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教学模式的哲学意涵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231709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元教学模式的哲学意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多元教学模式的哲学意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多元教学模式的哲学意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多元教学模式的哲学意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多元教学模式的哲学意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元教学模式的哲学意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多元教学模式的哲学意涵摘 要:由于当前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普遍出现学习倦怠情况,多元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值得思考与实践的方法。本文在哲学的意义上,揭示出多元教学模式的义理,为多元教学模式的实施寻找理论基础。 关键词:多元教学模式;教育;哲学;主体性 一、何谓多元 在讨论这个题目之前,首先需要追问的问题是何谓多元。 多元论认为,接受这个世界含有多元的特点,事物是多样性的,人类的追求也是多样性的;多元之间,并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即没有绝对地位。只有“一元决定论”才可能导致各种纷争,多元中“元”与“元”之间不是相互斗争的状态,而是相互理解、承认、接受,每一“元”皆有其独特的优势。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

2、,孟子讲“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庄子讲“听其不齐” 、讲“两行” ,周恩来提倡“求同存异” ,说的就是“多元”之旨。 多元论旨在打破权威,打破一元之决定,而恢复世界自然本真、丰富多样之态。 二、教学方法中的“多元模式” 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供使用的教学工具愈发多样。但在实际的、一线的教学中,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并没有相应地得以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就是教师的“一言堂” ,是从上而下的灌输。其优势在于知识点的讲授更加详尽,稳定性强,然而学生并不会也没有多少反省。有某些创新者,提倡“翻转课堂” ,即将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让学生的参与感更强,更加灵活。这自有其优势,然而纯粹靠学生的自

3、主性,其结果就是好学者学得更多,不好学者则基本荒废时光。况且,不论是传统讲学模式还是翻转课堂,在哲学上,皆属于一元论的方式,即不是由教师决定就是由学生决定。而教学或者说教育本身是件精微的事情,应当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企业、社会等共同参与完成。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之下,舍“多元”之法,则不足以成之。 所谓“多元教学模式” ,即以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和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与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广泛利用课内外、校内外、企业、家庭等多方的资源,调动学生最大的学习积极性,其目的就是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而其具体方法则是没有方法,即“法无定法” 。如此,在教学中达

4、最大之自由而获得最大的效用。 以思政教育系列课程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学生对其重视不足,同时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不稳定且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学生阶段,若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结果往往难以尽如人意。唯有用尽各种能用的手段,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情,必须使用“多元教学模式” 。在具体的“毛概”教学实践中, “多元教学模式”呈现为:以教材为提纲的专题讲座系列(包括本校教师及校外专家) ;学生讲课系列;学生活动系列,如演讲、唱红歌、辩论、朗诵等;参观本地革命纪念馆以及廉政教育基地等类型的教育基地,参观本地企业;观看专题电影、视频系列;进行社会实

5、践调查与相关主题的论文撰写;建立网络平台让家庭得以参与教育并与学校共鸣;志愿者服务系列;学生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总之,即采取一切可以用的模式。 三、教学中的“多元”与主体性 “多元教学模式”是否会导致课程陷入无主题、无中心的混乱之中?具体的教学中的“多元”仅指教学方法(模式)之多元,而非思想内核之多元。更为严格地说,必须在保证课程中心思想与教学目标稳定统一的条件之下,方可说“多元教学模式” ,不然则“舍本逐末” 。 其一,如“毛概”课程,必须坚守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思想内核上,必须突出主题性,必须有敌我之划分。其二,在实施中亦当有主体性的凸显。 “学”本身是自身的一种敞开的、虚而能受之状,学生处于各种关系之中,其学本是向着这个世界敞开,无所不学。但在当今时代,分科已为一显象,学生在学校有其专业技能之学习。故虽曰“多元教学模式” ,除其核心仍是职业能力的提升外,在“多元”的实施之中,亦当发挥教师本身的引导作用,即学生之学习方向仍需教师本身来指引。 总之, “多元”于教学中实现,不是为了瓦解、?化教育,而是在突出主体性中结合最大可能,达到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容梅.翻转课堂的历史、现状及实践策略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7). 2袁双龙.网络环境中高职思政教学的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论坛,201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