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心理学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30010342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社会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第四章社会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第四章社会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第四章社会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第四章社会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社会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社会心理学(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本章学习要点: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社会认知的特征、内容、熟悉社会化类型、内容;角色功能及行为熟悉印象、态度、归因和社会认知的过程了解其他社会心理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社会心理学: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奥尔波特,1924) 研究内容:个体行为如何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影响的形式:现实

2、的影响;想象的影响;隐含的影响 研究方法:心理学的方法,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从社会互动的角度界定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 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应以群体心理为基础。 3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 反应以及个体社会行为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时代演变而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从早期的社会促进研究,

3、发展到社会惰化的研究;从顺从的研究,发展到反顺从和独立性的研究;从侵犯的研究,发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从吸引的研究,发展到爱情的研究;从人际知觉的研究,发展到归因的研究等等。显示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正日益广阔和深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层次,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个体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生活态度。二、人际关系:社会角色,人际交往,人际沟通,社会期望,利他行为,侵犯行为。三、群体行为:群体规范,群体内聚力,社会促进,社会互动,集体行为及民族心理,性别差异。四、社会环境:大众传媒,社会舆论,社会运动,社会文化变迁。,第二节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成长、发展为社会人

4、的过程。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人格及行为方式。1. 社会化的定义 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 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与文化所公认的行为 方式,称为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化是一 个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 逐步内化的过程。 简单地说,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 过程;或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的学习过程。,1.政治社会化:获得某种社会意识,如反对或赞成某种政治制度、政治主张;拥护或反对某个政党;2.道德社会化:获得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并据以调节自己的行为。 3.性别角色社会化:理解与性别角色相符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按

5、照社会的性别期望和要求行事。4.语言社会化,社会化的类型,社会化的内容,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 本知识和技能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3.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4.培养社会角色,1. 家庭2. 学校3. 大众传播媒体4. 参照群体,社会化的途径,影响家庭内社会化的因素,1.父母养育模式 专制型:更有敌意权威型:女孩更独立,更有支配性,成就动机更高; 男孩更富于社会责任感,更友好,更合作。放任型:成就动机低2.兄弟姐妹 排行 父母对长子(女)关注更多,也期望更高。 长子(女)通常较其弟妹更成熟、有更高的成就动 机,更外向,更依赖,更服从权威,更乐于助人, 更有道德感

6、,更负责任,更合作,更守旧,更少攻 击性。,同胞的影响 年长的同胞姊妹(尤其是同性别的)可提供性别角色行为的榜样;有哥哥的男孩更有男子气、更独立、学习能力更强;有哥哥的女孩更聪明、更野、更富攻击性、更雄心勃勃。 独生子女 3.家庭结构单亲家庭 离婚:头一年影响最重,对年幼儿童影响更重重组家庭(继父/母家庭) 与单亲家庭的男孩相比,有一位继父的男孩更成熟、适应更好、社会适应能力更强;男孩从继父母获益较多,与继父生活在一起的女孩则适应不那么好,焦虑较多;女孩与再婚的母亲之间磨擦也较多。,学校因素1.教师的表扬和批评 2.教师的榜样作用 3.教师的期望 同伴影响 1.同伴的榜样作用 2.同伴的矫正作

7、用 3.同伴交往提供社会行为和社会技能的学习机会,大众传媒的影响(电视)1.电视影响的多面性 2.电视对消闲方式的影响 3.电视对健康和体形的影响 4.电视对学业成就和认知发展的影响 5.电视与攻击行为 直接模仿态度转变:赞同或认可暴力行为 脱敏:对现实暴力行为麻木,失去反应,社会文化的影响 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2.文化模式的差异 3.文化与国民性、典型人格(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整个世界是个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都是一些表演者。他们有时上台有时下台,每个人在一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请君入瓮莎

8、士比亚,第三节 社会角色,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卡尔马克思,社会角色概念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呢?是通过这个人所扮演的角色而认识到的,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角色扮演(如衣着打扮、行为举止、语言谈吐等)来判断或辨认其社会地位,而另一些社会地位,其角色的表现就要复杂得多,(二)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总是与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相联系的。首先,

9、是一系列的权利,即这种角色有权要求别人进行某种活动; 其次,是一系列的义务,即别人有权要求这种角色进行某种活动、表现出某种行为。,(三)角色是人们对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当人们知道某人处在某种地位上时,便预先就期望他具备一套与此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角色,并不是每一个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都能具备该地位应有的角色行为,(四)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总之,角色是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如果失去了这些角色,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也不复存在。,角色功能角色是社会地位或社会期望与个体能力相统一的产物,作为与某一地位有关的期待行为,角色无论对社会或对个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功能互动功能规范功能

10、自我表现功能,互动功能:人类创造和使用符号,他们用符号交流,他们通过角色扮演进行互动,这种角色扮演涉及识别他人使用的符号。角色的规范功能角色的自我表现功能: 同一角色,不同特点;“前台”“后台”,角色行为:是指扮演某一角色时所应有的行为或是所期望的行为。角色扮演分三个阶段1 角色期待2 角色领悟3角色实践,第四节社会认知,1. 定义:社会知觉( Social Perception )也称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以及社会人际关系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2.社会认知是社会行为的基础 我们将怎样与他人相处,将建立何种性质的人际关系,将对

11、他人的行为作出怎样的反应,取决于我们对他人人格、态度、地位、身份等等方面的推测和判断。同样的,要理解他人的社会行为,首先须了解其社会认知。,3.社会认知难免错误和偏差 社会认知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知觉主体的因素、 客体特征,以及社会认知过程本身所固有的一些偏因等等,因 此,社会认知常常发生一些错误和偏差,社会知觉的内容 1.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2.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4.对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知觉的范围 1.对他人情绪的认知对他人情绪状态判断的重要依据是表情动作, 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言语表情等。 表情的重要性传递信息协调人际交往 适应环境(达尔文) 推荐读物:达

12、尔文人与动物的情绪,面部表情的判断面部表情的肌肉控制 F.Allport的研究(1924):口部肌肉活动所支配的表情,比眼部肌肉所支配的表情更重要。 林传鼎的研究:某些表情,如喜悦、怨恨等,口部肌肉活动更重要;更多的表情,如忧愁、愤怒、惊讶等,则眼部肌肉更重要。,人类面部表情模式的跨文化一致性 埃克曼的研究(1973) 材料:不同表情模式的人面照片 被试:巴西、美国、阿根廷、智利、日本5个国家 的大学生 任务:辩认照片上的表情 结果:绝大多数被试能正确辩认照片上的表情; 5国被试辩认结果高度一致; 对于“愉快”、“厌恶”、“惊奇”的辩认尤为一 致。,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真正了解有赖于长

13、期的接触交往和共同生活。 人们倾向于在短暂接触的基础上对他人性格进行推测和评价。 性格判断中的“以貌取人”现象。,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人际关系认知的内容 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人际关系认知的重要性 使个人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更有效,更顺利提高团体凝聚力和士气,促进工作效率,社会认知的过程: 知觉印象阶段:第一印象 判断评价阶段: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行为归因阶段:对他的行为表现和存在状态归因。,印象,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印

14、象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所获得的信息总是认知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面,而是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一)加法模式加法模式,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个体被肯定评价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给人的印象则愈好;相反,个体被消极评价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留给人的印象就越差,也就越难于为他人所接纳。,(二)平均模式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人的多种特征的评价分值累加,而是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

15、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三)加权平均模式许多人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四)中心品质模式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品质。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印象形成的效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称初次印象、第一印象;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