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乐舞”地域文化在校园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206494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刀郎乐舞”地域文化在校园规划设计中的体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刀郎乐舞”地域文化在校园规划设计中的体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刀郎乐舞”地域文化在校园规划设计中的体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刀郎乐舞”地域文化在校园规划设计中的体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刀郎乐舞”地域文化在校园规划设计中的体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刀郎乐舞”地域文化在校园规划设计中的体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刀郎乐舞”地域文化在校园规划设计中的体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刀郎乐舞”地域文化在校园规划设计中的体现摘要居住在叶尔羌河中下游麦盖提县的刀朗人是历史上蒙回的后裔,对音乐舞蹈的痴迷程度令外人难以理解。有时一阵音乐声传来,田野里的农民立即放下手中工具、路上行人脱掉外衣扔下褡裢,便如醉如痴地跳起舞来。刀郎木卡姆作为一项具有特殊地位的地域文化,如何将其与现代建筑有机的融合,是当代建筑师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在麦盖提刀郎双语中学的规划及建筑设计过程中,笔者利用刀郎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共同点“交流” ,试图从“形态交流” 、 “场所交流” 、 “精神交流”三个层面将刀郎文化在校园规划设计中体现。 关键词地域文化;刀郎文化;校园文化;校园规划;交流 当歌德赞叹“建筑是凝固

2、的音乐”时,将两个看似毫无联系的艺术形式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因为古希腊有关音乐与建筑关系的美妙传说,而是因为两者的确存在共同性。不同艺术类别尽管各具特性,却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使艺术家得以从不同的艺术中得到激励,也使各种艺术有可能互相“移植” 。 新疆土地辽阔,民族众多,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融合的区域。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受到中原汉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的多重影响,形成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社会形态。地处塔里木盆地西部的麦盖提县,恰处在刀郎文化的中心区,在这里如何将传统文化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体现,特别是如何将地域文化与校园规划有机的结合、传承,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一个问题,如何解

3、决好这个问题,必先从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这两者中找到共性。 刀郎文化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叶尔羌河,经塔克拉玛干沙漠一路北去。在刀郎文化的众多艺术形式当中刀郎木卡姆和刀郎麦西来普尤为突出,刀朗木卡姆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以?尔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为中心的刀郎地区,尤以麦盖提县为盛。 “刀郎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为:拉弦乐器刀郎艾捷克、拨弦乐器卡龙、刀郎热瓦甫。刀郎麦西来甫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歌舞麦西来甫,在有组织的活动中,在场的每一位都是参与者,几乎没有观众,随着音乐声的响起,人们便狂热、强烈、奔放的舞蹈起来。人与人之间通过眼神、动作、神态将彼此的内心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让人与人

4、之间更加信任、让人们互助互爱。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具备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它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师生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这一切必须通过交流才能将校园文化传播

5、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发现,无论是刀郎文化,还是校园文化,其文化的主要因素和两者的共性都是“交流” 。按由表及内的顺序可将“交流”依次分为“形态交流” 、 “场所交流” 、 “精神交流” 。在麦盖提县刀郎双语中学的规划设计中,通过“交流”的三个层面,最大限度的将刀郎文化与校园规划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1.形态交流刀郎元素在建筑造型中的体现 建筑给我们的视觉冲击首先体现在其整体造型上,我们以使用功能的需求为基石,深入挖掘视觉意向的魅力,认为具有时代性又极富雕塑感的建筑造型师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丰富的建筑语言与造型形成校园内标志性建筑的特点,塑造了作品式的建筑,同时在建筑造型上充分体现“刀郎”

6、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刀郎热瓦甫(体育馆) 、达甫手鼓(图文信息中心) 、卡伦琴(学生餐厅) 、刀郎沙塔尔(景观塔) ,将刀郎文化表现乐器在建筑形式上体现出来。 2.场所交流无处不在的刀郎精神在校园多样空间中的呈现 建筑造型的艺术化、形象化是设计师对建筑外表的描述,只是视觉享受的初步,而创造具有诗一般的建筑内部空间特色,让人们无论身处于哪一个位置,都能领略到室内外空间的拓展及空间层次变化带来的惊奇与喜悦,构成建筑内部与外部气质的相互辉映。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教育理念有了很大发展,学校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的形式和场所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

7、甚至社会。对话、交流等课堂外的自主活动变的尤为重要。营造校园的文化内涵和科学精神,体现学校特点,有利于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于交叉,有利于办学效益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总体格局、用地功能、道路系统、景观环境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形成开放交流的氛围,体现学校的基本特点。同时充分考虑学校在配套上的共享、空间过渡及区域联系的合理性,与周围地块的规划相互衔接、协调、形成整体。 规划中着重考虑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包括外部开敞空间和建筑内部驻留空间。这些空间的设计中,又特别注意到层次的多样性及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可以包含更多的人的自主活动,对室内公共空间在尺度上适当扩大,提供驻留和交往的可能性。环形的外廊将各

8、建筑间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快捷的空中交通系统,便于第一时间到达目的地;环形的外廊采用简洁的设计手法,使得其在里面来看犹如一组五线谱,行走于不同楼层的身着不同颜色服饰的各年级各民族师生,又好似一颗颗跳动的音符。 3.精神交流校园环境和空间感受对使用者内心的影响 建筑的造型设计和场所的空间营造,其最终目的是使得使用者在预期范围内得到最大的满足和意想不到的良性结果。中央步行景观轴线是校区内最重要的空间轴线,轴线起于入口广场,经图文信息中心、体育馆,串联知识广场,与生活广场连通,直到学生活动中心。这条轴线以系列广场和步行通道组成,形成了校区内最重要的开放空间,也是展示校园建筑景观与环境景观的主要场所。考

9、虑到视线的关系,巧妙地形成建筑对景。校园内重要的步行与休闲空间均沿轴线设置。 校园的公共绿地是以知识广场和艺术广场为主体的结构,绿化围绕公共空间做文章,沿广场设置绿化小品和步行道,两个广场大体上都以开阔的绿化空间为主,精心营造的花园,优美的长廊共同造就出一个学习、休闲地绝佳的去处。 “有张有弛,有软有硬,有学习交流,有休闲娱乐”是景观设计的构思立意,并在规划的各个层面上重新刻画出这一生动的结构构图,展示自由舒展的空间形态,表达对完美校园理念的憧憬。 知识广场上,道路两侧种植落叶构架乔木,结合设置灌木与草木,以色彩斑斓的观赏花卉为主体,形成各色花坛分割两侧干道的绿化形式,花池结构低矮精巧,内部配置观赏花观叶植物与地被植物,有利于主干道视线的开阔。生活广场中,乔木、灌木、地被相互搭配形成人工植物群落,欧洲几何式的绿篱,形成近乎完美的生态环境。宽阔的大草坪绿化,具有鲜明的季节特色与色彩递变,从行列成排的行道树间隔望去,是绿绿葱葱的草坪地毯,莘莘学子在此休憩交流,空间的开放,也更加凸显。 4.结语 交流只是刀郎文化和校园文化众多共性中的一部分,不同艺术类别一定有内在联系,本人也是试图通过这种“联系”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疆地域建筑设计做出不同以往的尝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