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月七晒到六月六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024754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七月七晒到六月六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七月七晒到六月六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七月七晒到六月六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七月七晒到六月六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七月七晒到六月六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七月七晒到六月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七月七晒到六月六(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七月七晒到六月六七夕,现在已经成了又一个中国情人节,红得不行,每年七月七全国各地都是一堆活动,遍地开花。不过追溯七夕的前身,最早在七月七日的民俗活动,可没那么浪漫,甚至连一点点爱情的边都沾不上,那就是曝晒。 世说新语?任诞云:“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T 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南朝宋裴松之注引竹林七贤论曰:“诸阮前世皆儒学,善居室,唯咸一家尚道弃事,好酒而贫。旧俗:七月七日,法当晒衣,诸阮庭中,烂然锦绮。咸时总角,乃竖长竿,挂犊鼻?T 也。 ” 这段文字如果稍翻译一下,就是既然你们都在炫

2、富,那我就来炫穷,没有纱罗锦绮,我就竖一条大裤头,真是斗不过你也要恶心一下你。 后人讨论这段文字,都集中在阮咸阮仲容的清高雅致不媚俗之上,却不知有多少人留意文字记载中的“未能免俗” 、 “法当晒衣”这两处。 这个“俗”与“法”指的又是什么? 每年的农历六、七月正值夏秋季节,七夕前后,正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风高物燥,正是曝晒衣物的好时节,民间认为在这个月曝晒可以避免虫蛀,由此逐渐形成了曝衣的风俗。这个习俗最后集中到七月七这个特别的日子。而世说新语这则故事的背景,说的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相当流行的七月七日晒衣,只不过,当时的晒衣,已经变质成了夸富斗奢。 寻常百姓晒衣服,读书人家还会晒书。 史书记

3、载,司马懿当年因为位高权重,受到曹操的猜忌。司马懿为了保全自己,便经常装疯卖傻,待在家里。但是,曹操仍然不放心,秘密派了一个亲信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卖傻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见到这一情景,便回去禀报曹操,曹操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刻押解大牢,司马懿只得乖乖地遵命回朝。而世说新语?排调也记载了一个故事:“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日我晒书 。 ”人家皆晒书,郝隆无书可晒,日下晒肚皮,表示腹中有书。 七月七日晒衣的习俗最早记载于西汉。宋卜子杨园苑疏载,西汉建章宫北有太液池,池西有曝衣阁, “常至七月七日,宫女登楼曝衣” 。 而晒书的习俗则最早见于东汉崔富四民月令

4、 (成书于 166 年) ,其文曰:“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这里的不蠹,指的就是不被虫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七夕晒书和晒衣更是相当普遍,成为当时的一样民俗。曝晒习俗一直到唐代都非常盛行,唐代诗人沈?缙谝皇住镀呦 访栊戳嗣窦洹捌匾隆被疃?: 秋近雁行稀,天高鹊夜飞。 妆成应懒织,今夕渡河归。 月皎宜穿线,风轻得曝衣。 来时不可觉,神验有光辉。 从诗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曝衣和流传至今的其他乞巧节民俗还是并存的,尤其是“穿线” 。 另一首七夕曝衣篇则描写了唐宫曝晒的奢侈: 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嫦峨?t 粉席。 曝衣何许晾半黄,宫中彩女提玉箱。 七夕曝晒的习俗从唐后开始,渐渐向六月六转移,不

5、过到明清甚至近代仍在个别地方有所保留。北京永平府志载:“七月七日,曝洗、作曲、合药。 ”河北内丘县志:“七月七日曝衣书,不知乞巧。 ”安徽建平县志:“七月七夕,日中曝书辟蠢。 ”广东龙门县志 (1935 年广州汉元楼铅印本):“七月七日,晒经书、裳衣。 ”石城县志 (1931 年铅印本):“七月初七日,曝书籍、衣裳。以祛蠢湿。 ” 在唐之后,曝晒的日子却开始向六月六日转移,河南中牟县志 (1936 年中牟明德堂石印本):“六月六日,晒书、曝衣,以防虫蚀。 ”湖北天门县志 (1922 年石印本):“季夏六日,各家晒衣物。 ”广东海丰县志(1931 年铅印本):“六月初六正午赫曦,俗称曝银之日 。

6、儒家者流,本无家珍,惟出架上藏书向阳一晒。 ”在北京更有“六月六晒龙袍”的说法,称为洗晒节。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洗浴和晒物的习俗。故称为“六月六晒龙袍” 。把伏天容易发霉的衣物拿出来晾晒,俗称“晒伏” 。 本来从七月七晒书、晒衣服的日子为何转变为六月六?可能因为七月七乞巧节的意义渐渐转变,再在这天晒衣服不太合适。 也有可能是基于以下的两个传说: 一是相传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取佛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从此这一天寺院便有了晒经之举。除晾晒经书之外,尚有礼佛、诵经仪式,故又称“晾经法会” 。 而另外一个说法,是“六月六”古时又称“天贶节” ,贶有赠、赐之意, “天贶”即“天赐” 。传说,这一天的阳光光照充足,晒书不蛀,晒物不腐,连龙宫里的老龙王也忙着晒衣、晾宝呢。因为有龙王晒衣晾宝,故不会行雨。为了沾上龙王的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把被褥、冬衣拿出来,放到院子里晾晒。大户人家还把平日不肯轻易示人的裘皮、人参、古玩儿之类的珍宝,也都拿出来在太阳光下消消毒、杀杀菌,以便长期保存。 其实不管是七月七还是六月六,也不管是晒衣服还是晒书,初衷都不是为了显摆和斗富,而是要防止衣服书籍长虫发霉,从而注意个人卫生,这一点放诸四海而皆准。所以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地又或者贫富如何,保持个人清洁还是必须时刻谨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