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同家梁矿井设计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0010006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同家梁矿井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同家梁矿井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同家梁矿井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同家梁矿井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同家梁矿井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同家梁矿井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同家梁矿井设计(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 言同家梁矿区位于大同市西南约 20km 处,矿区对外交通便利。井田走向长度 3.00 公里,倾斜方向长 5.50 公里,面积为 13.43 平方公里。本井田内有多层煤,但此次设计只考虑 1、2 号煤层,厚度分别为 3.2米、3.5 米,1 号与 2 号煤 层相距 11.26 米。煤层倾角平均为 4 度。井田可采储量为 8458 万吨,新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150 万吨/年,服务年限为 79 年。同家梁煤矿矿井工作制度为“三八” 制,一面达 产。开拓方式为立井单水平开拓,水平标高为 850 米。矿井主井采用箕斗提煤,副井采用罐笼作为辅助提升。工作面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采用集中布置,采煤工艺为综

2、采一次采全高煤。矿井运煤在大巷中采用胶带输送机运输, 辅助运 输采用 1.5 吨固定式矿车运输。矿井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主扇工作方式为抽出式。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 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同家梁矿井田位于大同煤田向斜中段东南侧,地理位置在大同市西南约 20km 处,行政隶属大同市南郊区所辖。其地理坐标:东经 1125829-1130641;北纬 40 界;东北部与白洞矿毗邻。铁路:口泉铁路支线从同家梁矿东南部穿过,并设有同家梁车站,自此向西沿口泉沟可达乔村,向东北经平旺车站而交汇于北同蒲线及大秦线,南可达太原,东可至秦皇岛,并可 经大同北抵集宁、呼市、二连;东达北京等地

3、。大同地区在口泉、西韩岭、湖东三地设编组站,煤炭货运及客运十分便利。公路:井田内主要有口泉至王村公路通过,向东北可经口泉至大同市而通往内蒙、北京、河北各地,亦可自口泉向东 交于大(同)- 运(城)公路干线,直达太原等地,区内尚有若干简易公路,公路交通亦十分方便。二、地形地貌及河流井田位于太岳山系霍山东麓南段,地形复杂,山岭起伏,沟谷纵限。沟谷多为“ V”字型,区内基岩裸露,多植被覆盖,黄土零星分布,纵观全井田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其最高点位于井田北部边界附近的关山圪塔,海拔 1389.0 米,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南部的沟谷,海拔 1157.0 米,相对高差 232 米,属中低山区。根据区域资料

4、本区所处位置属口泉河流域补给径流带,区域内主要河流为甘河,其发源于山阴县北绵山东泉岭,向南流经口泉、南郊、甘河等到河南入黄河,全长 300 多公里。三、气象本区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干燥气候,多北风,受季风影响,冬季长而寒冷,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而炎热,秋季凉爽。年平均气温8.6,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 2.5,极端气温-30.2;6 月份最热,平均气温 16.7,极端气温 37.5;雨季多集中在 7、8、9 三个月,年平均降水量 607.7mm,年平均蒸 发量 1873.1mm,年蒸发量为降水量的3 倍,霜冻期 为十月上旬至次年三月底,年无霜期 197 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 610mm。四、地震1

5、949 年以后,直到 1989 年发生大同县-阳高县地震为止,除1952 年 10 月 8 日 22 时 24 分在崞县(北纬 39.0,东经 112.7)发生过 5.5 级地震( 震中烈度八度)之外,大同及周围地区地震以众多的小震形式出现, 绝大多数为无感地震,没有造成什么破坏。此后,1996年 3 月 26 日 2 时 02 分 43.7 秒,大阳地震区又发生 5.8 级地震(为大阳地震晚期强余震 508 次,其中 3 级以上 7 次,最大一次余震为 4.9级,大同日报 1991 年 3 月 27 日)。五、矿区工农业概况及建材供应等情况农作物有玉米、谷子、药材、果品等。近年来林牧业有所发

6、展。工业生产主要有采煤、焦化、水泥、耐火材料、陶瓷等。建材除钢材外,其它如石灰、砖 瓦、沙石均可就地解决。六、水源、电源情况(1)、水源条件井田内水量有限,矿井生产、生活用水均需从附近杏家庄引入地下水。(2)、电源条件矿区电源一趟引自岩岭 35kV 变电站,另一趟引自大同二 电厂110kv 变电所。第二节 井田地质特征井田属基岩裸露区,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一段、二段地表出露广泛,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山梁及沟谷中。现根据地表填图及钻探钻孔揭露情况,井田内地层由老至新、由下而上详述如下:一、地层1、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井田内未出露,岩性为灰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其顶

7、部为浅黄褐色或浅灰色石灰岩,局部发育小溶洞,其下部白云质灰岩含大量石膏。本组为一套正常浅海碳酸盐岩相的广海陆棚沉积物,据区域资料,本组厚 267 米左右。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井田内未出露,位于奥陶系侵蚀基准面上,为一滨海平原型淡化泻湖、滨海湖泊等海陆交互相的沉积建造。其岩性组合为下部为灰灰白色铝土质泥质、泥岩及砂质泥岩,底部为灰色铁铝岩及呈窝状或薄层状的褐黄色黄铁矿 及其结核;上部为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细砂岩,其顶部发 育一层相当于“畔沟灰岩 ”层位的深灰色厚层状含方解石脉及燧石条带的石灰岩。本组地层厚度 13.225.3 米,平均20.41 米,与下伏上马家沟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

8、接触。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建造。主要岩性为砂岩、砂质泥岩、泥岩、铝土质泥岩、煤、泥灰岩及石灰岩等组成的多次海浸、海退韵律建造,其中 K2、K3、K4 三层 石灰岩在全区稳定发 育。按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将本组划分为下列三段。第一段(C3t1):从太原组底砂岩(K1)至 K2 灰岩之底,其岩性主要为一套灰色长石英砂岩、灰黑色泥岩、铝质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及煤组成, 发育 11 下号、11 号、 10 号、9 号等煤层,其中, 10 号为大部可采煤层,其余为不可采煤层。本段厚度 32.059.4 米,平均 46.80米。第二段(C3t2):由 K2 石灰岩底至 K4

9、 石灰岩顶。其岩性以两层含燧石条带及腕足类化石的石灰岩及泥岩、砂岩和煤组成,K2 石灰岩局部夹海相泥岩,发育有 7、8 号不可采煤层。本段厚度 29.236.6 米,平均 32.92 米。第三段(C3t3):由 K4 顶至太原组顶部,岩性主要由深灰色石灰岩、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煤层组成,下部为泥岩煤的沉积组合;中部为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煤的组合;上部为一套泥岩砂质泥岩泥岩的沉积组合。沉积有 4 上、4、 6 及 6 下号不可采煤层。本段厚度 31.252.8 米,平均 50.4 米。本区太原组是在本溪组之上厚度较大的一套含煤地层沉积,其厚度平均为 130.12 米,最大为 137.23 米

10、,最小为 108.72 米,与下伏本溪组地层呈整合接触。4、二迭系下统山西组(PlS)井田未出露。为一套陆相含煤建造。主要由灰深灰色中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 34 层煤组成。含 01 号、l 号、2 号 、3 号等煤层。其中 1、2 号煤 层为全井田发育、基本全井田可采之稳定煤层,其余为不可采煤层。其底部发育一层含有菱铁质结核的细粒砂岩(K7),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本组厚度 29.8744.15 米,平均 38.53 米。5、二迭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为一套陆相河流碎屑岩建造。主要由黄绿色灰白色中细砂岩、砂质泥 岩及泥岩等组成。其底部以一层灰白色厚层状的中细粒砂岩(K8)为底

11、,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本组地 层下部尚有灰黑色泥岩、煤线,而其上部出现紫红色含鲕粒的铝质泥岩或砂质泥岩,表明该区气候由湿润渐转为炎热干早,成煤期逐渐结束。本组厚度 86.52106.98 米,平均 98.7 左右。6、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1S)本组地层区内广泛分布,主要为一套黄绿色的砂岩、砂质泥岩及紫红色泥岩、 铝土泥岩迭次出现、互为夹层的广阔湖盆河流相沉积。按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三段,详述如下:第一段(P2S1):有黄绿 、浅黄色夹紫红色中 厚层状泥岩、铝土泥岩、砂质 泥岩和黄绿色中厚层状细中粗粒砂岩及粉砂岩组成。其底层以一层厚约 9.28 米左右的黄绿色中粗粒砂岩(K10)与下伏的下

12、石盒子组分界,二者连续沉积,下部主要以黄绿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上部以黄绿色砂质泥岩、砂岩互层组成,夹有灰色泥岩及薄层紫红色泥岩,本段厚度 160190 米,平均 170 米左右。 第二段(P2S2) :本段下部为紫红色、黄绿色泥岩、砂质泥岩与黄绿色细砂岩互层;底部一层厚 20 米左右,呈灰灰白色、黄绿色中粗粒硬砂岩(K11)与第一段分界,该砂岩成分以石英 为主,长石次之,局部含有石英砂砾,泥质、钙质胶结,具交 错层 理,全区稳定发育;上部以黄绿色、紫 红色泥岩为主,局部夹有砂质泥岩条带,本段泥岩破碎风化强烈,呈碎小片状,地貌呈丘状,与抗风 化能力强的砂岩互层相邻,形成了凹凸相问的地貌

13、特征。本段厚度 70110 米,平均 95 米左右。 第三段(P2S3) :本段岩性以紫红、黄绿色泥岩为主,水平层理发育。底部为一层黄绿色、灰绿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硬砂岩与下伏第二段分界,该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岩屑次之,含少量白云母碎片,厚度变化大,一般厚为 510 米;下部以紫红色泥岩与黄绿色砂岩互层为主,夹有薄层黄绿色泥岩;上部以黄绿色、灰绿色泥岩及砂岩互层为主,夹有薄层状紫红色泥岩,本段厚度 80120 米,平均 105 米左右。 本组地层在井田内大面积遭受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因而大面积出露,本组 地层的第一段(P2S1)、第二段 (P2S2)。本 组从岩性上看,每一段均以一层厚层状中

14、粗中细粒硬砂岩为底。而总的岩石组成特征比较近似,以砂岩与泥岩或砂质泥岩为主;从颜色上看,本组地层为一套杂色岩层,下部以紫红色、黄绿色、灰 绿 色岩层互层产生,向上紫红色岩层增加,黄绿色、灰绿色岩层相对减少,其沉积环境为经过下石盒子组沉积后的又一陆相沉积,河湖相砂岩沉积相当发育,沼泽相沉积由下往上渐少或消失,在地理、气候环境可由本组的沉积特征归纳为:炎热而干燥气候条件下,地势平坦,河流纵横的冲积平原环境。7、第四系(1)中更新统离石组(Q2)厚 030 米,一般 10 米左右,为浅黄色浅棕色亚砂土、亚粘土及砂质粘土,以粘土为主,中下底含接合层,不整合于下部较老地层之上,主要分布于梁峁山垣地带。(

15、2)全新统(Q4)厚 010 米,一般 5 米,系近代冲(洪)积层,分布于小沟谷中,多以灰岩、砂岩之砾及卵石、砂粒组成,常混杂泥质,分选差。二、地质构造1、区域构造本区位于华北地台大同盆地西翼,紧靠太岳山经向构造带中的霍山隆起之东缘南段,区域总体构造主要为一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倾角 5-20,西南边缘局部可达 30左右。受本区基底构造的控制及影响,在此主体单斜背景上发育了一系列属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次级褶皱构造,特别是西南部褶曲发育,轴向多呈北北西和北西向,较大的有柳湾背斜、马家岭向斜、北岭西向西背斜、北岭西背斜、北岭东向斜和张庄背斜。2、井田构造本井田位于该单斜构造之西部,井田呈一宽缓的

16、山斜构造,轴向东西,向东缓缓倾伏,两翼基本对称,南翼 倾 角 47,北翼稍陡倾角 8度,井田断裂构造不发育,目前尚未发现有断层存在,构造简单为一类。地 层平均总厚 130.12 米。三、水文地质(一)区域水文地质概况根据区域资料本区所处位置属口泉河流域补给径流带,区域内主要河流为甘河,其发源于山阴县北绵山东泉岭,向南流经口泉、南郊、甘河等到河南入黄河,全长 300 多公里,流域面积省境内 890 m2。1、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层下庄普查共施工奥灰延深孔 3 个,其延深深度分别为 6 号孔161.46 米, 9 号孔 64.48 米,10 号孔 15.02 米,其中 6 号孔揭穿上马家沟组全部,其岩性主要为石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具裂隙,但大都被方解石脉或石膏充填,含水层不大。钻孔消耗量最大为 1.00 m3小时,一般为 0.5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