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207781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5 页浅谈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江苏省滨海县滨淮农场学校 徐 进邮编:224551 电话:13912584498内容提要: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常常只重视正式群体如班集体、团支部等的建设,而 对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忽视和否定它们的存在与作用,或加以粗暴干涉和强行取缔,结果导致教育管理上的许多失误偏差,使正式群体的建设受到损害。本文拟就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的论述,提出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与管理。关 键 词:学生 非正式 群体 教育 管理正 文: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提出的,它指学生自发形成的,是通过成员之间的互相交往而生成

2、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小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是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它不同于班集体、班委会、团支部、少先队等正式群体。学生中非正式群体,规模较小,人数较少,他们往往是三五成群,只是一个小团体、小团伙,一般来说,在 510 人左右,或更小。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常常只重视正式群体如班集体、团支部等的建设,而对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忽视和否定它们的存在与作用,或加以粗暴干涉和强行取缔,结果导致教育管理上的许多失误偏差,使正式群体的建设受到损害。本文拟就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的论述,提出学生非

3、正式群体教育与管理。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一样,都属于群体的一种类型,但由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结构、规范、功能等具有自己的特点,决定了它存在以下一些消极作用:1、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重感情而轻理智的特点,往往会产生不健康的、危害班集体和社会的行为。很容易导致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具体浓厚的情感情绪色彩,重感情、重友谊,也重江湖义气,举止言行对事物缺乏理智冷静的分析判断,这样就不可避免产生思想和行为的偏激、冲击和极端。2、削弱了正式群体,有时会使正式群体处于松散状态。学生的非正式群体间很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相互对立、互相排斥的局面。第 2 页 共 5 页3、内部信息交流的畅通性、随意性,往往使之

4、成为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者和制造者。受各个成员感情好恶的影响,很容易使流动的信息失去其真实性,直至成为无根据的谣言、流言。对班集体的建设、班主任工作、同学之间的团结都有很大危害性。4、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内,核心学生(首领)的极大权威性,易造成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整体偏离和失误,这样一旦核心学生的意见和决策产生偏差,则这一群体内的所有成员就会随之产生行为偏差。比如,成群地离家出走、结群闹事、聚众斗殴,团伙犯罪等,都和少数权威学生的决策意见有直接关系。5、学生的非正式群体由于频繁的交往和聚拢、消极模仿、外来影响等因素,逐渐形成了其群体文化,如江湖义气、派帮意识,许多学生产生了畸形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念、生活

5、态度、人生信仰和行为方式等,不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不遵守校纪校规,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等,追求吃喝玩乐的生活方式。在学校中,各种各样的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与发展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对学生的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转化,加强教育管理,使之扬长避短,促进班集体、校风的建设。为此,针对上述学生的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简要谈谈教育管理的措施和办法。一、消除误解和偏见,正确认识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学生的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同正式群体如班集体、班委会、团支部、少先队等并存的,也就是说只要有正式组织和群体的存在,学生的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就难以避免,据黄希庭教授的实验和调查,在大学

6、里,一般的班集体就有五、六个小团体,并且随着班的大小而相应地增减。这种现象在中小学班级中也是如此。这给教育管理者两个启示:一是要正视学生的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不能只看到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就无视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形成和活动,因此对学生的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也要象正式学生群体一样纳入正式轨道。其二,既然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就要细心观察,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学生的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活动、特征及其利弊,为全面有效地教育引导打好基础。二、区分各种学生的非正式群体的不同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多种多样,性质各异,有积极型、中间型、也有消极型和破坏型的,教育者要在认

7、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区别对待。对于积极型第 3 页 共 5 页的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如学习兴趣、各种课外娱乐小组等要加以大胆使用,使之发挥特长,才干,给予支持、保护,促进发展,对于中间型的,也就是学生的非正式群体的性质既不是积极的,也不是消极的,应坚持积极引导,注意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消极影响,努力使之向积极型转化;对于消极型的要密切注视,及时防范,避免进一步恶化,可采用教育、引导、争取和改造的原则;对于少数破坏型的,如一些流氓盗窃团伙,要通过法律途径,严打首犯,要把对有悔改之意,能检举揭发交待罪行的协从分子应坚持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原则,帮助重新做人。三、对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实行目标改造

8、,使之纳入正式轨道。学生的非正式群体目标与正式群体的目标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也因其目标的差异性才形成两个类型的群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性质和作用,若把它的目标纳入正式群体目标之内,使两者目标一致,就会减少整个群体的“内耗” 。当然这有个过程,教育者首先要对非正式群体目标进行改造,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之一步一步缩小与班集体目标的差距,形成最大合力,这样班集体等正式群体的效益和功能就可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比如有位班主任,发现班级有几个爱好足球的同学常因踢球而上课迟到,对此,他没有一味批评,而是帮助他们组织了一个足球队。这样使那些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不仅球踢得好,而且学习刻苦,遵守纪律,成为班

9、集体建设的重要力量。相反,别有一位班主任因班上几名爱好武术的同学违反纪律就宣布习武是违纪的予以禁止的,结果这几个同学转入“地下活动” ,离开学校到社会上舞枪弄棍,在班上处往与教师和学生作对,从而成为班集体建设中的一股消极力量。由此可见,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目标的引导和改造,是转化非正式群体和发挥其积极作用的根本。四、开展形式多样、种类齐全的班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特长和才干,尽量满足每个学生丰富复杂的需要。学生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这些需要如果在班集体等正式群体活动中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另谋出路,而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正是这种寻求需要满足的辅助渠道。当然任何高明优良的正式群体也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纷繁

10、复杂的需要,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努力做到,就是尽最大地去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正式群体里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全面发挥。而开展形式多样、种类齐全,丰富多彩的活动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积极措施。如第 4 页 共 5 页在班级多开展一些别具一格的主题班会、演讲、郊游、讲座、竞赛等活动,把一些有特长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相应的活动,丰富充分学生的生活。例如,把爱好集邮的同学组成一个集邮小组,让他们在班级举办邮展,讲授集邮知识等,这样既可扩大全体同学的知识面,活跃课余生活,还使集邮者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五、重视对核心人物的转化教育,注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学生非正式群

11、体的核心人物有特殊的威信,他们说话灵、能力强、影响大,他们的举止言行往往决定着整个群体的变化与发展。所以要对这些核心的首领分子进地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正确引导和转化非正式群体的关键。只要他们有了积极的转变,就可以影响其他人,起到“教好一个人,带好一批人”的教育效果。当然,对核心人物的转化比一般学生有着更大的困难,但是由于他们具有特殊的作用,所以还是应抓住这个机会和突破口。对此,教育者应该善于发现和肯定他们身上的优点长处,给以真诚的关心爱护,启发他们健康向上的精神,同时还要创设一个有利于激发他们积极性和发挥特长的环境,必要时可授予其相应的合法权力,如担任学生干部,使之完全纳入正式组织的

12、轨道,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事实证明,核心学生转变了,整个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就会随之变化。在这整个工作中切忌简单粗暴、强施压力,否则就会招致这类群体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对立,更不宜采取“枪打出头鸟” 、 “杀鸡给猴看”的办法,那样会导致整个非正式群体的学生更加团结,产生破釜沉舟、铤而走险的极端行为。六、加强班集体建设,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教育。在一般情况下,学生中若有一个坚强、团结、凝聚性强的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就较少,也难以形成大的消极影响。反之,则不然。为了防止众多的学生非正式群体滋生以及因此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力加强班集体的建设不失为未雨绸缪之举。这方面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当然,无论

13、是凝聚力多强的班集体也难以保证不存在一个非正式群体,但这并不能否认优良班集体的作用,至少可以肯定能够通过班集体的力量来对非正式群体进行转化工作。由于不良非正式群体中的学生大多数是后进差生,在班级中地位较低,同学们容易对他们产生冷漠甚至厌恶的态度,这使他们无形中产生了失落心理,并有可能因此离开班集体,以小团体内成员的同情、承认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因此教师要教育全班同学对小团体及其成员采取关心、友好的态度,多和他们保持正常的交往,尊重他们,鼓励和吸引他们多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使之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愉快、丰第 5 页 共 5 页富、充实,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七、建立学校、家庭

14、、社会相结合的育人网络,优化教育管理环境。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单方面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毫无益效,所以需要社会各方的相互协调,大力合作。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活动不仅只限于校内、班内,还表现在家庭和社会上,有时因摄于学校、班级和教师的威严,其活动范围根本就避开了学校而三五成群在社会上公开活动,对此,若仅凭学校和教师的作用是不够的,所以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结合的教育网络,实行全面的教育管理。这就要求学校和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双方共同掌握学生日常活动及表现,互相交流情况,共同商讨教育管理的办法和措施。同时努力争取社会各方的配合,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优良的教育管理条件和环境。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社会教育和监督,强化优良行为,从而在根本上消除非正式群体潜在的不良影响,使之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参考书目:赖心群 三种心理效应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陈敬朴 基础教育概论林崇德 教育心理学赵振宇 奖励的科学与艺术 钟启泉 个性发展与教育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