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协调发展措施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024177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协调发展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协调发展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协调发展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协调发展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协调发展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协调发展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协调发展措施(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协调发展措施摘要: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命脉,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等各方面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随着大众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本文对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以分析和浅议,以期引起重视,在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更加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保护好生态环境。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1 引言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一方面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带来了较大

2、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工程建设改变和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环境产生影响1,因此,如何兴利弊害,兴建节约型、生态化的农田水利工程,减免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广大水利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2 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灌溉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众所周知适量的灌溉可以加速有机化合物的溶解,便于作物的吸收和利用,但是过量的灌溉水会通过对农田土壤的冲蚀,将大量的泥土颗粒、矿物质、农药、化肥等排入河流或湖泊而引起下游泄区的地表水污染。当前环境下大量化肥、农药的施用对传统的农田排灌方式提出

3、了严格的要求。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是农业与环境生态发展的根本2。节水灌溉工程不但节水、节地、提高农产品品质,减轻农业面污染的发生,而且可以大大地减少了蚊子和钉螺的繁殖,还可以提高水温、地温,在日照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节水灌溉比深水灌溉平均每天提高水温 1,增加土壤含氧量,使水稻根系发达,抗倒伏,还可以充分发挥肥效、药效。 2.2 排水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后,会产生大量的建设垃圾,尤其是排水工程严重影响着周围环境与水域。水库的建设运行改变了水流、流速、流量、水温等,由流动的变为相对静止的状态,改变了河流规律,容易出现“水华现象”造成溶解氧含量降

4、低,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减弱。除此之外,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河流的水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河流流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水域内生物的生存环境。 2.3 对陆地生物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对水域的破坏,不仅影响草地、农田、林地等植被,更会直接影响栖息在水与周围的陆地生物3-6。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另外由于对水域的影响,会严重影响陆地生物的栖息地,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最终导致该区域 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5、。除此之外,在水利工程运行期内,也会导致大量的植被被水利工程所破坏。在河流流域周围,植被种类多样,而破坏这些植被使得这些值被生存环境消失,造成物种减少,最终使该区域植被与动物之间的生态结构被打破。 2.4 对气候方面的影响 农田水利对植被、水域、动物造成影响外,对本地的气候也会造成较大影响。水利工程的运行会造成水量的增加或减少,导致本地空气湿度发生改变,还会改变水域周围温度、湿度、光度的变化。晴天时当阳光折射到水面,局部温度会升高、光度增强;阴天时会使温度降低,光照减弱,而这一系列气候的变化最终会影响周围鸟类、昆虫类、动物类的生存,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性,使他们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3 农田水利工

6、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3.1 合理规划统一布局 要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统一规划和布局,进行科学调查和实地验证,在方案选择上要坚持科学、长远、发展和可持续的原则,不仅要考虑农田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要考虑到水利工程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另外,要因地制宜,符合本地特点,综合分析,以便发挥工程的最大效益。对农田水利工程相关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研究,根据本地经济和农业发展以及生态条件、水环境、水质、植被、动物以及景观等的实际情况制定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计划,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3.2 防治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进行综合统筹规划。 按工程设计和合

7、同要求合理利用土地,严格控制临时用地规模,减少或避免占用农田耕地,同时还要避免用地范围以外的耕地被机械碾压或堆放材料;临时用地在竣工后应及时复耕还田或恢复植被;进行土石方填挖和临时道路施工时,合理设置边坡的坡度,采取工程或生物防护措施,防止边坡失稳、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多余的土方尽量就地用来整理坡面,当不得不外运时,应该运至无自然保护价值的规定场所,弃土不得破坏或掩埋地表植物;当堆弃高度较高时不应进行护面设计

8、并应设挡土构造物以免将来发生坍塌;尽量避免在工地内造成不必要的生态环境破坏。 3.3 施行生态水利建设,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该把生态环境保护融进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应本着和谐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应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

9、到最低水平。同时应该对附近居民的生活情况进行调查,看是否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影响并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影响或进行赔偿。 3.4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4。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M 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御措施。 4 结论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在项目施工之初应综合分析,科学评估,全面研究,以减少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始终。只有这样才可以把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灌溉功能发挥到最大,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才能促进农业等各方面发展的可持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