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产业供给侧治理路径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022870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旅游产业供给侧治理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体育旅游产业供给侧治理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体育旅游产业供给侧治理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体育旅游产业供给侧治理路径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体育旅游产业供给侧治理路径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育旅游产业供给侧治理路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旅游产业供给侧治理路径(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体育旅游产业供给侧治理路径摘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以体育旅游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应紧抓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机遇,优化产业治理路径,发挥产业结构升级的先行先导作用,努力成为东北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文在梳理当前体育旅游产业供需困境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可行性及潜在进路,提出了东北地区体育旅游市场的供给侧治理路径:政府要规范治理体系,完善治理机制,出台基于东北地区实际情况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政策;行业主管部门要将政策落实到位,实现政府、社会与企业的有效对接;社会组织要宣传和普及健身知识,塑造特色体育旅游文化,营造全民参与体育旅游的氛围;体育旅游企业要着力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产品等级

2、。形成由政府、行业部门、社会组织和体育旅游企业等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和供给模式。 关键词体育旅游产业;供需矛盾;供给侧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于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消费需求也随之提高并趋于多元化,然而当下市场中出现了供求矛盾的状况,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同时存在,突出的问题是有效供给不能满足有效需求。李克强总理在 2016 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时指出,在消费的主导作用下,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的优势在不断显现, “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产业快速发展,既拉动了消费增长,也促进了消费升级。旅游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正经历着深刻

3、变革,旅游产业的大消费时代已经到来,旅游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上下游产业链新的跨界和融合不断深入发展,单一的观光游已经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需要更深刻、更多样化的旅游体验与感受。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一些旅游目的地更加重视集健康、运动、休闲和旅游于一体的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吸引消费者,延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 “旅游+体育”这种跨界融合模式。不仅丰富了产品种类、增加了产业细分类型、扩大了产业规模,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了相关资源的增加值、相关产业的综合效益,促进了社会经济体系的总体发展。体育旅游作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交叉融合的、具有旅游和

4、体育双重特性的新型产业,是顺应市场需求、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高融合度综合产业。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一个蕴含着巨大潜力的现代服务业,随着全民休闲时代的来临和旅游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在建设旅游强国和北京冬奥会建设周期的背景下,其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当前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遇到诸多困难。经济增速放缓,传统工业举步维艰,东北地区产业振兴已经到了克难攻坚的关键时期。如何立足于国家区域战略需求,推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和区域合作,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是摆在东北地区供给侧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实现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本文从供给学派的分析视角出发,结合国家振兴东北

5、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体育旅游产业培育和发展政策,深入探讨体育旅游产业如何纳人东北地区供给侧改革发展战略,对指导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和推进东北地区供给侧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体育旅游产业与供给侧改革互动的学理阐释和政策解读 供给侧改革是针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提出的宏观经济改革措施,这一观点最初源于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该学派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供给。主张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实施减税等政策措施。冯志峰认为供给学派的政策建议对当时美国的“滞涨”问题产生了一定积极的效果,但其采取的政策仅仅局限于局部调整,改革举措也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弥认为供给学派侧重于行为与经济运行方面的分析,将体制看成是政府对经

6、济行为体的各种政策,没能和制度分析结合起来。从以上学者的分析归纳来看,供给学派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足以回答、解释和解决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供给问题,解决中国经济问题不能忽视中国的国情和人文环境。中国的新供给经济学在西方供给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经济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将西方传统供给学派的理论进行了拓展和完善。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贾康等3在总结了西方传统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与非凯恩斯主义的学术进展和政策主张得失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提倡“非完全竞争”的资源配置模式,主张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各司其职。各自做好份内工作,以推动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结构优化为侧重点,着力从

7、供给端人手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的主要政策主张可以归结为“双创、双化、双减” 。 “双创”指的是创业和创新,“双化”代表着产业优化和城市化, “双减”意味着减少行政审批和减少税负。在当前中国经济“供需错位”的大背景下。新供给经济学针对中国的国情与实践,提出供给侧改革的经济策略,可以有效化解“滞涨” “中等收人陷阱”等潜在风险,促进中国弥合“二元经济” ,促使新一轮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与质量提升。 当前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呈现规模扩张和个性消费的同步提升趋势,跨界、跨行业的新模式逐步主导产业发展,以体育和旅游相结合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无论是在英、美等体育旅游产业发达的国家,还是

8、在初具影响的中国。体育旅游产业都已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亮点。而供给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补短板” ,淘汰落后、陈旧、过时的供给体系,发展新型、先进、绿色的供给体系,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供给与需求新的均衡, ,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有关供给侧改革对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影响的文献少有涉及,有限的观点包括:王洁平认为虽然旅游要素的供给非常可观,但单一性、同质化、低效率已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和“软肋” 。 “旅游+” 、跨界整合、融合发展将成为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李博认为,减少无效供给是增强中国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前提

9、,增加有效供给是提高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根本。刘亮和王惠提出。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研究中国公共体育资源问题应做好三个方面:规范政府的“有形之手”保证供给公平,发挥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促进供给效率,激活社会机制的“自治之手”增加供给活力。从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所出现的结构性矛盾、 “供需错位”问题与供给侧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契合性。而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产业融合的新兴行业,有关供给侧改革与体育旅游产业互动的文献还未有涉及,理论研究还存在空白。 中国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国务院在 2009 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 2010 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

10、,都将产业融合确定为促进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2014 年 10 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将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体育产业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共同发力,以发展体育产业和促进体育消费。通过积极扩大和提升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实现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提升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双赢效果。这与供给侧改革中“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的要求完全吻合。此外, “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始释放,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建立, “互联网+”新型运营模式全面渗透,逐步拓展

11、旅游产业发展版图。 “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模式导入,全面助推生态旅游建设进程等政策利好为东北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有助于实现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跨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整体崛起。 三、体育旅游产业的供需困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作为一种公共福利,由国家“自上而下”来供给,不存在“买不起”和“买不到”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向分化型转变,利益表达呈现多样性,关于体育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 “买不起”和“买不到”的问题日益凸显,并逐渐演化成一种公共资源问题,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也随之出现。 1.需求侧旺盛 消费者对体育旅游需求的增长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

12、改变的必然结果,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现代交通的便利性都给消费者进行体育旅游活动创造了条件。体育旅游需求同其他消费需求呈现出相似的特征,消费者都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积极满足自身对休闲、旅游和健身的需要。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消费者的健身意识逐渐提升,消费者对健身、竞赛、旅游和疗养等活动的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体育旅游的需求快速增长。一方面,当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早已突破小众消费的概念,不再是单纯的“体育人的游戏” ,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生活和休闲娱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4 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2014 年中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

13、人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为 34%,比 2007 年增加了 6 个百分点,人均体育消费水平从 2007 年的 593 元提高到 2014 年的 926 元, “消费买健康”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另一方面,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 GDP 达到 8 000 美元时,体育消费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而当前中国人均 GDP 已达 7 800 美元,体育开始成为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减缓,国内消费趋势放缓,但中国消费者在海外的消费热情不减。数据表明,国内出境游人数连年呈两位数增长趋势,其中,包含大量体育健身游和体育赛事游的旅客,国内多家旅行公司推出专门的体育旅游产品

14、,可见中国消费者的需求逐渐趋向于高水平产品和差异服务。 2.供给侧乏力 中国体育旅游还存在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度带来的“供需错位”现象。无效供给提供了大量低端、同质化的体育旅游产品,表面看规模很大,甚至可能出现局部区域体育旅游产品的总供给规模超出了总需求的情况,但实际创造的经济效益并不高,可持续发展动能不强,这种低水平、低效率的供给已激不起消费者的热情,消费者迫切需要高?|量、定制化和多样性的体育旅游产品,现有体育旅游产业尚未达到由低到高、由同质到异质的不同层次体育旅游产品同步供给的理想化状态。此外,国内优质的体育旅游产品和品牌与国外相比缺乏竞争力。体育旅游产业繁荣的根本在于高质量产品的供

15、给与迅速发展的需求侧结构相匹配,问题的核心在供给侧。因此,要从供给侧改革人手,解决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短板问题。中国的体育旅游市场中并不存在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的情况,而是消费者的需求层次提高了,需求结构更加多样化,但国内市场供给的产品结构却没有变,质量、服务也跟不上,致使需求流失。 3.市场化不足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旅游和体育产业发展一直是政府主导模式,这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市场化水平不高的两个产业来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政府的宏观指导和产业政策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正面效应。正因如此。无论是体育产业还是旅游产业从一开始就十分依赖政府的政策导向,在发展模式的制度创新上存在着一定的路

16、径依赖。当中国的市场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旅游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由单一形态转变为多产业融合,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往往容易越过宏观干预的边界,导致政府对市场及其主体的过度干预。此外,政府除了对体育产业进行宏观管理,对各级体育赛事的层层审批也阻碍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体育旅游资源上,中国部分地区的政府和管理部门还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壁垒,导致体育旅游资源的垄断集中、条块分割和无序开发等现象频发,在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型发展模式的背景下,一些优质体育旅游资源和景区往往为国有资本所掌控,民营资本和中小企业很难进入,影响了中小企业开发体育旅游市场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和多元化发展。而反观以旅游经济见长的欧洲国家,超过 90%的设施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这些小型、独立、灵活的市场主体主导了大部分的旅游市场,在促进产业结构完善或国家 GDP 增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结构性失衡 中国的体育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十余年来初步形成了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