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楷模”王新法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207217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扶贫楷模”王新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扶贫楷模”王新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扶贫楷模”王新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扶贫楷模”王新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扶贫楷模”王新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扶贫楷模”王新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扶贫楷模”王新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扶贫楷模”王新法2013 年 7 月,刚刚退休的王新法,不远千里从河北省石家庄市来到湖南省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义务扶贫。三年来,他几乎花光自己的养老钱,办茶厂、修路架桥、还为烈士树碑立传现在,省级贫困村薛家村已顺利脱贫,并跻身省级文明村镇,但王新法却倒下了。2017 年 2 月 23日,王新法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死,牺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王新法舍不得离开这片倾注巨大心血的土地,村民们更舍不得这个“村长” 。 “他是我们薛家村永远的亲人!”村民彭社杰道出了薛家村 309 户村民的心声。 铮铮誓言 立志扶贫 王新法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人,1981 年转业到石家庄市公安局工作。退休后的王新法本

2、可以凭借退休金和一辈子的积蓄安享晚年,但一次去湖南省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探亲,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那个山村,山好、水好、人好,就是太穷了,是个省级贫困村,我就想去帮帮他们。 ”王新法自带铺盖卷儿来到了薛家村,并在村里一栋闲置的旧木板屋里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三年多。 刚进村时,很多村民都怀疑这名外乡人的动机。毕竟怎么会有人不远千里,来这个山沟沟里义务扶贫,他是不是骗子? 行胜于言。 王新法自掏腰包,为两位搬下大山居住的低保老人田美年、付珠衣接通生活用电;购置 100 盏节能灯泡、30 多台烤炉,免费分发给困难家庭 真心换真心,通过多次接触,村民们逐渐打消了质疑,还推选王新法为“名誉村长”

3、 。在一次村支部党员大会上,王新法当众立下重誓:“我的生活用具全都拿来了,我就扎根在这里,全村不脱贫,我就不离开。 ” 后来,村民最担心的问题不再是贫穷,而是王新法何时会离开。然而,王新法最终还是离开了,以村民们始料不及的方式,以家人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式。 “吃自家饭,管公家事” 虽退伍多年,但王新法仍不失军人本色。修路架桥,他身先士卒,与村民同吃同劳动,连外孙出生都没能赶回去。 他的一言一行,感染着每一位村民。 在王新法的带动下,薛家村的村民开始自发参与村庄建设。村里新建的五座桥都由村民动手修建,成本只有五分之一。用当地人的话说, “如果不是名誉村长带着大家干,怎么可能只花这么点钱!” “能出

4、一份力,就尽量出一份力,搬得起一块石头,就尽量帮着搬。没人通知,我是自己找过来的。 ”68 岁的老人彭心太回忆道, “去年 8 月份,地里的玉米快熟了,为支持修路,我儿媳妇边哭边把玉米连根拔了。 ” 薛家村党支部书记覃遵彪心里至今满怀愧疚。4 年前,当王新法第一次告诉覃遵彪,自己要义务扶贫的想法时,覃遵彪还以为只是醉话,根本没当回事。当王新法拿出 64万元积蓄,要为村里架桥、修路、建烈士陵园、发展生态茶园时,覃遵彪惊呆了。后来,他不仅和王新法一起义务出工,还主动将自己的茶厂和另外引进的一家茶厂并入村里的茶叶合作社,成为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 薛家村最大的财富是 1500 亩茶园。然而,这里

5、的茶叶靠原始加工,收入不高。为了增加村民收入,王新法到处奔波,请来专家“把脉” ,并按专家建议,利用这里的自然气候避免虫害,将四季采摘改为一季采摘。 “一开始看不惯他,觉得他太霸道。 ”曾德平说, “薛家村最大的财富是茶园,但他却要大伙儿将茶叶采摘由四刀改?橐坏叮?这不是断了老百姓仅有的财路吗?”但接下来的事情让他心服口服。聘请专家“把脉” 、对茶园进行标准化管理,利用自然条件减少病虫害、大力发展有机茶叶在王新法的帮助下,曾德平家里的试验茶园,次年每亩收成就达到了 7500元,亩均增收 5000 余元。 “吃自家饭,管公家事。 ”村委会主任贺顺勇这样总结王新法的扶贫义举。 在薛家村义务扶贫四年

6、间,王新法前后拿出了 100 余万元,为村里拓出了 15 公里山道,架起了 6 座桥梁,让老百姓喝上了洁净的山泉水,共帮助 64 户贫困户 204 人脱贫,人均年收入也从最初不足 2000 元增至 2016 年的 7720 元。 “老弟,你为乡亲们做的这些事,堆积起来就是一座山啊!”谈及王新法,76 岁的贺宗云老人情绪激动,老泪纵横。 扶贫先扶志 王新法在薛家村义务扶贫的日子里,深刻感受到:要想拔掉穷根,首先要激发村民的精气神。 一次踏勘时,村干部向王新法讲述了 86 年前这里发生的一个悲壮故事:为掩护大部队突围,红四军一个连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最后弹尽粮绝,退至剪刀峡绝壁顶上,战士们舍身跳崖,

7、壮烈牺牲。当时一些农会会员在剪刀峡一带,找到 68 具红军战士遗体,草草掩埋在村里 5 个地方。 王新法热血沸腾,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何不请烈士们回家?让乡亲们有个精神寄托。有了这种不怕牺牲、舍身奋斗的精神,就没有改变不了的贫穷面貌! ” 原属村集体财产的六塔山有 319 亩荒地一直闲置。经过多番勘察,他将园址选在这里。一座烈士陵园分成烈士墓和公墓两个区域,再栽上油茶,既绿了荒山,又可解决全村人吃油问题。王新法的想法,得到村“两委”和村民的支持。 2014 年 3 月 31 日清晨,在王新法的带领下,村民们在六塔山上的“山河圆”烈士陵园,举办了“请烈士回家”仪式,覆盖着五星红旗的 68 位烈士的遗骸被安葬。86 年前的英烈,魂兮归来。这种震撼人心的场景让在场的乡亲们无不动容。 2016 年 11 月,常德一家投资公司看到薛家村生态环境好,决定在这里开发旅游产业。迁坟问题必须要加快实施。从动员到迁坟,只用了短短 19 天,乡亲们共迁出祖先及其他亲人的遗骸 71 具,集中安葬在六塔山的公墓区。 虽然王新法离开了,但他用尽“洪荒之力” ,带领乡亲们“拔穷根”的精神,已深深烙进全村人的心里。村委会主任贺顺勇坚定地说:“有了王新法这种精神,没有拔不掉的穷根。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