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患与社会支持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30213784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疾患与社会支持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精神疾患与社会支持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精神疾患与社会支持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精神疾患与社会支持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精神疾患与社会支持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神疾患与社会支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疾患与社会支持(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神疾患与社会支持,一、精神疾患的概念探讨二、精神疾患的社会因素与研究方式探讨,一、精神疾患的概念探讨,精神疾病医学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精神疾患的标准?网瘾是不是精神疾患?杀人狂与精神病,走近精神疾患者,妄想:虽然与事实完全不符,患者却坚信不疑。如无端地认为被人迫害或者父母不是血亲或者自己能力超凡。 幻觉:常见评论性或命令性幻听。 自笑:患者无端发笑,与环境不协调,缺乏内心体验,表情呆滞,难以共鸣。 异己体验:患者感到自己的大脑被无形的外力控制,思维不属于自己不由自己支配等。 被洞悉感:患者感到自己的思想没有说出来别人却都知道。,思维贫乏:患者的思想空洞无物,词汇贫乏,主动言语明显减少,只能使用

2、如“是”或“不是”、或”不知道”,“没什么”等简单词语被动地与人交谈。 情感淡漠:患者对周围的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表情呆板与环境失去情感上的共鸣。 行为怪异:患者行为杂乱无章、哭笑无常、幼稚愚蠢或无目的的冲动、毁物、伤人。 意志缺乏:患者对学习、工作甚至日常生活都缺乏主动要求,孤僻、独处、行为退缩。,人类为什么会患精神疾病?,从生理、心理、行为 各个方面的解释模式,精神正常与异常的主要标志,精神活动是否与外界环境保持一致人的各种精神活动过程是否彼此协调精神活动是否保持稳定 (教材p162-165),精神疾患的外延,重性精神病轻性精神病精神发育迟缓人格异常心身疾病(心理生理障碍 ),(1)精

3、神障碍的“生物”解释,精神疾病是躯体疾病在大脑中的表现。(神经细胞的缺失和神经元之间化学传递的超载与不足) 因此,精神疾病的治疗技术和用来治疗其它躯体功能障碍的技术是一样的,药物和手术干预是符合逻辑的治疗手段。,(2)精神障碍的“行为”解释,行为主义对偏离行为的解释是:偏离行为既不是疾病过程的结果,也不是心理过程的结果,行为是一种习得(Acquisition )反应,这种反应使得个人习惯于按照特定的方式行为,行为主义者对心理疾病解释基础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学说,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的一切智慧行为和随意运动都是在无条件反射(或无制约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经过学习,原来不能引起个体

4、某种固定反应的中性刺激,经与非条件刺激相伴出现多次后,也能单独引起非条件刺激所引发的反应。,案例:实验神经症,在实验室可以运用条件反射方法,在动物身上“制造”出所有的神经症模型。案例:阿伯特实验。,进化适应不良学说,心理活动的适应性、目的性是心理机能的根本特性。心理过程就是有机体适应环境以满足自身生物需要的过程。疾病既有近因,也有进化史的远因。近因所解答的是“什么”和“怎样?”即关于现在机体的病理构造和机制问题;而远因所解答的是人类“为什么患病?”即关于疾病的起源与功能问题。,精神痛苦的生存意义,感情上的痛苦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它是正常的和具有某种生存意义的。例如,不愉快的情绪、焦虑同疼痛和

5、呕吐一样,可以看成是一种为了使当事人避免眼前的或将来的危险伤害的防御机制。为了尽量避免出现不利于生存的情形,机体滋生了恐惧,焦虑等情绪反应,以督促个体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开始显露危机的环境。不知忧虑和畏惧的人容易遭遇危险的伤害,而不知焦虑的人则容易因为准备不足而遭受失败。,因病获益理论有些人之所以患神经症或心身性疾病,还可能与个体“因病而获益”(gain from illness)有关。因为在某种情况下,疾病可以使当事人自卫,逃避现实和压力或可用以报复别人。如果当事人因病又得到了某种格外的照顾或附带的利益,那么这便称之为因病而获得的“第二重利益。”,(3)精神障碍的“心理”解释心理动力学说

6、,人格冲突理论人格由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所构成,三者统一和谐,则心理健康;而神经症者的人格总是处于一部分拥护某些欲望,另一部分则表示反抗的矛盾之中。,焦虑是由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能适当的控制心理能量的一种冲突的结果。焦虑的功能 - 自我保存机制(self-preserving mechanism)。给予自我(ego)一种信号 。除非自我能适当衡量,并能加以压制,否则危险会升高。当自我不能以理性或直接控制焦虑时,自我会形成非现实性的状态,亦即:出现自我防卫的行为。 第一种是现实焦虑, 第二种为神经质焦虑, 第三种焦虑称为道德焦虑,主要几种防御机制

7、,压抑否认投射反向作用合理化替代和升华,意识是指能被主体感知的进入思维的心理活动,代表人格中理性的部分;而潜意识是暂时未能被感知到的,潜伏的,或超越个人的原始集体意识或童年被遗忘的意识等,代表人格中非理性的部分。神经症和心身性疾病的症状可能是代表了被压抑的潜意识的一种象征性语言。所谓压抑,既指一种心理动作从意识被降为潜意识的,或潜意识在意识阈的门口为检查作用所排拒而不得闯入前意识系统的历程。,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理论,性与自我冲突的理论 神经症和心身性疾病不仅与利比多(libido)的发展受阻有关,而且还与性的压抑、性的剥夺以及性与自我的矛盾有关。症侯乃是利比多的变态的用法,也就是利比多满足的代

8、替物。或者说,症候的目的不是性的满足就是性的制止。,推荐影片爱德华大夫,心理应激学说,应激反应的构成: 刺激(S) 认知评价(O) 应激反应(R)应激刺激因素:现实生活事件的刺激、象征性刺激、语言刺激人格和认知评价因素:易感人格和对抗应激人格;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反应因素:良性的/不良的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 警觉期 阻抗期 耗竭期,无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未知觉威胁,察觉威胁,应激模型,良性应激,不良应激,精神交互作用学说,所谓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因某种感觉偶而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锐起来,而这一感觉的过敏又会越来越吸引注意进一步固着于它。这样一来,感觉与注

9、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恶性循环,致使该病态的感觉越来越强大和固着起来。,偶然的感觉感觉过敏,注意力集中注意力固着,主要观点,痛苦主要与当事人对刺激的反应的感觉阈限和引起注意的感受阈限有关。与当事人将正常的反应解释为异常的反应的病态想法有关,即只有那种具有疾病意义的解释才会引起恐惧,进而在注意力的交互作用下,反应被固定成一定的心身性疾病或神经症。,主要观点,心身性疾病和神经症还与自我暗示密切相关。所谓暗示,或因为受外界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使之获得某种信念,或因为自己未经推理判断的想法、信念或感觉直接影响到身心状况或直接表现在行动上的心理过程。凡由机体内部原因所引起的暗示叫做自我暗示。由于当事人自己抱

10、有某种病态的错误想法,便对这些器官的功能状况高度关注,在不断自我暗示下,并逐渐形成对异常感的执迷不悟的固着状况,注意已不能自由指向和活动,当事人已经成为一种强迫思维的俘虏。,主要观点,神经症和心身性疾病患普遍具有自我内省的和疑病性素质这指对自己是否患病的担心或焦虑情绪,这种人对自己躯体方面或精神方面的不快、异常或疾病等体验特别关注,对周围环境适应能力差,还常有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固执、容易生气、好走极端,乖僻别扭、束缚自己或抑郁自卑、主诉具有“主观虚构性”等特点。,精神交互作用的发动源出当事人在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智、理解与体验之间的思想矛盾。 第一是神经质者常将语词观念和实体、个人的主观感受和

11、机体的客观事实混为一谈。第二是情感与理智之间的矛盾。与理性逻辑法则不同,情感有情感自然发生变化的法则,因此,企图用知识性解释破除其恐惧等情感,试图人为地阻止感觉、情感、回忆等精神活动必然是徒劳的。第三对是理解与体验之间的矛盾。事实上,最深刻的理解只有在亲身的具体实践和体验之后才可以获得。知道了或理解了并不等于实践了,更不等于有所体验了。,二、精神疾患的社会因素,精神疾患的发病因素复杂而多样,一般而言,最主要的还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最普遍的精神疾病主要为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精神病社会学的研究,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精神病与社会关系的各种问题,精神病患者对社

12、会的影响,以及有关精神疾患的社会问题。,精神病社会学主张:,在考虑产生心理疾患的因素时,必须考虑社会组织的方式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特点。例如社会地位(性别、年龄、社会角色,社会经济地位、民族、社区、职业、身份和角色组合、公众态度、“标签”、社区关怀等,精神疾患的社会影响因素,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际交往)家庭婚姻因素的影响生活事件因素的影响,霍姆斯和拉赫的社会再适应影响表,配偶死亡 100分离婚 73分分居 65分坐牢 63分亲密家庭成员的死亡 63分受伤或者生病 53分结婚 50分失业 47分复婚 45分退休 45分家庭成员的健康变化 44分,妊娠

13、40分性功能障碍 39分新增加家庭成员 39分商业调整 39分经济状况发生变化 39分好友死亡 38分换工作 37分,与配偶的争吵数量 36分超过一年纯收入的抵押 35分丧失抵押品或贷款的赎取权 31分工作职责改变 30分儿子或者女儿离开家庭 29分与亲家发生矛盾 29分显著的个人成就 29分配偶停止工作 28分开始上学或者结束学业 26分生活条件改变 26分个人习惯改变 25分与老板发生矛盾 24分工作时间和条件改变 23分,居住地点改变 20分转学 20分娱乐方式改变 20分社会活动改变 18分一年的纯收入的抵押或贷款 17分睡眠习惯变化 16分家庭成员团聚的次数发生变化 15分饮食习惯改变 15分假期 13分春节 12分轻微违法 11分超过200,你的生活单位变化过高,有可能患严重心理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