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207303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内容摘要:悲观主义是叔本华哲学的首要特征。叔本 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产生,既受他所生活的 时代的影响,也是他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 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果。本文 试图通过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及其哲学渊源的分析,以揭示其理论实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大唯意志论者,他以其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为近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唯意志论奠定了基础。叔本华是一个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构架、反理性主义

2、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构成其哲学思想的全部。唯我主义的唯心论是叔本华哲学体系的第一块基石和出发点。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的人与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从这一个命题出发,指出世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同时,他又指出单独构成世界另外一个方面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内在的、本质的。叔本华指出,这就是意志,所以叔本华的第二命题,也就是他的哲学的核心,就是“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在完成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的基本构造的同时,提出了他的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叔本华从形而上学的理论层面上,体现了唯意志主义;从人生伦理学的理论层面上则表现为人生悲观主

3、义,勾画了一幅痛苦人生的画面。一、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一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认同或传播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其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在事业、学术以及个人经历、家庭生活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叔本华这种悲观主义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家庭因素的。(一) 社会历史根源叔本华生活于 18 世纪下半叶至 19 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法国启蒙运动及其直接后果资产阶级革命就发生在此期间。这两次革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都带给了人们巨大的震撼。而当时的德国则还处在封建的普鲁士王朝统治之下,政治、经

4、济、文化等发展状况还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的信赖性还很强,因此表现得极为软弱。叔本华生活在革命高潮衰落时期,当时各种社会矛盾正处于尖锐对立,欧洲神圣同盟的建立和封建反动势力的复辟使得资产阶级的政治雄心第一次受到严重打击。特别是 19 世纪,工人运动蓬勃兴起,这给原本就比较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更大打击。再加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迅速发展,这所有一切使得当时资本主义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均面临严重挑战。于是,叔本华看不到社会发展的出路,只看到整个社会充满着矛盾,充满着痛苦,并将之归因于“原罪” 。他有着彻底的社会批判精神,他鲜明地表达出对启蒙理性的怀疑、动摇和否定

5、,不遗余力地宣告人生的痛苦,对充分展示人生痛苦的悲剧推崇备至,充满消极、悲观的情绪,终至提出否定生命意志,完全归于寂灭,归于无,即极端的虚无主义。 1促使叔本华从意志推导出痛苦、悲观结论的原因还在于他对社会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即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相适应的功利主义价值观逐渐盛行起来,这种价值观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从自我出发,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人们为了追逐个人自身利益,不择手段,相互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和生死搏斗。 “因而,以利己主义为前提的个体之间的殊死搏斗,同样必然会表现为最可怕的形态。每个人不仅想从别人那里取己之物,而且为了增加自己一方的幸福,会不惜毁灭别人的整个生命和代价。

6、”人们的一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激烈斗争的环境中度过的。 “个体的生活,也正是以同样的方式表现为无穷无尽的搏杀;这种搏杀,不仅仅是象征意义上同欲念和无聊的斗争,而且还是同他人之间的拼杀,它四面受敌,殊死搏斗,最后手握利剑而血洒疆场。 ”叔本华极其敏锐超前地领悟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从自我出发,以自我为中心,追逐个人利益,导致激烈竞争的残酷、消极方面,从而深刻地挖掘了人生悲剧性的一面。这种消极、悲观的认识和感受同他从自我出发,从自我的意志出发相结合,就必然得出人生悲观主义的结论。 2(二) 个人性格及家庭因素叔本华之所以会得出生存意志痛苦的悲观主义结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他对自己一生缺乏爱与

7、被爱的不幸经历的深刻体验。叔本华出生于一个世代经商的家庭, 父亲是富有而能干的银行家, 母亲是名噪一时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敬重父亲的性格和对自己各方面的教育, 不幸的是, 在 1805 年, 也就是叔本华 17 岁那年, 父亲在他们家货仓旁的运河中溺水而死 , 离他而去, 这给正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叔本华以沉重打击和巨大痛苦, 这使他对痛苦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叔本华与其母一直不合, 一度断绝来往 , 这主要是因为性格上的巨大差异。这使他一生很难体验到爱和被爱的幸福感受。因而,也就很难会得出人生幸福快乐的乐观结论。同时,家庭的悲剧,又给他的心灵蒙上了悲哀、苦痛的阴影,在这种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中,形成

8、他的悲观主义很自然的。布赖恩麦琪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而谴责她。他说“无疑,叔本华对于世界的绝望,尤其是他对于存在的可怕的一面如此地深信不疑,某种程度上是植根于他与母亲关系神经质的表现” 3或许麦琪是正确的,但是我认为应该不排除遗传的因素,因为他的父亲就易于沮丧和不快。他也从小就比较孤僻、傲慢, 狂妄自大,很难与人相处,这使他一生很难体验到爱和被爱的幸福感受,因而,他不免会得出诸如“所谓人生就是任凭造物者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抛掷” ; 4“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的悲观主义论调。叔本华对自己充满自信,抱有很大的希望,但现实一次次地击碎了他的梦想,在柏林大学任讲师期间,他偏偏选择与

9、同时代的国家哲学代表黑格尔授课时间相同的时间开课,以示向黑格尔的权威地位挑战。但他根本无法动摇黑格尔如日中天的地位,据说只有三个学生选他的课。这样悲惨的结局使他无法接受,带着悲愤和痛苦离开了柏林大学,从此过上了离群索居的生活,开始著书立说,尽管他对自己的学说和思想极为自信,但他的著作遭到了出版社的冷遇,即使后来出版后,很多年也一直遭到读者的冷落。这一段时间大概是叔本华平生最不得志之时,一系列的不幸遭遇使叔本华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因而,他对痛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叔本华在总结人的一生时认为“如果我们对人生作整体的考察,如果我们只强调它的最基本的方面,那它实际总是一场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

10、有喜剧的意味” ;还有,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愈明晰,智慧愈增,他的痛苦也愈多,身为天才的人,他便有最多的苦恼。 “智慧愈增, 痛苦也愈多”,这也是他对自己命运的深刻体验。二、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哲学渊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究其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柏拉图的“理念” 、康德哲学和印度佛教。1、柏拉图的理论给养。罗素说过:“他(叔本华)承认他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柏拉图和优婆尼沙昙(奥义书) 。 ”5 而“理念”学说显然是从柏拉图那里获取理论资源的。叔本华在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中称柏拉图是“神妙非凡的柏拉图” 6,从中窥见出柏拉图对他的影响。叔本华明确柏拉图“理念”的矛盾,而他借用柏

11、拉图的“理念”就同时也一同接下了“理念”与现实事物之间的矛盾。在对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他抛弃掉的是柏拉图的灵魂,用他的“意志”置换了柏拉图的“理念” ,从而清洗掉了“理念”本体论内涵,赋予它可认知的“表象”身份。但它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表象” ,而是“意志的直接客体性” 。 2、继承康德关于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世界的分立以及意志高于理性的思想。叔本华继承了康德的将世界分为表象和自在之物的思想,又继承了柏拉图有关理念的思想,进而将这两家思想融合,提出了他自己的思想。他认为, “自在之物是可以认识的,那就是意志,而理念就是意志的直接,因而也是恰如其分的客体性” 7,意志客体化为表象需要理念作为中介,

12、通过理念,意志客体化分为若干等级,每一等级的理念为该等级的表象确立一个模式。叔本华认为,不仅对表象的认识是直观的认识,而且认识理念也必须直观。这种直观需要主体必须是纯粹的主体,是摆脱了为意志服务的认识才能达到对理念的直观,进而认识理念。 叔本华对康德的哲学推崇备至, 他明确表示“我的思想路线尽管在内容上是如此不同于康德的, 却显然是在康德思想路线的影响之下, 是必然以之为前提, 由此而出发的。 ”这个问题在康德那里是一个二律背反。叔本华对康德的先验伦理学持反对态度, 却对这个二律背反赞赏有加“我认为康德关于自由和必然共存的学说是人类深谋远虑的成果中最伟大的。 ” 他试图依照世界是意志和表象的学

13、说来解决这个二律背反。实际上, 康德谈的不是共存, 而是对抗。所以, 叔本华只是把康德学说为他所用。3、从佛教中得到悲观厌世的思想。叔本华虽然是一个西方人,却深信东方的佛教,在他看来,虽然社会的进化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发展,可唯有对人类自身的认知仍处于蒙昧阶段,人即不知为何生,也不知为何死,且不知生之意义何在,他认为世界就是表象与意志,意志是世界的自在之物,一切现象都是意志的客体化即表象。在这种生存意志的基础上,叔本华推出了一幅带有浓厚悲观主义色彩的人生哲学图画。从上可以看出,叔本华悲观主义理论的形成,既受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响,也是他自己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

14、识和感悟的结果。当然, 柏拉图的“理念” 、康德思想和印度佛教是其理论的主要哲学来源。这些方面共同促成了其理论的最终形成。三、辨证地看待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基本情感色调是悲观主义。在他的视野中,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的世界是无穷的痛苦与无尽的磨难。但是,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种悲观主义呢?(一) 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作用首先,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思想受欢迎的原因来看,1848 年的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失败告终,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主体的中产阶级陷入对现实不满和悲观失望之中。再加上自然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的出现,它对贫穷、剥削、压迫和战争的控诉,生物进化论对生存竞争的宣扬

15、,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推向了时代舞台的中心。如果撇开具体阶级属性不论,他对工业社会中技术或工具理性的片面征服的批判,对于我们正确看待理性的科学技术的社会效果具有某种“清静剂”的作用。其次,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把人放在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重视和强调非理性因素,这是对过去德国古典哲学中片面强调理性作用而压制人性理论的一种挑战和进步;他对繁琐晦涩的论证方式的反感和惯用的平易近人、清新活泼、激发想象力的文风,都直接或间接的对近代西方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英国哲学家罗素对他有这样的评语:“他的哲学尽管前后矛盾而且有某种浅薄之处,作为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看来还是相当重要的。 ”第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既非个

16、人性格上的缺陷,也不是看待一切问题的既定角度,而是浸透或体现着一种痛苦的追求。德国民族,其内在精神显得深沉、内向、含蓄而富有厚重的内在激情,表现出一种沉重得像背负着十字架的沉郁气质。工业文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轻狂和功利态度、科技理性造成的非人化境遇深深刺激着他。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中含有某些对人的欲望无限和恶性膨胀的限制性因素,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 生命意志理论无法自圆其说的弊端和消极性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叔本华的唯意志论,生命意志的罪恶性显然是片面强调了“人” “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决定作用,忽视了“物”的现实存在性和本体性,因为从茫茫宇宙到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人类社会尽管同其他自然存在形态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归根结底仍然是一种物质存在形态。而叔本华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走向了一个唯“我”的极端,进而才会产生“欲求是痛苦根源”的观点。并且认为人只有完全抛弃物质享受才能彻底摆脱痛苦,甚至要求人完全没有欲望。以否定生命来达到超然境界,这显然是以所谓的“超越人的本性”来否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