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吴哥,感受千年铅华岁月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023696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仰望吴哥,感受千年铅华岁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仰望吴哥,感受千年铅华岁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仰望吴哥,感受千年铅华岁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仰望吴哥,感受千年铅华岁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仰望吴哥,感受千年铅华岁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仰望吴哥,感受千年铅华岁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仰望吴哥,感受千年铅华岁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仰望吴哥,感受千年铅华岁月一座山与一座寺的千年诉说 山乃一座寺,寺是一座山。来到慕名中传说的巴肯山和巴肯寺前,我无法形容内心的激动与兴奋。 从博物馆走出来,直接进入吴哥王国,赶在太阳落山前,去观看吴哥窟一天中最美的时刻吴哥落日。 巴肯山上的巴肯寺是观看落日的最好去处。由是,这里便成为我认识吴哥的第一个窗口。 车只能开到巴肯山脚下的森林里,时至下午 5 时,人们从不同的地方朝圣似地赶来,像是不约而同赶赴一场盛筵,纷至沓来,彼此成为拍摄对象。 沿着巴肯山慢步上行,穿过那些千年的尘埃,心里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与悸动。我从多山的四川而来,巴肯山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山,顶多算得上一个“丘”或一个“坛”

2、。说它是一个“坛” ,实际上我发现,这里像金字塔一般酷似一座人造山,四面低中间凸起。山的四面都有一条长长的路,直通山顶,山顶就是巴肯寺。由于山矮且四周浓密的绿荫所笼罩,虽然原先的那些通往巴肯寺的路已经破败不堪,文物部门已经用绳子圈起来加以保护,不让游人再走,但你仍可感觉到当年那种熙熙攘攘的人流 这“坛”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坛场” ,上千年过去了,我们的心里仍可强烈地感受到。可以想象,以一座山作为一个“坛场” ,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奢华与气派。 巴肯寺因石头而存在,石头们布阵似地高高耸立,时而形成一个个陡陡的台梯,时而构成一间间神秘的小屋,时而又演变成一具石头动物真是变幻莫测,叹为观止。寺的基座前,有

3、一头石鹿最先映入我的眼帘,石鹿只不过是这一大堆宝贝中不起眼的一类,但其旁边香火缭绕,让人肃然虔诚起来,顺着那缕缕青烟,给人的感觉,这里的一切都还活着。 我真的佩服吴哥王朝最初的设计者?耶跋摩一世,是他选中了这块绝佳之地。这样的眼光是无愧于帝王的,要知道他们所处的时代是距今天 1200 多年的 9 世纪(公元893 年) 。 吴哥通王城承载的图腾 吴哥通王城(Angkor Thom)中的“Thom”读“通”乃“大”之意,查资料发现,按梵文原义, “Angkor”是“城市”的意思,故而“Angkor Thom”?该是“大城市” 。 吴哥通王城是真腊王国吴哥王朝的国都,鼎盛时期这里有上百万人生活,远

4、超过鼎盛时的罗马古城。 要追述这座城市的来龙去脉,还得提到吴哥的开国之君?耶跋摩一世。他最早筑城在巴肯山,修造了巴肯寺之后,他站在巴肯山上注视着远方那片平坦而肥沃的土地,在他看来,那里是一块绝对上佳的风水宝地,于是,他决定迁都到几公里外的通王城。 吴哥通王城有凯旋门和胜利门,它们又称为南门和北门。南门是国王带领部队出征的大门,北门是国王休闲旅游所出的大门。所以百姓只要看到国王从北门出来,意味着国内平安祥和,国外无事,而从南门出去的话,举国战事紧急,全民皆兵了。 我们从吴哥通王城的南门进入,这是一座佛教风格建筑。这个方向与当年国王出城的方向相反,那是一道独特的大门,之前在各种照片上我都已经熟悉了

5、大门上端的那张笑脸。虽然门很气派很雄伟,但也是窄窄的,此门与一条长长的通道相连,通道实际上是一座大桥,桥下面便是一条设计科学的护城河。 这条我们今天看似平常的通道,却是吴哥王朝时期的神道,神道两旁的石雕由 27 位众神以拔河模样组成一个强大的阵势,最前端也是最高的地方雕刻的是眼镜蛇。在吴哥窟的各种石雕中,以眼镜蛇为龙头的石雕比比皆是,据说这都有极其严格的讲究,分别以蛇头的数量来代表其尊贵程度,分别有三、五、七、九头蛇。长廊的尽头,如果是九头蛇的话,那一定是至尊国王出入的通道。 桥上的那组雕刻名为“搅动欲海” 。左右两旁的神分别扮演着“守护者”和“破坏者”角色,那些巨大天神和阿修罗列着队,吃力地

6、搅拌着大海, 在巴戎寺庙,当年的文武百官每天像我们一样穿行在森林里。所不同的是,神住在石头砌成的佛塔里,而人则住在佛塔下面的木制房子里,住在木制房屋里的人,每天都仰望着住在佛塔里的神,一种别样的神圣与神秘。 百年千年过尽之后,石头砌成的佛塔依然高耸在那里,而木制的居所早已灰飞烟灭。不难看出,彼时的吴哥王朝,是神权与皇权的高度统一。国王一旦驾崩,就由人变为神了。也就是说,生前国王住在木制屋子里,而肉体生命结束之后,他就由木制屋子搬到了更高处的石头屋子里了,两者看似很近,却咫尺天涯。 那一群微笑着的石头 吴哥窟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地方,冰冷石头塑造的神大多面带笑意,温文尔雅、极有教养。那些微笑的面

7、孔,小的巴掌大小,大的似一座山。而映入我们眼帘的微笑面孔,更多集中在巴戎寺庙 49 尊巨大的四面佛,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动感十足。 硕大而紧凑的巴戎寺一共有 5 道城门,49 尊佛像,两者相加为 54。正好代表吴哥王朝当时的 54 个省份。 巴戎寺为苏利耶跋摩一世所建,看得出来,吴哥王朝神话世界的民本思想,是想把至高无上的神与他治下的百姓有机地链接在一起,用“54”这个数字表达出来,以示后人。或许正因为此,他的后代?耶跋摩七世在其百年之后又加以重建。 穿行于众神聚集迷宫式的巴戎寺,我感觉到一种眩晕。众神注目之下,我又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般的惶惑。我仔细打量着那一尊尊四面佛出神,发现每一尊佛像眼

8、睑几乎下垂,眼睛微闭。稍翘的厚唇,扁平的鼻子,宽坦的前额,还有长长的耳垂。 每一面佛都一个模式,专注地审视着四方,一种特有的大气与大器俱在,安详中带有几分神秘,悲喜不形于色。故而有专家如是赞叹:众神面对四方,象征着国家思想的高度统一;象征着天堂与地狱、天上与人间、国王与人民、佛教与婆罗门教之间的统一;代表着国家从上到下都应遵守的统一。也确如此, “统一”成了这些神像的共同点。 谜一样的吴哥窟给人们带来了另外一个谜中之谜:那些已经灭绝的吴哥王朝每一个面孔,为什么总带着微笑?那是当时吴哥王朝幸福的真实写照吗?微笑为何成为王国永恒的主题? 隐蔽的女王宫 女王宫给人感觉不是神的宫殿,而是人的居所。那么

9、得体那么适宜,就像进入少女的闺房,隐秘而深邃,一种高深莫测的氛围由此荡漾开来。 门楣上向外突出的图案几乎是以中线对称,而那中线的主角,往往就是我们心中的神,就像女王宫的整个建筑一样,有着极其明显的中轴线。 远离喧嚣和纷争,就像我们想象中的“后宫” 。矮是其特色,建筑还不如许多树高,却分外精美、华丽和雍容华贵,以小巧玲珑、富丽堂皇而著称。细节之处见功力,看到女王宫那些精美的花纹,就知道什么叫巧夺天工了。 看资料得知,女王宫建造于公元 967 年,有着“吴哥古迹明珠”和“吴哥艺术之钻”的美誉。 或许是建造者有意为之,整个女王宫全是用暗红色的石头雕琢而成,在庞大的吴哥窟仅此一例。他们把最美最好的颜色

10、留给了吴哥窟的女人。看得出来,这里的红砂石虽然硬但其柔嫩性好,不易脆,就像似水的女人。我们不禁惊叹于当初的雕刻大师,是如何将坚硬的石头如雕刻木头般琢磨出层次分明,线条纤柔的精细之品。 女王宫内有三座祠塔,供奉湿婆的位于正中,而供奉毗湿奴和梵天的祠塔则分立两侧。据说梵天神像已经收藏于金边博物馆,而其他两尊则不知去向。 门体故意突出于墙外,门上刻有十分精美的浮雕。据考证,寺庙里的浮雕与小吴哥城的回廊浮雕类似,大多取材于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的神话故事,比如魔鬼罗波那掳走罗摩的爱妻悉多等场景。 参观时我一直在想,女王宫为何如些深藏不露?除了几分神秘之外还会有别的原因吗?参阅史料我发现,女王

11、宫修成的时期,恰是吴哥王朝经常与邻邦战争多发期,或许远离吴哥王城之地建造宫殿,才是保护后宫佳丽的最好办法。难怪女王宫还有个别名,叫做“女子避难所” 。 由于隐藏得太深,直到 1914 年一位法国地理学家在荔枝山一带勘察地形时方发现这位“小美人” ,女王宫方得以示人,这时离吴哥窟的发现已经晚了半个多世纪。或许由于矮小不易被发现,女王宫才发现得较晚,也方得以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以另样面貌示人。但即便如此,宫里最为核心的四只神猴哈努曼的头也被人为割走,为保证全貌和美感,后来的考古人员照原样复制了几个“猴头” ,但明显感觉到不甚匹配,搭配起来有些别扭,甚至还不如残缺之美要舒服。 女王宫外是一片高大壮硕

12、的树木群,在树群中间,横七竖八躺着一群石头,那些石头都用白色的油漆编着号,看得出来,它们当年也是女王宫的一部分,只是因为蹉跎的岁月才让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哪一天能够重新“进宫” 。 塔丘:一座永远完不了工的城池 从浩瀚的吴哥王朝慢慢地走出来,我的思绪一直停留在一座名叫塔丘的寺庙里,久久不愿挪开。这是一座极其独特的寺庙,在整个吴哥窟是独一无二的,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吴哥窟没有完工的半成品,恰恰相反,那种永远处于“正在进行时”的美,给你无限的想象空间,整座寺庙宏大高挺,没有任何雕刻修饰,全是石头堆砌的初始模样。 我以为,吴哥窟的建筑之美,不在巴肯寺,不在女王宫,也不在小吴哥,而是在这里永远完不了

13、工的塔丘。它是我心中的圣殿。它是整个通王城中,唯一没有浮雕的一座石头城。 塔丘城 50 米高,由?耶跋摩五世所建。 初次接触到这座建筑时,就在猜它的名字,我们请的导游阿勇说出了几个不同的名字:达高、拓坷寺、塔凯欧、塔寇寺、茶胶寺。虽然名字不同,但据说有一个共同的意思,即“宝石爷爷” 。在吴哥窟的各大寺庙里,因为发音的不同,因为印度教与佛教的不同,还因为每一个朝代的国王不一样,所取的名字也都不一样,因此,几乎每一座相同的寺庙都会有几个不同的名字,以至我们到访过某一座寺庙之后,还回过头来用另一个名字问导游:“这个地方我们还没有到过吧?”这样的误会随时都在发生,所以,特别是那些旅行?F 队到这里来,

14、每一处景点都会有一长串不同的名字。 在这座永远也没有完工的寺庙前,我从众多的名字中,选了一个自认为比较得体的名字塔丘。 从导游和一些资料中得知,塔丘没有浮雕有这样几种说法:第一是雷击说。据说在此塔修造过程中遇到雷击,?耶跋摩五世认为不吉利,遂下令停工修建。第二种是坚硬说。认为石头太硬,不易雕刻,走进寺庙,也确实看见全是坚硬的长条青石,但这种说法有些牵强附会。其三是战争说。据说寺庙施工期间,战争来临,不得已,将所有能工巧匠变成战士。手持绣花的艺术工具,瞬间变成了勇猛精进的士兵 我比较赞同“战争说” ,这也与吴哥窟后来的命运有着某种因果关联。如果此说成立,那么这应该是一场没有准备的战争,换句话说,

15、应该是一场至少准备不充分的战争。还可以看得出来,吴哥王朝是这场战争的被动者,不然的话,塔丘没有理由不完成的。 从塔丘的半停工状态我们也可以看出,整个吴哥窟的建筑工序,是按设计将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叠加上去之后,才进行下一道工序雕刻、浮雕和微笑的制作的。 塔丘的美不仅仅是它的“半成品” ,更重要的还在于自然的再创作。这是一座树根上的寺庙,塔丘周围全是高大而虬劲的树木,特别是盘根错节缠绕其间的树根足以吓倒每一个人。今天看来,是东南亚肥美的水土养育出的虬劲的树根,丰满了这里的寺庙,有了极好的镜头感和审美情趣。不论是沿着塔体爬上高处俯视,还是站在塔底从各个角度仰视,都会有不同的美感冲击着你。 吴哥王朝的

16、智慧是水浇注的 逐水而居,以水为邻,古往今来是一座城市的必然选择。 当然,吴哥王朝也不例外。表面上看,吴哥窟周围没有什么大江大河,但至今仍然可现吴哥王朝繁忙和繁华的水系统和水资源。细细数来,吴哥王朝大型水利遗迹,可以通过七大建筑充分展示出来,他们分属三个世纪,横跨七世王朝: 公元 9 世纪末(889 年) ,因陀罗跋摩一世修造罗莱池,这是吴哥王朝第一个水利工程,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干涸,但池中矗立的中央建筑物罗莱寺遗迹仍然健在; 吴哥王朝的第二大水利工程是公元 10 世纪初?耶跋摩一世修造的东池,也就是现在的东梅奔所在地,水已不复存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森林; 公元 11 世纪初(1060 年) ,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修造了西池,也就是西梅奔所在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资料记载,当时的西池水域面积达 16 平方公里,仅次于后来吴哥通王城的护城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池。 最为壮观的,我们也能直接感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