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满眼春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216402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滴水穿石”满眼春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滴水穿石”满眼春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滴水穿石”满眼春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滴水穿石”满眼春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滴水穿石”满眼春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滴水穿石”满眼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滴水穿石”满眼春(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滴水穿石”满眼春下党,是一个让习近平总书记倾注过心血的地方。“异常艰苦,异常难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起下党村时的真切感受。 从福建宁德市寿宁县城出发,沿着崎岖的盘山公路,一路畅行,青山如黛、林木葱茏、果园片片,翠绿丛中的野花竞相绽放在寒冷的冬季,让人心旷神怡,行车近一个小时,记者便到了地处闽浙交界、曾是闽东革命老区特困乡村之一的下党乡下党村。 下党村依山而建,面朝修竹溪,房屋层层叠叠,交错有序。青山巍峨,绿水缠绕,形成了“廊桥、流水、人家”的和美景象。此情此景,让人很难想象 28 年前的下党村竟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村级办公场所”的“五无”村。 曾经的下党有多

2、穷? 67 岁的老党员王光朝回忆,以前挑公粮到隔壁乡镇,来回要一天半时间;没电,买不起油灯只能靠点火篾;没路,小贩们不敢挑液体进山,怕摔倒打碎血本无归;村里7 成人没有尝过醋、一半人没吃过酱油;养猪不敢养太大,扛不出去卖不掉,最后只能从鲜肉一直吃到咸肉 一直以来,脱贫攻坚都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头大事。为了帮助下党摆脱贫困、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曾九赴寿宁并三进下党现场办公,就下党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资金支持,架桥修路,发展产业项目,推动当地脱贫发展,并勉励老百姓要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让生活一天天好起来。2014 年,习总书记又曾四次提及下党。 山村变新村,先通思想再通路 滴

3、水穿透石,弱鸟志高飞。在?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个曾经地处偏远、让总书记这般牵挂的闽东小山村,近年来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下党村地处偏远,距寿宁县城 45 公里,交通不便,地窄溪急,立地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滞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村民思想保守。村干部学历普遍较低,缺乏创新型和管理型人才,发展动力不足, “等、靠、要”思想严重,虽然大部分群众的生活能得到基本保障,但信息闭塞,群众的生产经营手段单一,技术落后,商品意识较差,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全村共 309 户、1341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32 户、五保户 10 户。村里主要以山地为主,老百姓以务农和种植茶叶、脐橙等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 摆脱

4、贫困,最怕的是“思想贫困” ,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对贫困地区来说都是崭新观念,都应成为“先飞”意识的组成部分。 “下党的发展,主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要更新观念,拓展思路,把路子摸得更清楚一点,把脚步迈得更扎实一些。要以一村一户一人为对象去想路子,去解决问题,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上,才能实打实地上一个新台阶。 ”28 年来,下党干部群众牢记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思路,以各级领导的关心帮扶为动力,发扬“滴水穿石” 、 “弱鸟先飞”精神,不仅摆脱了“五无”的尴尬局面,还因地制宜,转变思路,脚踏实地抓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绿色发展之路。 如今,下党人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不仅自力更生、持

5、之以恒唱好“山歌” ,还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升级硬化了 45 公里的通县公路,及通往政和、庆元的出县、出省公路。同时,下党还利用各种机遇,改善了当地群众就医、就学条件,先后引导自然村群众向位于交通主干线沿线集聚,按照村庄整体规划,完成街区道路全部水泥硬化、饮水安全工程、电网改造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人口居住集中化,居住条件大幅提升。 特别是历经近两年,下党村更是旧貌换新颜: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人更美了,情更浓了。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1988 年的仅 186 元增加到 2016 年的 10716 元,翻了 57 倍。其中,2014 年增加到 6400 元,2015 年达到8275 元

6、,2016 年带动 27 户建党立卡贫困户脱贫。 走进下党新村,放眼望去,一栋栋新建的小洋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一条宽 18 米的主街道从乡政府门前往北延伸,两旁绿树成荫、店铺林立。经过传统古村落保护性修复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级主干道不仅连通寿宁县城,还连接了相邻的浙江庆元县,每天 6 趟班车往返县乡之间,电网、光纤、电影院、卫生室、电商、超市、民宿、农家乐等通讯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衣食住行等基础设施全面完善,曾因贫困纷纷背井离乡讨生活的村民纷纷回乡谋求新生活、新发展。这样的巨变,对于曾经的下党人来讲,一度是不敢想象的。 农业变产业, “高新”+“创新” 下党之变,是我国持续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

7、缩影。 然而,治贫光“止血” 、 “输血”不行,还得生出“造血”功能。建立起稳定的产业,才能实现“造血” ,产业发展是农民最终的依赖,农民增收是实现小康的指标, “造血”肌体要运转,还需各种“血脉”先畅通。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生态优势,下党村积极引进农业产业新品种、建设示范基地、组建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山地综合开发,发展脐橙、锥栗、毛竹、油茶等特色农业产业,实现从单一的粮食生产收入向农、林、果、茶等种植业多元发展的农业产业格局。 2014 年 7 月,福建省委组织部下派曾守福任寿宁县下党村第一书记。他带领村两委领导班子推出“扶贫定制茶园”项目,利用“消费扶贫+产业扶贫” ,从“授之以鱼”变“授之

8、以渔” ,创新扶贫方式,让先富的村民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研究制定机制和标准,让村民、村集体和引入的企业实现三方共赢,形成全乡农民的增收点。 “定制茶园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将贫困村的产业与大众扶贫、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市场具有广阔性。 ”曾守福说,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保证质量,可让村民收入普遍翻倍。 在经营茶产业的同时,村两委班子不断构想着下党村乡村旅游之路,他们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利用下党村距今已有 700 多年历史,依山而建、面朝修竹溪、木拱廊桥横跨在绿水间,形成了“廊桥、流水、人家” 的美景,再加上当地独有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吸引村民共同打造扶贫定制茶产业品牌的同时,发动全村

9、人打造农家乐、民宿、乡村茶馆、书屋、特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等,发展乡村旅游扶贫。 2016 年 12 月中旬,54 岁的村民王明寿打造的农家乐“百口食堂”顺利开张了。这个自 15 岁就在外地打工的村民曾跑遍全国,忙碌却收入甚微。一听到家乡要发展旅游,王明寿便回到家,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开起了农家乐。不仅如此,作为老党员的王明寿还主动结对帮扶村里仅剩的五户贫户之一的王光玉一家,并帮助其通过扶贫贴息贷款成为“百口食堂”的股东之一。目前,下党村办起了 6 家宾馆、3 家民宿、5 家农家乐,带动 20 多名年轻人返乡创业。 在“扶贫定制茶园”项目中,下党村首创了以“卖茶园”替代“卖茶叶”的“定制扶贫”模式,

10、推出 600 亩扶贫定制茶园,向全国招募爱心茶园主,以每年每亩 2 万元的价格买下茶园,合同定期 5 年。茶园主将茶园的生产交给合作社,每年收获固定回报,并可以通过 APP 客户端随时点击查看茶园种植管理和茶叶生产加工状态,让消费者真正喝上放心茶。 “水滴”多情亦无声, “弱鸟”有志方高飞。50 岁的村民杨弈月于 2016 年 3 月申请加入了下党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免费提供低农残农药,保证茶青的品质,还优先优价收购她家的茶青。茶农和贫困户加入村里的茶叶合作社和加工厂,从村民变成股民,从公司的经营中分红,还可以从合作社领取每亩 2000 元茶园租金。该项目模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通过直接拨

11、款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老大难问题。通过创新扶贫的方式,让生态进城,财富进村,让农民成为产业的主人和真正的受益人,助推下党村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企业得到了优质的产品,村民也依靠自己的?诙?实现了脱贫致富,收获了尊严。 干部变“尖兵” ,脱贫思路贵过宝 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政府项目和投资,不是撒胡椒面,要靠人争取;产业发展,也要靠人推动;靠谁呢?村级党组织。 曾守福一到下党村便逐个找村干部谈心、讲政策、听建议、聊发展,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凝聚村民的发展共识;与村两委班子探索推行“村务阳光管理”机制,凡是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通

12、过“四议两公开”的方式由村民讨论决定,让各项工作在阳光下操作,密切干群关系,凝聚村民的人心;开展“我是排头兵” 、 “联动扶贫”等活动,成立茶叶生产技术党小组、农家乐和民宿服务党小组等各类产业党小组,采取专家授课、农村远程教育、外出参观考察等方式提高村干部致富带创能力。 火车跑得快,还靠车头带。下党村和全国大多数贫困村一样,交通不畅,村民们思想闭塞,人心涣散,没有凝聚力。要想脱贫致富,组建一个坚强的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转变思想迫在眉睫。为了尽快摆脱贫困,下党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调研时的精神为引领,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建强村党支部这个堡垒,力促支部战斗力提升。近几年,村两委积极把“两学一

13、做”学习教育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用思想凝聚脱贫攻坚力量,教育引导下党村党员干部提升“精气神” 、赢得主动权,以身作则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建设。注重将党员发展成致富能手,先富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还充分利用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动员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引进产业项目,丰富贫困户脱贫渠道。 在曾守福的动员下,2014 年在外地经营餐饮业的年轻党员王培根和王明成陆续叫回 6 名外出的年轻人,成立了下党星农山羊养殖合作社,带领 20 余户贫困户在下党水库周边租了一块山地,投资 100 多万元办起了山羊养殖场。看到景观树下长满了杂草,村里的党员会自发起

14、来义务拔草,养护乡村景观,村里的妇女们成立了巾帼家园清洁义务服务队,经常帮扶照顾村中孤寡老人和维护村公共场所卫生,维持村容村貌的整洁干净这些虽是小事,但村民们的思想正在转变,爱村、建村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生态变财富, “农”字也能写出“金” 2014 年以前,王明江一家因大儿子王有长患肌肉萎缩症负债致贫,成为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为了还债,王明江不得不背井离乡,常年在外打工。妻子体弱多病,还要照顾长期患病的大儿子,日子十分艰难。2015 年,王明江回到家乡,与大儿子一起加入下党蓉党农民专业合作社,爷俩年收入约有 4 万元,通过合作社“定制茶园”平台,他们每年茶青收入达 1 万元左右,小儿子

15、王有华外出务工,年收入约 1 万元。2016 年,王明江一家年收入达到6 万元左右,人均收入约 1.5 万元,远超全乡 9400 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全家脱贫。眼看日子越过越红火,王明江欣慰地说:“以前在外打工,四处漂泊,风餐露宿,一个月 3000 多元的工资,每月最多能存千把块。现在上班离家五分钟路程,同样的工资却能存 2000 多元,感觉生活充满希望。 ” 路通了、货通了、策通了,人也通了。独特的要素、独绝的生态,再加上优越的基础设施, “农”字也能写出“金” 。 根据下党村山多、茶叶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曾守福因地制宜结合未来的生态旅游路子,把原有的茶园改造为生态茶园,确定了“创新发展

16、、共建共享”的理念,形成了“以村党组织为中心,抓住茶叶和乡村旅游两个主产业,推动村财和村民增收、推动互联网思维在乡村传播实践、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致富思路” ,组织村里党员干部和能人大户通过在茶厂、茶山上架设 30 余个探头,开发可视化预订系统和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探索出“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模式,打造了中国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下乡的味道”品牌项目,带领下党村走上了党建富民强村的快车道。依托该项目,通过激发内生动力、调动生产积极性,使村民的收入翻番,由先富户带动 27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村财收入逾 20 万元,实现了零的突破。 “滴水穿石”满眼春。扶贫开发 30 多年来,下党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脱贫精神,从“输血”到“换血”再到“造血”的脱贫攻坚,使下党终于实现了从“赤贫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转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