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021769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早期管理思想(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管理思想 2.1.1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实践和许多影响深远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这些理论和实践都是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与管理的发展的重要贡献.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 有许多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如长城,大运河和都江堰工程等.其中长城总长达到六千七百多公里,从公元前七世纪我国春秋战国时开始修建,一直延续到明朝万历年间(1573 年).美国阿波罗登月的宇航员曾报告说,他们在月球上可以观察到地球上两项人造工程,第一项就是长城.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均不发达的古代,我国人民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进

2、行得如此周密细致,真正使世人感到惊叹!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我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特别是在人才的选拔和录用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科举制度.从现代的观点看,尽管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和选聘标准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通过考试和平等竞争的方法选用人才,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是开辟了一个范例,有的学者甚至把它说成是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先驱.中国古代重视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历史上的赵州桥,应县木塔和兵马俑等伟大的建筑和艺术,都是产品质量和工艺管理上的杰作.近千年来,中国的陶瓷制器一直享誉世界,不愧为瓷器之国.传统的瓷器工业在世界上独占鳌头,也体现在它在技术,工艺,管理上的完美结合. 二,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

3、其贡献 中国古代传统的管理思想,对世界,特别是对东方的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出现过一批像孔子(孔丘),管子(管仲),荀子(荀况),墨子(墨翟),老子(老聃),庄子(庄周),孙子(孙武),韩非子,商鞅,李斯,诸葛亮,李世民(唐太宗),王安石,康熙(玄烨)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他们也称得起是伟大的管理学家. 1.儒家思想 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不仅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广为流传在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许多亚洲国家.近三十年来,许多东亚,东南亚国家相继走上了现代化道路,社会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企业管理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他们都没有否定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文化走实

4、行全盘西化的道路,而恰恰是吸收了东西方文化中有益的东西,并结合本国的实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用儒家的观点塑造现代企业文化,形成了与西方管理文化截然不同的特色.一些国家和地区把它称为新儒学派.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内核是什么 我们认为,归纳起来包括以下方面: (1)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强调管理活动要以民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提倡德治和仁政.孔子在论语微子中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意思是说,我既然不能同飞禽走兽合群共处,那我不同世人在一起,又与谁在一起呢 这一观点反映了孔子人兽严格区别,人与人同类的自觉意识.在民本思想的指导下,孔子竭力主张行仁德之政,因民

5、之所利而利之,使天下民归心.孔子在为政中强调为政以德,譬似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处为政即指管理,其意思是说如果领导者以德治路线进行管理,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定居在天的中枢,而其它星球就会围绕着它转动.孔子将在德治路线下,管理者和民众的关系比喻成北极星和众星的关系,可以说极为准确生动,清晰地反映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与孔子出在同一时代的政治家管仲,孔子的后人荀况对民本思想的内核也有许多十分精辟的论述,在管子霸言中,管仲指出以人为本,本理则固,本乱则国危,这里的本是指基础和核心.在荀子王判中,荀况则更清楚地表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固最为天下贵也.这就

6、是说人有形态,有生命,有知觉,更有礼义道德,因此他与水火,草木,禽兽有根本的不同.荀子的人贵论和管仲的治国安邦思想,也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核心部分,与孔子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人本主义.人本主义者主张个体本位,主张社会生活中个体利益的满足.而民本的实质是主张群体本位,重视团体利益.这种观点正是当代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 (2)中庸.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管理思想的基础,中庸的本意是讲对事不偏不倚,折中和调和.孔子在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实现道德的法则,是最正确的了,但是人们缺乏它已经很久了!过去一些人在评价孔子时,

7、把中庸理解为保守,妥协,守旧的代名词,其实中庸思想体现了孔子认识事物的三分法:即过,中与不及.孔子主张要把握住过和不及两个极端,而用中庸去引导人们.中庸思想启发大家去认识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例如用财有度,用人有度,赏罚有度,批评有度,处理人际关系有度等等.这一观念应该说对管理活动是颇有启发和现实意义的. (3)人和.孔子和儒家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孔子所说的和是指社会成员之间协调与和睦,而不是无原则的苟同与同流合污.人和在现代管理中,可以理解为企业成员之间通过彼此理解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心协力,完成组织目标.从广义的观点看

8、,还包括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和平衡.总之,和为贵的观念仍有其重要的价值.不过在强调人和的同时,应认识到人和和竞争是人际关系的两极,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两种基本形态,是矛盾对立的统一.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和与争都是不可缺少的,正确的作法是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实现和争互补,和争相济. (4)义利观.孔子所强调的义是指礼仪道德,利是指利益(即功利).孔子在里仁一文中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君子可以理解为管理者,他们的价值取向应是先义后利,先人后己,而对被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应是先利,亦所谓先富之,后教之.从现代的观点看,利和义也是矛盾的统一体,彼此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企业经营和激励

9、中的义利观也是辩证的统一.对人的管理既要重视物质利益,又要重视精神因素.尤其是领导层,重义轻利,先义后利的提法实质上是对西方国家早期的功利主义的批判和否定. (5)教育观.孔子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十分强调为政在人,管理者要十分注意选才和育才.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即学习要达到一定的度,才能成为人才,才有可能为事业做出贡献.为了培养人才,孔子主张有教勿类,诲人不倦.在教育方法上,孔子倡导因材施教.这些著名的论述,至今对教育管理工作者仍不失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道家的管理思想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老子,又称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

10、道,被解释为万物之奥;德,被解释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就是说,道为本,德为器,道制约德,德说明道.如果说,道经是老子的认识论,那么德经则是老子的政治观和历史观.自然,两者的内涵是相依而不可截然分割的.老子这部书有丰富的管理思想,既有治国,又有用兵;既有宏观调控,又有微观权术,是被称为君王南面之术的重要著作.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庄周,杨朱等. (1)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本义指道路,后来引申为法则,规律的意思.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源,认为万物都由道派生出来.自然无为成为老子的宇宙法则.自然界是无为的,道法自然也是无为的,人循道也要无为.于是,无为就成为老子及其道家

11、管理的最高原则,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无为的原则是适用于一切人的,但首先却是对上层统治者,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老子认为,实现无为的管理原则,是要使社会上的一切人,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无为和不敢为.第二,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但是,老子首先却是把无为作为一个政治管理原则提出来的.从这种认识出发,老子在治国问题上一贯强调政简刑轻,反对以繁复苛重的政治,法律手段治国.第三,无为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国家对私人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也就是采取放任的态度.提倡无为首先是要求国

12、家政权和统治对百姓实行无为而治,这说明无为主要是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提出过无为而治的论点,但孔子讲的无为而治仅只是一个领导方法方面的主张:君子或最高领导人要善于用人,而不要自己插手做具体工作.老子及其道家则把无为看作管理的最高原则,并把它建立在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从而使无为而治成了老子及其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2)以弱胜强的管理策略 老子的以弱胜强思想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哀者胜以弱胜强的前提条件.在以弱胜强的条件方面,老子首先指出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的观点.这里哀者有双重含义:一是哀痛,是指战争的弱势一方,全军,全民对强敌侵凌一致悲愤,同仇敌忾;二是哀怜,是指它

13、得到交战双方以外的势力(包括敌国中反对战争的人民)的广泛同情.哀者胜实际上是一个战争性质的问题,哀者显然是进行正义的一方.因为只有进行正义战争的一方,才能有内部的同仇敌忾和外部的得道多助.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内部分崩离析,外部孤立无援,那么即使是本身有较强的实力,也可能被击败.如果实力本弱于敌,又处于众叛亲离的状况,那就只能坐以待毙了.哀者胜只是以弱胜强的一个前提条件,有了这个条件,还需要进行艰苦的工作,对内要教育群众,使人们了解进行战争的意义,从而树立起坚强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对外要做广泛的宣传工作和外交联络工作,多方争取支持和援助,分化瓦解敌人.只有这样,才能把哀者胜由可能的条件变为现实的条

14、件. 其二,以正治国一一以弱胜强的基础.要想在战争中取胜,首先要做好内治工作来加强自己的实力,诸如将帅及各级军事干部的选拔,培养,考察,兵士的征集,编组,训练,武器和其他军事物资的准备以及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的改善等.这些治国,治军的工作,事先做得越充分,战斗的实力就越强大.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未战先立于不败之地或老子说的无死地.只有使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求胜;只有先使自己无死地,才能得生.治国,治军的工作,必须做得非常周密,切实,一丝不苟,老子说的以正治国,正是指此. 其三,后动制敌以弱胜强的实现.老子的以弱胜强思想,除了要求以正治国外,还要求以奇用兵.以奇用兵最大的特点是提倡后敌

15、而动,伺机制敌的原则.后敌而动,敌军求战不得,会逐渐衰弱锐气;后敌而动,敌军躁急求战,会暴露弱点.由此后敌而动,才能制敌取胜. (3)善下的用人思想 老子说:知人者智.这就是说,认识人才,发现人才,才称得上有智慧.如何使用人才呢 老子形象地比喻: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句话的意思是:江海之所以能成为许多河流所集聚的缘故,是因为它处于低下的好地位.在这里,老子把江海比作领导者,把许多河流比作众多的人才,领导者对待人才应该谦下.老子认为,一个领导者要做到以贱为根本,高层的基础在下面,领导者应当时时处下,事事居后,不要显示自己的高贵,更不要把自己摆在前面,而永远应该谦恭,温和.另外,领导者还要做到常善救人,这样才故无弃人.这就是说,要做到人尽其才,才能做到不遗弃人才.善下的用人思想,提倡知人者智,善用人者为之下,以及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对于现代管理中如何识别人才,使用人才有启示作用. 3.墨家的管理思想 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后来发现孔门仿周制而立的礼乐理论繁琐且劳民伤财,于是由师儒而转非儒,建立了自己生徒弥众的墨家学派. 墨家的管理思想是针对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站在劝说当权者治国的立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