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教学故事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0213782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教学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教学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教学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教学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教学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教学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教学故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教学故事内乡县马山一初中 王樱近年来,在圣洁的教育园地里,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许多孩子仅仅因为一点点轻微的过失就遭受到恶劣而又残暴的惩罚:罚“吃苍蝇”者有之,强迫学生互打耳光者有之,往学生脸上刺字者有之,剪断幼儿手指者有之,用火钳烫伤学生者有之人们不禁要问:一向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现在到底怎么啦?据业内人士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施暴者都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在关于教师工作状态的问卷中,有近一半的老师认为“工作太累” ,其中 37%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 8小时。86.7%的教师认为自己主要的工作是备课、上课、应付检查和考

2、试。同时,该课题组对北京 100 名教师的心理检核测发现,焦虑、睡眠障碍成为突出问题。教师是教育影响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很容易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效仿的榜样,从人格到认知、意志、情趣、行为习惯,从有意识到无意识,教师对教育环境的调控对学生来说可能是“决定意义的” ,教师的心理健康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3、,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对于培养合格人才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健康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关于“健康”的新概念是:“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且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1989 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宣言里把健康的内容扩展为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没有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具有“积极发展的

4、心理状态” ,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对人们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既要包括一般心理健康标准,又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概括起来,包含以下几点:1.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爱生、爱校、敬业、乐业,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2.具有健全的人格:性格开朗,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有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学生观,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信心坚定,意志顽强,顺境不傲慢,逆境不悲观等。3.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1)有正确的荣誉观、名利观。 (2)交往中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3)能客观地

5、了解和理解别人,能够接受对方,包括对方的优点和缺点。 (4)与别人相处时,正面态度多于反面态度,即尊重、理解、赞美、喜悦多于仇恨、怀疑、妒忌、厌恶等。 (5)积极与他人真诚地沟通,懂得与同事合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四、面对学生错误时教师的心理误区,误区之一:错位性判断“天,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批评他一句,顶你十句,看把我给气的。 ”“好好摆在那里的灭火器,竟然也惹他的事,把它弄坏,这学生的脑子是不是有问题?”我们常常会有诸如此类的感慨或是埋怨。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却明显地反映出了我们的心理误区所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常常会认为学生所犯的错误实在是低级甚至荒唐,让人完全不能理解。在这种理念的

6、影响下,我们的教育行为很可能就是惩罚和怒斥,效果肯定不好。试问,我们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之下,作出上面的判断的呢?稍作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大多时候,我们对荒唐与否的判断以自我为参照对象,然而,教师认为完全不应该做的事,不一定学生也会有同样的认识;教师不会犯的错误,不等于学生就不会犯。以教师的认知来衡量与判断学生错误,显然是不可取的,我们可将这种心理误区叫做错位性判断。正确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与位置去分析原因,在理解的基础上,寻求合理而有效的教育方式。江西的特级教师沈辉在接手一个乱班的时候,被告知,班中有位女生脑子有问题,经常性地破坏纪律,打碎玻璃。沈辉老师具体

7、了解了这个学生的情况之后,发现这个女生挺要强,能力也不错。他站在这个女生的角度上分析后发现,这女生以前所犯的错误并不是那么荒唐透顶,其实她只是很想有所表现,但始终得不到老师的欣赏,因而时常做出一些特别的举动。经过沈老师一段时间的培养和教育,这个女生变化很大,而且向老师表达了自己的反省与愧疚。 误区之二:情绪性放大“不准向窗外抛废纸杂物,我已经强调过多次,今天终于被我抓到了,别说以前不是你扔的,我抓到你一次,就等于抓到一百次、一千次,今天我看你怎么说。 ”很显然,这位老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犯了情绪性放大的错误。首先教师发现学生不该叫“抓” ;其次发现一次,绝对不可以放大为一百次、一千次。谁都会

8、有闹情绪的时候,因而,情绪性放大,是教师面对学生错误时的又一心理误区。这一心理误区容易使我们对学生的错误产生不公正的评判,也就容易使我们给予学生一些不公正的批评与对待,从而使学生对老师产生误会与恼恨,教育非但没有效果,还会起反作用。突破这一误区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教师必须有效对自己的情绪加以控制。常见的方法是让自己平静十分钟后,再去实施合理的教育行为。张洪强教授在他的教师心理学一书中,就建议教师在实施教学行为之前采用先让学生写自我认识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缓和教师的情绪,合理地对学生的错误作出正确的评价,使教育行为走向理智。误区之三:定性式否定 ,做老师的有时候会碰上这样的尴尬:以前被自己认为

9、品行恶劣的学生,到了其他老师的班里,表现却非常好。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原因,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自己当初给他的“品行恶劣”的定性式的否定是有失偏颇的。我们之所以不慎重地给出定性式否定,往往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需要让该学生立刻明确自己身上的缺点毛病,让他早点明确问题的严重性, “你这种垃圾” , “像你这种品德与学习成绩都这么烂的学生,哪个老师都不会喜欢” ,都这样讲你了,我倒要看看你到底有没有感觉。很明显,这同样是我们在面对学生错误时的心理误区之一。 “定性式否定”不仅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自信心,甚至会毁掉学生的一生。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们应平心静气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让他明确错误的程度

10、,不能轻率地给出不好的定性式结论。相反,许多成功的教育者都喜欢多给学生一些肯定式的结论,即使是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比如“老师相信你是个注重自己形象的学生,所以,我希望你在打架这一问题上加强自律” 。这种定性式肯定,是对学生在正确人生方向上的引导和鼓励。人生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获得别人的肯定” ,教师的肯定与鼓励能够给学生带去信心与乐趣,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尝试多多使用肯定式定性结论,有助于我们突破否定式定性的心理误区。误区之四:全盘式重罚, “不打不成器” ,中国的传统教育强调“严”并且不反对“罚” ,认为惩罚是一种很有效的教育手段。虽然时代在发展,在变革,但是,毫无疑问,我们的脑

11、海中依然残留着有错就罚的心理意念。有错就罚,罚就要重罚,罚得他们下次再也不敢重犯全盘式重罚,我们的又一个心理误区。陶行知的四块糖果的故事,早已是教育史上的美谈,它告诉我们,罚不是教育,全盘式重罚更不是教育。百次重罚可能抵不过一次关怀的谈心。养成与犯错学生进行关怀式交谈的习惯,是我们突破有错必罚这一心理误区的有效方法。误区之五:一次性根除,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绝对不能急于求成。 “你怎么脸皮这么厚,上网吧的事情,我上星期刚对你强调过,你马上又犯了,你怎么死性不改?”有时候,我们教师常常希望自己强调过的东西能永久地载入学生的记忆,学生能够一次性地改掉自己的错误行为。然而,事实往往不是这样, “希望一次性根除”还是我们的一种心理误区。正确地认识教育的长期性、反复性,有助于我们突破“希望一次性根除”的心理误区。我们只有在教育中更细心、更耐心,才能取得更让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在教育后观察,在观察中鼓励,在鼓励中提醒,在提醒中反复,在反复中成型。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犯错、认错、知错、改错中成长的。教育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与分析学生的错误,突破面对学生错误时常有的心理误区,采取合理的、智慧的、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来实现教育的伟大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