作规程,COOK 宫颈扩张球囊引产明显优于缩宫素,可以有效缩短产程,具有很好的促宫颈成熟效果,且不增加母婴不良结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艳,易念华,吴兰,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效果评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43(3):351-354. 2夏叶红.宫颈评分在妊娠晚期引产中的意义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4:3394-3395. 3金娅,金美萍.控制地诺前列酮对于过期妊娠引产患者的疗效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35

10、(11):43-45. 4胡珊,胡燕.米索前列醇与催产素在晚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17):1687-1688. 5李苑瑛.小水囊加催产素用于晚期引产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165-166. 6冯小明,杨小杰,王雪梅.206 例催产素引产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35:4983-4984. 7杨霄,罗丹.COOK 宫颈扩张球囊促宫颈成熟并引产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使用技巧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4,10(3):30-34. 8侯磊,李光辉,邹丽颖,等.全国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构成比调查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妇产

11、科杂志,2014,49(10):728-735. 9唐厚秀.中孕期引产的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10:13. 10詹克娟.在临床中催产素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 14(2):223-223. 11曲文杰.双球囊(COOK 球囊)用于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2):1571-1573. 12Salim R,Zafran N,Nachum X,et al.Single-ballon compared with double-ballon catheters for induction of labor: a random

12、ized controlled TrialJ.Obstet Gynecol,2011,118(1):79-86. 13Atad J,Hallak M,Ben-David Y,et al.Ripening and dilatation of the unfavourable cervix for induction of labour by a double balloon device: espenrience with 250 casesJ.Br J Obstet Gynaecol,1997,104(1):29-32. 14李敏,王新玲,段雅,等.宫颈 COOK 双球囊在瘢痕子宫孕中期引产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35):3952-3954. 编辑/安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