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题大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200258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复习题大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复习题大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复习题大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复习题大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复习题大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复习题大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复习题大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二、名词解释物质意识实践联系发展矛盾规律认识真理社会形态资本有机构成经济危机金融资本垄断新经济政策解答(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3)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4)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5)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长生和旧事物的灭亡。(6)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

2、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7)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8)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9)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10)社会形态:是反映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经济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1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12)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地爆发的社会经济混乱和衰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3)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

3、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14)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和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15)新经济政策:苏俄在 1921 年 3 月开始实行的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旨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发展国家资本主义。(16)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全部的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初级向高级发展。 三、辨析题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4、对)答:1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久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2 对立统一规律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和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 对立统一规律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错)答:错。真理的绝对性既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个真理的不同属性。任何客观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任 2 / 9何客观性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

5、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错)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并不否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如黑格尔就认为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但他把历史规律说成是绝对观念所固有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两者的其他对立和分歧都是由这一根本对立派生和发展而来的。可见,上述命题是错误的。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错)答:(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

6、类劳动,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2)科学技术(知识)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离不开人的作用。(3)因此,信息社会需要通过知识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而不能否认劳动价值论,观点错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已主义。(对)答: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己主义,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公开的利己主义,合理的利己主义和功利的利己主义等等。利己主义是资本索取和掠夺本性在经济上的表现,资产阶级利己主义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是自私的,宣扬自我是无上的,强调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把个人幸福看做

7、一切行动的目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突出的表现形式是拜金主义。垄断价格的出现意味着价值规律作用的消失。 (错)答:错。虽然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是其价值依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垄断价格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做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因此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的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表现。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因此,它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 (错)答:错。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

8、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其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 3 / 9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因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有百利无一害。 (错)答:错。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一地

9、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是生产社会化及经济国际化高度发展在时间和空间的多维拓展,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是当代资本主义主导下进行的,是由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积极推动起来的。因此,经济全球化在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带来活力和机遇的同时,亲近于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往往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 。(错)答(1)这一定程度上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2)这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

10、取得胜利是受到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4)因此,观点错误。四、简答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现代意义: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 坚持了

11、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现实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4 / 9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答:(1)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

12、接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感知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2)1 理性认识以来与感性,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3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简述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

13、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 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简述劳动二重性原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1)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它阐明了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2)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利用劳动二重性

14、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并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论。(3)劳动二重性学说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5、。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各是什么?答: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 5 / 9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实现资本连续循环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答:(1)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

16、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2)时间上的继起性: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如何实现其统治的?答:(1)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2)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这种联合有多种途径,如金融寡头直接出马或者把自己的代理人送进政府或议会,通过掌握政权,利用政治力量为其垄断统治服务。(3)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简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先进的社会制度,能够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