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快轮制陶的新概念、新判断和新理论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022503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快轮制陶的新概念、新判断和新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快轮制陶的新概念、新判断和新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快轮制陶的新概念、新判断和新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快轮制陶的新概念、新判断和新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快轮制陶的新概念、新判断和新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快轮制陶的新概念、新判断和新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快轮制陶的新概念、新判断和新理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快轮制陶的新概念、新判断和新理论关键词制陶技术;快轮制陶;新概念;新判断;新理论 摘要文章首先对研究快轮制陶的一系列新概念作了厘清,同时提出了两个新判断:快轮制陶技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最后阶段;其技术的应用有两次高潮,第一次出现于铜石并用时代晚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二次出现于汉代。最后,文章将地区之间(实质是各文化、各人群之间)快轮制陶的技术传播比作地震“能量传递” ,在传递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弱,并且受到制陶者技术思想的影响,从理论上阐明了黄河流域各地区快轮制陶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在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陶器的成型方法有手制、模制、轮制三大类,其中,对后世陶瓷工艺

2、影响最深的是轮制法。轮制法是快轮制陶的简称,是指利用轮盘快速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和惯性力,将置于轮盘中央、陶转盘小平顶之上的泥料直接提拉成所需形状的坯体这一工艺过程而言。快轮制陶研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笔者在研究快?制陶过程中提出一系列新概念、新判断和新理论,而且环环相扣,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一、新概念 新概念是笔者经过深思熟虑从复杂现象中提炼出来的概念,是研究快轮制陶的起点,也是对快轮制陶本质的认识。 (一)涉及快轮制陶本质的新概念:“离心力” “惯性力”和“泥料特性” 所谓“离心力” ,是指轮盘和置于轮盘中央的泥料在做圆周运动时所产生的离开中心的力。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拉坯时放在外侧的手用力较大

3、,起主要作用,放在内侧的手用力较小,只起辅助作用。 所谓“惯性力” ,是指人力驱动轮盘快速旋转时储存在轮盘内的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属于动能) ,它逐渐释放出来。由于惯性力的作用,制陶者将搅棍从转窝内拔出来后,轮盘和置于轮盘中央的泥料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能维持快速旋转状态。 所谓“泥料特性” ,是指泥料在做快速旋转运动时(请注意,仅在做快速旋转运动时)受到外力(双手)作用而产生的形变速度快、效果好,因此可以提拉成所需形状的坯体。 上述离心力、惯性力和泥料特性同时具备(三者缺一不可)是将泥料直接拉坯成型的先决条件,也是利用快轮能够将泥料直接拉坯成型的根本原因。 (二)涉及快轮制陶直接证据的新

4、概念:“螺旋式拉坯指痕”和“麻花状扭转皱纹” “螺旋式拉坯指痕” ,这是轮制陶器内壁常见的痕迹(有时也见于外表) 。所谓“螺旋式”就好像螺蛳壳内壁的阴螺旋纹那样,从正面看为一条条凹槽与一条条棱脊相间排列,从剖面看为一段段弧线相连接,它在内底不是同心圆,在内壁不是水平线,即不与器底平行。由于陶轮旋转方向的不同,拉坯的方向也不同,导致阴螺旋纹分为顺时针方向阴螺旋纹和逆时针方向阴螺旋纹两种。陶轮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时,采用正手操作法拉坯,左手在内侧,右手在外侧,主要靠右手用力,坯体内壁产生顺时针方向阴螺旋纹。陶轮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时,采用反手操作法即“左撇子”操作法拉坯,右手在内侧,左手在外侧,主要靠左手

5、用力,坯体内壁产生逆时针方向阴螺旋纹。从中国古代轮制陶器总体上看,顺时针方向阴螺旋纹常见,逆时针方向阴螺旋纹少见,因为大多数制陶者习惯于用右手。所谓“拉坯”是指利用轮盘快速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和惯性力,用双手将泥料直接提拉成坯体,在泥料与坯体之间没有(也不需要)经过泥片或泥条等中间环节。所谓“指痕”是指手指前端从坯体表面压过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而不是用工具刮削坯体表面时遗留下来的痕迹。 如上所述, “螺旋式拉坯指痕”的含义是明确而严格的,与工具刮削痕迹之间界限分明,充分表述了轮制陶器特有的痕迹。有些考古发掘报告将快轮拉坯遗留下来的痕迹称为“轮旋纹”或“轮旋痕” ,这些名称实际上也是指“螺旋式拉坯指

6、痕” ,但是,由于名称和表述过于简单,未能将双手拉坯痕迹与工具刮削痕迹明确而严格地区别开来。 “麻花状扭转皱纹” ,这是轮制陶器上罕见的现象,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所谓“麻花状扭转”是指在制坯所用的泥料含水量较高(泥料较软)的特殊条件下,在快轮拉坯(产生螺旋式拉坯指痕)的同时,坯体上产生的一种扭转现象。具体地说, “麻花状扭转”是指陶轮和双手将坯体上下两端分别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扭转,这一动作就好像拧麻花那样。 “皱纹”是指坯体表面由于扭转自然而然地产生纤细、斜向、一凸一凹的实线状或虚线状的纹理,它不是用手抹或用工具刮削而产生的痕迹。 如上所述, “麻花状扭转皱纹”的含义也是明确而严格的,与工具刮

7、削痕迹之间界限分明,表述了轮制陶器特有的现象。目前一般的考古发掘报告没有提到这种现象。 迄今为止笔者从出土的古代轮制陶器上看到的“麻花状扭转皱纹”有以下三批: 第一批,属于铜石并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例如浙江余杭县南湖遗址出土的双鼻壶和上海马桥遗址出土的双鼻带盖壶,二者颈部内壁都有细密的从左下方至右上方倾斜的实线麻花状扭转皱纹。遗憾的是没有绘成线图。 第二批,属于春秋晚期,见于山西曲沃县、翼城县天马一曲村居址轮制的细柄豆,笔者亲自绘成线图,可以看到柄内壁有实线麻花状扭转皱纹。 第三批,属于北魏时期,见于山西大同市南郊北魏墓群轮制的陶器。由绘图人员绘成线图,可以看到陶罐颈部内壁或外表有虚线麻花状

8、扭转皱纹。 上述“螺旋式拉坯指痕”是轮制陶器特有的痕迹, “麻花状扭转皱纹”是轮制陶器特有的现象,因此二者都是快轮制陶的直接证据。至于偏心涡纹只能作为旁证。有时在手制坯关于快轮制陶的新概念、新判断和新理论体的外底也能看到偏心涡纹,例如陕西临潼县姜寨遗址仰韶文化的瓮棺葬具陶器 T8W233:2,其外表留有不规整的泥条痕迹,外底留有偏心涡纹,这是在慢轮带动坯体旋转条件下用线绳切割时遗留下来的痕迹,在泥条痕迹与切割痕迹并存的情况下,应以泥条痕迹为依据断定这件陶器采用手制法成型,偏心涡纹就不能作为快轮制陶的证据。 二、新判断 在形成新概念的基础上做出新判断,新判断是研究快轮制陶的主要内容。 (一)涉及

9、快轮制陶起源的新判断:快轮制陶技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最后阶段。 现有资料表明,在中国境内快轮制陶的起源是多元的,以下三个地区及文化独立发明了快轮制陶技术问:一是黄河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例如山东曲阜市西夏侯遗址下层墓、上层墓;二是长江中游地区的大溪文化晚期,例如湖北枝江市关庙山遗址大溪文化第四期(即大溪文化晚期) ;三是长江下游地区的崧泽文化晚期,例如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中层墓葬第三期的陶杯,青浦县福泉山遗址灰黑土层的陶壶、陶杯。 (二)涉及快轮制陶高潮的新判断:铜石并用时代晚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呈现出快轮制陶技术第一次高潮;汉代呈现出快轮制陶技术第二次高潮。 铜石

10、并用时代晚期,山东沿海地区成为轮制技术最发达的地区。例如:山东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鬻和陶觑,三个袋足分别轮制,是倒着拉坯成型的;薄胎高柄杯(又称蛋壳黑陶高柄杯)代表了山东龙山文化轮制技术的最高水平,在轮制技术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汉代制陶业已成为一种商品生产,市场的需求促进快轮制陶技术的发展,第二次高潮的规模远远超过铜石并用时代晚期的第一次高潮。 三、新理论 从新概念上升为新理论:黄河流域各地区快轮制陶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新理论是一个新组织起来的概念体系,可以用它来解释技术发展不平衡现象。 在铜石并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各地区快轮制陶技术的发展很不平衡:下游地区的山东龙山文化轮制技术高度发达,中游

11、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轮制技术比较发达,上游地区的齐家文化迄今为止未见轮制陶器,各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别。 从理论上解释,黄河流域各地区快轮制陶技术发展不平衡有两个原因: (一)取决于陕轮制陶技术发展本身的内在规律,即快轮制陶“技术传播”规律。 快轮制陶技术可以传播,如同能量可以传递。黄河下游地区是快轮制陶技术的发源地,好比地震的“震源” ,震动最大,中游地区快轮制陶技术逐浙变弱,好比震波逐渐减弱,上游地区迄今为止未见轮制陶器,好比震波已经消失。据此推断,黄河流域的快轮制陶技术由东向西传播。在山西境内,各地区快轮制陶技术的发展也不平衡:位于山西南端的垣曲县古城东关遗址,庙底沟二期文化出现个别轮制的小

12、型陶器,龙山文化的轮制技术比较发达,泥质陶普遍轮制;位于晋西南偏北的陶寺遗址,轮制法出现于陶寺文化中期,但是直到晚期只有一部分中小型泥质陶器采用快轮拉坯成型,快轮制陶技术不但出现较晚,而且不发达,在坯体成型方法中处于末位。据此推断,山西境内的快轮制陶技术由南向北传播。从总体上看,黄河流域的快轮制陶技术由东向西、由南向北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弱以至消失,这是各地区快轮制陶技术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内因。 (二)由于各地区的文化传统不同,人们对快轮制陶技术的认识和应用也不同,换句话说,受到“技术思想”的影响。 现有资料表明,各地区制陶技术的重点不同:黄河上游地区的制陶者看重和追求彩陶

13、艺术,使该地区成为彩陶制作工艺最发达的地区;黄河中游地区的制陶者首创和偏重模制法,使该地区成为模制法最流行的地区;黄河下游地区的制陶者高度重视?制法,使该地区成为快轮制陶技术最发达的地区。技术是由人掌握的,重点是由人的技术思想支配的,所谓“技术思想”是指人在进行技术活动时的逻辑思维、设计理念和贯穿始终的主导思想,各地区制陶技术的重点不同就是技术思想存在差异的表现。文化传统不同和技术思想差异是各地区快轮制陶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外在原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本文将地区之间(实质是各文化、各人群之间)快轮制陶的技术传播比作地震“能量传递” ,在传递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弱,并且受到制陶者技术思想的影响,从理论上阐明了黄河流域各地区快轮制陶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上述新概念、新判断和新理论都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意义,还有助于快轮制陶技术研究中名词术语的规范化。 责任编辑:成彩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