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想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209996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思想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思想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思想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学》思想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学》思想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思想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思想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思想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摘 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绕不过传统文化的影响。 大学中的修身治国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依然焕发生机。本文通过比较大学中的理念思想,探求社会主义“新人”构建、探求现实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集体观”建设、探求社会主义“德行”建设和社会主义大国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大学 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 思想是唯一一块没有桎梏的处女地,先哲曾经说过,你可以禁锢我的肉体,但你不能禁锢我的思想。思想作为一种精神的力量,在历次重大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古代传统儒家思想,对现代中国社会和现代中国人仍然具有深

2、远影响,其中优秀的人格品质和道德价值取向依然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并将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和家国观念。 一、对大学中的“三纲领”与社会主义“新人”的思考 对现代社会主义社会文化的把握主要有三点,一是对传统文化的把握,二是对西方文化的把握,三是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把握。明德在于通过传统人文教育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认识世界。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追求的是物质和精神的极大丰富,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这与大学中“人”的理念不谋而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古代儒家智慧集中体现在“内圣外王”的修身治国理念上。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如同一个稳定三角形,被称为“三纲

3、领” ,其中止于至善的社会价值观立于三角形顶端,统摄明德的修身观和亲民(新民)的治国观之上,强调通过明明德的修身观和建亲民(新民)的治国观来践行止于至善的传统社会价值取向。中国封建社会足有两千年,其社会的稳定性主要在于文化的稳定性,其中文化的稳定性就在于“社会理想个人修为家国治理”这个稳定的三角形的存在。 亲民,亦为新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五四运动以来,提出要重视“德先生”和“赛先生” ,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文化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人伦秩序。虽然社会主义新民的构建与传统中国新民构建在 “新”的核心要素有所区别,但要求“新”的精神并没有发生变化。新民是一定社会意识

4、形态下的社会治理主体,新民构建主要包括新理念、新社会、新人民。现代社会中,新民构建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均有重大意义。 梁启超认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新民的构建在青年,青年新民的构建在教育。 诗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对新民的雕琢亦在于此。同样,革命先驱孙逸仙先生认为民国建立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其中训政中最重要的理念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有政治理念的新人,让人民清楚何为新人,新人在国家中该做什么,从而使民国走向宪政。 然而,现代中国社会中对人文情怀似乎存在一些“偏见” ,对“物”的追求往往比对“人”本身的追求要狂热。西方功利主义和解构主义在全球

5、范围内大肆流行,不难发现,现在的社会人更重视自身的物质享受,人逐渐沦为“物”的奴隶,变成异化的人。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第一站,在孩子尚未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家庭输出的功利主义观点和解构主义观点,对孩子的价值取向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更应该注重对新民的塑造。现代中国人身上有两个半的社会文化影子,即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子,其中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尚未完善,但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又确实时刻影响着现代的中国,故为半个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但生搬硬套西方文化体系最后只能是邯郸学步,步法学不起来,只能爬着走,最终陷入历史虚无主

6、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应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优质的时代文化,摒除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中的糟粕,继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构建,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民。 二、对大学中的“知行合一”与社会主义“集体观”的思考 大学中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其三纲领,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条目。八条目的先后立意顺序,古代先贤有不同的认识,如,朱熹认为,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又说:“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是穷得三两分,便未是格物。须是穷得十分,方是格

7、物。 ” 王阳明认为,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 。朱熹认为八条目中起源在格物,王阳明认为起源在正心。两个立意的分歧为“道问学”和“尊道德”何为首要?各执己见,但这不影响先贤对知行合一的追求。求知、力行从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入手, “三纲领”旨在构造封建社?“完人” ,通过“八条目”探求如何成为“完人” , 强调“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和“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社会主义文化中,使人发展成自由而全面的人是绕不开的话题。马克思主义强调集体,这并不意味着与中国古代“知

8、行合一”中注意个人修行相违背,马克思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分析,当物质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人类的劳动不成为一种负担,集体生活的乐趣才体现出来。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劳动还是一种负担,为了解决社会发展中人的矛盾问题,就有必要加强个人修行。寄希望通过每个人的解放,达到集体、社会的解放。通过立足传统优秀文化的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完人”视角,实现康诰中所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的家国治理。 三、对大学中的“德行操守”与社会主义“德行”文化建设思考 易经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 大学中:“德润其身” “是故君子慎乎德” “是故财聚则民散”等,对德行操守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

9、 论语中有言:“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而道家却不同, 老子六十三章 有“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与儒家观念有所不同。 德不配位,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德,扩而广之,德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舍欲之得,得德。德包括能力和品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为了更快地进行经济建设,以“德”为代表的“精神文明”在一定时间内缺位于“经济文明”建设中。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精神缺失,也根源于社会主义“德行”文化建设的缺位和 “失德行”代价的降低。因此,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德行”建设是社会文化建

10、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对大学中的“义利”观与社会主义大国文化构建的思考 “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传统义利观的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孔子把追求“义”看做君子的崇高品格,认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比也” ,君子要唯义是从,但他也承认“合义之利”的合理性,提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孟子基本沿袭了孔子的思想主张,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认为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必须予以遵守。汉代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的义利观,并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崇,成为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道统。纵观中国古代传统义利观,重义轻利思想占据主导地

11、位,同时兼具以义导利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历来重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和合作。中国以欢迎各国“搭便车”的大国心态,正在世界舞台上大有作为。但建立大国家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建立大国民上,大国建设不仅是单纯经济建设,更是对国家软实力大国文化中的大国民建设。当国家治理和国民自身配合默契、相互认可、相互促进的时候,当中国最美的风景是“人”的时候,中国才是真正的大国。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人本主义思想不谋

12、而合。社会理想、新民建设等一些列大国软实力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可以尝试的思路。只有把大国民建立在每个人心间,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落到实处;只有在以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大国社会建设中, “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才能顺利实现;只有注重“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注释 阮元.十三经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673. 朱熹.大学章句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1983:4. 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97.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中国哲

13、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李春尧.大学?中庸M.岳麓书社,2013. 3 王秀梅.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诗经M.中华书局,2015. 4 傅佩荣.傅佩荣译解易经M.东方出版社,2012. 5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C.线装书局,2014. 6 朱熹.四?章句集注C.中华书局,1983. 7 老子.道德经M.中华书局,2011.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2012. 9 张超毅.传统义利观意义解析J.华人时刊(下旬刊) ,2013(7):296. 10 邹德文.德的时代内涵和修育路径J.党政干部论坛,2015(10):25. 11 杨英姿.试论大学 “三纲八目”之儒学奥义及当代价值J.伦理学研究,2015(1):57-61. 12 朱熹.大学章句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3 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