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物之功——先古经典道德认知的系统观精义微探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184820 上传时间:2018-01-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物之功——先古经典道德认知的系统观精义微探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成物之功——先古经典道德认知的系统观精义微探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成物之功——先古经典道德认知的系统观精义微探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成物之功——先古经典道德认知的系统观精义微探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成物之功——先古经典道德认知的系统观精义微探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物之功——先古经典道德认知的系统观精义微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物之功——先古经典道德认知的系统观精义微探(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物之功先古经典道德认知的系统观精义微探 程少川 詹联科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摘要:针对道德教育与认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现代道德教育中所缺失的方法论框架,正是中国古代先贤早已提出的道德识别要素“元亨利贞”。归纳中国道德文化传承中的演变,指出道德陈述的具体化与局限性并存的发展进程,是道德观念异化乃至归于虚无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经典道德陈述的系统化分析,阐明中国先古道德文明与现代系统科学的内在相通性,并提出用系统眼光重新审视现代道德教育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认知,系统方法论 1、道德教育与认知的困境与问题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曾经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和博大精深

2、的道德文明。我们从先祖那里继承的大量文化遗产,确乎有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发扬光大于未来。但是对于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鉴别,现代人并未拥有具体明晰的观察视角与评判尺度。而对于传统文化 “扬弃”的结果,也还难以让人们充分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文化精华,以及这种精华的究竟意义何在。 这个问题,非常深刻地反映在被称为“现代道德危机”的诸多现象之中。道德文化,至今是人们在现代生活中经常涉及的话题。在我国的教育指导方针中, “德智体美劳”的排序,也突出地反映了“德” 在我们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当问及什么是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原则时,即便是从事道德教育的教师,往往也不能直言相告。目前比较普遍被认可

3、的,就是“要对得起良心” ,或者遵守“ 做人的基本准则”。实践上人和人之间观念的差异很多,真实世界之复杂,使人难以找到绝对可以依赖的评判标准。 一方面道德的问题很大、很深。另一方面,我们的现实生活乃至教育中,又有将道德学问简单化的倾向仅仅用是否属于道德范畴,是好还是不好,或者是道德还是不道德,来评价各种行为、思想或者事物。并用这些判断来构成道德教育的框架。教育实践中理论高度的不足,或许是道德教育失效而致面临困境的关键原因。 现实的复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事实上造成了现代人道德的迷失。某些事情这样做看起来不道德,但是很实用;那样做看起来满道德,但是处处碰壁。现实中我们很难遇到认为自己不道德的人,

4、却不难听到人们对社会道德败坏的评价。在国内教育系统中,从小学到大学,教师面对的学生越成熟,越不难体会到道德教育的困境。当代道德教育的说教之路,已经被很多人视为畏途。因为受教育者会本能地疏远这种教育。 在道德原理方面,古今中外已经有过诸多先贤做出过精深的探索。 “儒释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传递的最主要载体,都曾有过他们杰出的贡献。但这些拥有优秀内涵的文化传递,并没有能成功构建我们今天社会道德的指导框架,而科学时代与物质时代的来临,却足以造成对这些传统文化与思维模式的巨大冲击。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经历了文化浩劫之后,社会文化根基薄弱的时代,实用主义代替道德,并不是危言耸听的事情。 问题似乎出在对于道德认

5、知框架把握的缺失。道德原理和道德认知框架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精髓的东西。可惜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后人渐渐的淡忘了。 从夏商周到孔夫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乃至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文化环境,道德认识已经经历了很多的演变,包括近代西学东渐的文化融合进程。从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的事实是,在社会整体规模上,人们对“道德”含义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需求”的影响。这种在各个时代需求影响下的发展过程,是伴同具体化、客观化的人类认知发展进程而发生的。越具体就越有特殊性,其意义也就越趋局限。道德观念的局限带来的障碍,是随着时间的演变导致道德认知的迷失。这或许是社会文明演变发展的阶段性结果之

6、一,同时也是今天道德教育困境的来由。 2、道德文化认知的演变及其特点 我们来比较一下从古至今中外有关道德观点的部分归纳性陈述: 易经乾,元、亨、利、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 黄帝内经天之在我者,德也。2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3 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4 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克己复礼。 孟子人性本善,反求诸己,直以养之。5 墨子兼爱,非攻,节俭。5 荀子人性本恶,以礼治之。5 朱熹德者,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5 明代憨山大师德者,成物之功也。 6 康德当且只有当一个人愿意把自己在特定条件下从事某一行为的理由作为每个人在

7、相同条件下的行为理由,该行为才是道德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天下为公。 毛泽东时代的社会道德主题向雷锋同志学习。 文化大革命时代道德的阶级性: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道德,剥削阶级有剥削阶级的道德。 以上各种关于道德的陈述或者倡导,都具有相当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时代意义,后人相关的议论可谓汗牛充栋。可惜对于现代的青年一代,他们并不足以提供道德认识的成功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道德思想发展历程中,道德的含义逐渐呈现多元化、具体化的历史进程特点。文字记载的最早期的道德概念,文字简约而笼统,尤其以老子道德经中“无为为本”的陈述,最具哲学意蕴。无为为本的道德陈述,反映了道德的自然来源和客观性质,避免了具有特殊

8、性的个人意图。同时它是开放的,所涵盖的范围最为广泛。笔者认为,这是中国道德文化最具有初始和根源意义的认识。易经、黄帝内经的释义涵盖面,基本可以与之归为一类。从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道德的多义性所带来的各种不同立场和理论观点。然而,颇具代表性的孔子、墨子、荀子、孟子等先贤,都是讲如何“复其德”的“成德之法”,或者说从人的角度,对治理当时社会的道德出发点,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毫无疑问,他们统统是有意义的。但是,他们又都是局部的。尽管儒家学说在后来的中国千年文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统治者的狭隘性,已经足以将涵盖面具有特殊性的儒家学说,异化为鲁迅所说的“吃人工具” 。到了近代,被称为“

9、儒家”的道德学说的封闭性,是现今众所周知的。 中国近代历史,经历了破除旧文化、建立新文化的艰辛历程。这个阶段对于道德的认识和陈述,经历了西学东渐的发展进程。西方的民主、人本思想,得到了大力的弘扬。对于“道德”的认识,也伴随着具有西方特质的物质文明的东进,进一步具体化地反映为对各种“主义”的倡导。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人经历了充满阶级斗争的“阶级道德”时代, “高大全” 的道德形象,是那个时代引导社会道德认知的主要工具。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面临的环境要比改革开放前复杂很多,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也与以往大不一样。道德认识关乎人的良知,是最需要真实性和实践性的。传统教育模式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效果,以及

10、受教育者的应对态度,我们就不须多做评价了。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西方关于道德的认识,与中华文化中最为经典的道德认识(本文所归纳的第一阶段,在本文后面所说的“经典道德”,都指上述第一阶段的道德认知) ,并没有处在同一个系统层面。在西方的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 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后来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根据这个词创造了一个形容词 moralis,指社会的道德风俗和人们的道德个性。以后英文的 morality 一词沿袭了这一含义。我们从康德的道德陈述中,不难体会到这层含义。康德所在的这个层面,与中国的孔子、墨子、荀子等先贤,可以说是同等的系统层面。是以人为中心的陈述观点,只是立场不大

11、一样。 从上面的各种陈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一对不太容易处理的矛盾:简约笼统与客观具体,究竟如何取舍?简约则涵盖面广,综合性强,但是不具体,不好理解,对具体实践讲可能意义不大;说得具体了,难免挂一漏万,乃至走向异化和迷失。这或许是道德标准不得不经历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原因。这个历史性难题的关键,在于理论高度与具体实践两者之间如何进行衔接。 一种相对成功的做法,是将前述道德立场囫囵吞下,因为他们都有道理。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道德学说仅仅成就了一批道德学家,或者说是道德学问家。这种结果对于满足整个社会的道德认知需求相差甚远。至少在现代道德教育中,其实践性是显然受限的。或许,我们可以有更好的办法。 3、传统道

12、德经典的精彩 现代人对于道德的学习与认知,面临着一种两难的困境。首先的难点,是道德内涵博大精深,难以尽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道德,是具有高度涵盖力的哲学体系。关于德是什么,古人的陈述往往言简意赅。简约之中,虽意蕴无穷,却难免曲高和寡。人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故对于大范围人群的日常生活,很多道德陈述难以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道德抉择的具体指导。道德哲学与人类现实生活实践之间,需要一种兼具涵盖能力、可认知性、可实践性的方法论予以衔接,这是道德哲学面临的重大问题。恰好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承中,早已存在这个问题的答案。 从历史上对于“德” 的注解来看,归纳得最具有涵盖意义,并且能够将上述两个矛盾对立方结

13、合为一体的解释,出自明代著名僧人憨山大师“德者,成物之功也” 7 。用现代的话来讲,可以解释为“德,是一切成就万物的功能意义的总称”。这个解释,确乎可以贯穿从古到今所有对于“德” 的解释,可以涵盖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乃至一切生命世界的成就原理。 不过,成就万事万物的“功能意义”,仍然是高度概括、比较抽象的一个提法。如果我们把中国古代描述“德” 的几个特征方面,与这种“ 功能意义”的说法配合起来,就一目了然了。这种概括性描述,在易经里,提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框架,这个框架仅用了四个字:“元亨利贞”。这四个字的意义互相含摄,含义深广。这四个字在道德陈述方面的意义,对于大多数现代人来讲已经较少接触和了

14、解。我们可以先观察一下它们在词典中的解释和组词中的应用: 元开始的,为首的;构成一体的;主要的,根本的;(天元一气,返朴归元,元素,单元,元帅) 亨通达,顺利;(亨通,亨达) 利与“害”相反;顺当。 (利益,互利,利落) 贞坚固,久远(坚贞,忠贞不渝) 这几个字所涵盖的“成物之功”,多有互通和可以引申的广泛内在含义。 从中国古人的道德观念来看,道德来自于自然,是自然的性质,世间万物赖之以生成。 元,是说成就万物的功能性质的来源是朴素的,整体的,非造作的。人作为天地自然中的“三才”之一,也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这里需要突出的重点是,中国经典文化中所传承的“德”,是人对于包括人在内的整个生存世界性质

15、的认识和描述,而不是人的造物。 亨,是指自然具有化成万物,推动万物的力量。也可以指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性。 利,是说世界万物之间相互依赖的生存关系,彼此之间互为利益、条件,是不可或缺的。 贞,是说自然规律的坚固性,长久性。同时也指自然演化的无穷性,永续性。 笔者用现代的常用词语来阐释“元亨利贞”,可以概括为: 元:整体性(全面性,朴素性) 、 亨:通达性(可行性,一致性) 、 利:互赖性(适当性,和谐性) 、 贞:长远性(坚固性,可持续性) 用这个框架来考察从古到今历代先贤对于各种道德立场的倡导,其得失利弊就不难评价了。所以, “元亨利贞” ,实际上是认识道德的认识论、方法论框架,是中国古代先贤

16、留给我们的真正文化“精髓” 。它不仅仅能够指导人类伦理道德观的建立与认知,它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之认识论框架。这个精彩的归纳被提出于公元纪年之前,却又是当代社会发展在出现种种危机之后,又逐渐令我们现代人重新审视和认知的一个框架。 4、道德的系统观 “元亨利贞”这个关于道德的认识论框架的内涵,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系统科学所描述的系统的性质,及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个框架涵盖了“成物之功”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性质。所以,中国道德哲学和系统科学之间,它们在方法论层面是相通的。只是针对的现象和范围有所不同。系统科学(也有人称之为哲学) ,用于观察、设计、和应用特定的要素组合,即具有特定目标的(由特定输入导致特定输出的) 、由多种要素所构成的整体。中国道德哲学的元亨利贞,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整体演化特性的考察纲领;道德哲学反映的是包含了一切系统的巨系统运行特性。可见,道德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框架,就是广义的系统科学方法论、认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