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000847 上传时间:2017-07-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发展--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儿童发展--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儿童发展--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儿童发展--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儿童发展--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发展--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三讲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教学目标:通过依恋的研究,理解依恋的实质了解依恋的特点领会依恋的教育意义领会儿童社会化的概念了解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领会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几个阶段掌握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掌握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在欧美世界的现当代, “情绪” (emotion)是心理学里可以用来包罗万象的一个词。可以这么说,凡不属于认识、理智、智力之类认知活动的心理过程,都可以被“情绪”一词所包揽,其内容大略分类的话,包括了真正的“情”情感(feeling) 、情绪、感情( affection)和情操( sentiment) ;人际交往;个体的道德发

2、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无论人际交往还是个体,的道德行为,都是一律带有“情”的,即临时出现的情绪表露,而认知是冷静的无需额外的情绪表露,在艰难困苦的认知探索过程中甚至还要有意地压制情绪,这一点,即使在文学创作、艺术表演中也不例外。一、依恋理解“依恋” (attachment )这个概念,可以现对这个词进行拆解:依者,附着也,靠贴也;恋者,爱之情也,我们就从依恋的这个日常生活含义阐发开始学习。(一)依恋的心理学定义依恋的心理学定义可以表述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这个定义可以有四点阐释:一是个体。可以指任何年龄的人,因此依恋是成年人或老年人都有的一种感情现象。但本章所指的“个体”

3、 ,主要是指儿童,并且借用婴儿的例子来说明依恋。二是庇护人。因为依恋者可以是任何年龄的人,所以庇护人也是如此,重要的是他或她被依恋者认可。例如在现代国家里,随2着文化观念的变化,一个很典型的情况是父亲在婴儿的早期生活里起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参见 P66 31) 。因此,婴儿不仅会依恋母亲,而且也会依恋父亲。研究表明 713 月的婴儿在有来访者时,其依恋行为在父亲和母亲之间没有偏向;还有研究表明近 1/3 的一岁半儿童最依恋父亲。由此扩展开去,祖父母、兄弟姐妹或是一些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都可以成为婴儿或儿童的依恋对象。三是靠近。首要的意思是个体通过身体运动而缩短同依恋对象的空间距离,而在无法做到的

4、条件下,个体有其他行为表现出欲缩短这种空间距离的意向。因此,这里的所谓“靠近” ,既指可观察的行为,也指内心的一种倾向。四是心理安全。这是依恋概念最重要的定义项,指出了依恋的目的,点出了依恋的社会性质, (参见 P66 32)需要重点阐述。心理学一度把依恋的实质理解为婴儿或其他动物幼仔寻求喂哺。这种见解后来被一系列的观察证据与实验结果所否定了:(1)小鸡、小鸭一出壳就是自己觅食的,却仍然围绕和追随母亲;(2)早在 1873 年,生物学家斯帕丁就观察到小鸡一出壳便有追随并非母亲的运动物体的倾向;(3)澳大利亚生态学家洛伦兹观察到出生后即与母亲分离的小鸭会跟随它们首先见到的任何大一些的运动对象,这

5、样的跟随行为看上去是那么的强烈,以至于洛伦兹把它形容为“病态的执著” ,并且提出了一个术语“印刻” (imprint ) ,比喻小鸭见到的第一运动物体的对象在它的头脑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迹;(4)洛伦兹还以实验证实:在小鹅出生后即移走母鹅,代之以自己在小鹅眼前走动,小鹅们以后就一直跟随洛伦兹(参见彩图 4) ,再也不会跟母鹅跑了;(5)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提供了决定性的实验证据:把出生不久的小猴与母猴隔离开,然后并排放置两个人工“母猴” ,它们有木制的头和铁丝编织的躯干。区别在于一个“母猴”的铁丝躯干覆以泡沫橡胶,外罩毛巾布;另一个则裸露铁丝框架,但胸部处固定一只奶瓶以提供牛奶。实验结果表明:除非是因

6、为饥饿而吃奶,否则小猴大部分时间是抱住毛巾布“母猴”度过的(参见 P67 32) ;当对小猴施以恐惧刺激时,只要现场有毛巾布“母猴”在,小猴的害怕程度就显著降低;如果递给小猴毛巾布的“手臂”或“腿” ,它会探究;可那“手臂”或“腿”是裸露铁丝的,则小猴就拒绝接近;(6)愉快玩耍的人类儿童经常会中止玩耍而环顾四周,以确定依恋对象是否在场。如果是,则继续玩耍,否则就会呼唤、哭喊和3寻找。显然,所有这些方面的证据都表明依恋与喂哺的关系不大,而与个体的心理安全关系密切。人类婴儿的依恋源于进化的先天机制。有证据表明,给新生儿看不同的图片,他们对人脸注视的时间最长。婴儿在 3 个月左右能够视觉识别母亲;5

7、 个月、6 个月的婴儿不但能识别母亲,还能以微笑反馈母亲的注视;婴儿到 7 个月、8 个月时出现“分离性焦虑” ,即当母亲离开时,婴儿表现出不安、哭叫、活动水平降低等行为,这可以看作形成依恋的标志;9 个月时,30 分钟的亲子分离会导致婴儿的激素分泌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行为变化。婴儿这样的分离性焦虑发生的时间在许多不同的文化里并没有大的差别(参见 P68 33) 。先天盲童的依恋要晚几个月形成,这说明视觉在依恋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之后,盲童只要听不到母亲的话语甚至行动的声音就会焦虑。要之,依恋形成于个体生命的最初几个月,而在 2 岁时达到高峰,之后随着个体自信心的增强而减少,但不会消失。(二)

8、依恋的类型虽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形成对照料者的依恋,但是依恋的性质有差别。玛丽.安斯沃斯(注:Mary D. Ainsworth 安斯沃斯(1913-1999),美国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最重要的贡献是早期情感依恋方面的研究。1989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等人在 1969 年年发明“陌生情境”实验程序(参见P69 31) ,考察婴儿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斯认为,如果依恋发展的好,婴儿视母亲为安全保障,那么他就能于母亲在场的游戏室里安心探索,而当母亲离开后,婴儿将表现出分离性焦虑,陌生成人的安慰也一定不及母亲出现有效,如此等等。陌生情境实验程序由七个情节组成,每个情节持续 3 分

9、钟,其中情节3、情节 4、情节 5、情节 7 是度量依恋的关键场景。实验包括三种人,即:幼儿、母亲、陌生人;有两种人际关系,即幼儿与母亲、幼儿与陌生人;四种主要情节:亲子分离、团聚、陌生人在场、陌生人退场;重点是观察儿童于母亲在场与否时的行为表现,尤其是儿童在母子分离后重聚的反应。基于陌生情境实验,安斯沃斯发现了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其他心理学家以后又确认了一种依恋,合起来一共是两类四型。以下我们分说之。41.安全型。这类婴幼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然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的身边;他们会对母亲微笑,或者与母亲有距离地对几句话,也会自由地探索。但是一旦发现母亲离开了,婴幼儿会产生焦虑着急、哭泣;

10、他们先前的探索行为会中断。但母亲回来时,婴幼儿往往奔向母亲,寻求身体接触。母亲的抚慰和柔声细语很容易使他们安静下来,继续玩自己的游戏。这类婴幼儿约占 65%-70%。从表 32 可见,安全型依恋是安全类里的惟一一种,其余三种都属于不安全型。表 31 陌生情境测验的情节事 件 要观察的依恋行为1.母亲带孩子走进游戏室;把孩子放在散布着许多玩具中间;然后走向孩子对面的墙壁,在椅子上坐下。2.一位陌生女性走进来,静静地坐了一分钟,又与母亲交谈了一分钟,然后走向孩子一起玩玩具。3.母亲招呼孩子后独自走出屋。此时若孩子表现出不自在,陌生人就安慰之,否则陌生人过一会儿也就静静地推出游戏,走到墙边去。4.母

11、亲返回屋里,和孩子一起玩玩具,陌生人则悄悄走出屋。5.母亲再次离开,屋里只剩孩子在。6.陌生人再次返回,若见孩子不自在,则安慰之。7.母亲再返回;陌生人悄悄离开。将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分离焦虑分离焦虑被陌生人抚慰的可能性对重聚的反应表 32 依恋模式类 型 行为表现安全 安全型 可不 回避型 预安 矛盾型 测 全 紊乱型 不可预测5(2)回避型。这类婴幼儿独自玩耍时对母亲在不在场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对,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母亲回来时他们也往往不理会,而是自己玩自己的,没有明显的高兴感。这类儿童有时也会欢乐地迎向母亲,但只是非常短暂的接近一下就走开了。这类儿童约占 20%。(3)矛盾型

12、。又名反抗型,这类婴幼儿在母亲离开前就非常警觉,在整个陌生情境里都显得比较苦恼,与母亲分离后尤其如此。但是在与母亲重聚时,他们又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反应:一方面焦虑减弱,另一方面又似乎很生气,甚至对母亲推推搡搡。此外,这类儿童不易因抚慰而安静,母亲抱他们时会继续哭泣,似乎很委屈。这类儿童大约占 10%-15%。(4)紊乱型(disorganized) 。这通常是一些受到虐待的儿童,他们接近母亲而旁视;身体摇动而表情漠然。紊乱型依恋的儿童其行为不易理解、难以预测,而其余三种依恋的行为一般是可以理解的、可以预测的。总的来说,安全型依恋是良好的、积极地,其余都是消极的、不良的,而紊乱型依恋是最成问题的。

13、婴幼儿形成哪一张依恋,最主要的因素在于成人对待他们的方式。良好积极的依恋之形成,并不仅仅在于满足儿童的基本生物需要吃饱、穿暖、睡足和干净,还在于肌肤相亲的温暖和爱抚,面对面的亲子逗弄、言语刺激,即使婴幼儿还不会说话(参见 P70 34) ,以及帮助婴幼儿解决困难即使未必成功。(三)教育意义追踪研究表明婴幼儿的依恋类型可以预言小学是的很多行为,比如自我控制和同伴悦纳的程度,以及在课堂学习中是否乐意表现才干等。下面就儿童的“期望”心理做个比较。不论儿童对父母的依恋是何种类型,他们对父母都会有所期望。但是期望生成之后,儿童的依恋类型不同,则心理和行为也不相同。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比较自信能得到所期望的东

14、西,因此往往有更加乐观的情感,比如对同伴说:“我也叫我爸爸给我买(这个玩具或这本书)!”或“我妈妈也会带我去玩的!”这种乐观自信导致他们明明白白提出要求。于是乐观的内心期望和明白的要求行为在他们入学后将转换成对老师和同学的信任,积极地与老师、同学沟通,结果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积极反应。这反过来又促进安全型依恋儿童继续生成乐6观的期望,继续做出明白要求的行为,于是形成师生间、同学间社会交往的良性循环,他们将变得越来越有自尊(self-esteem) 、有社会才干、对他人的需要更敏感、更合群,心理和人格的发展就越健康。相反,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比较怀疑能得到、所期望的东西,因此他们有了期望后却生出比较悲

15、观的情感。怀疑与悲观使他们往往不敢明白表达自己的期望,于是表现得比较沉默、旁观,甚至当他人询问他(她)的期望或要求时,征求他(她)的意见时,怀疑、担心和害怕遭到否定或拒绝之类的心理也使这类儿童吞吞吐吐,不知说什么好,也不知道怎样说。如此的表现导致交流的对方感到“没劲儿” 、 “无趣” ,因此很容易中断交流,而交流的中断又使这样的儿童认为自己的怀疑、担心是有道理的,于是更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和欲求,如此造成恶性循环,他们的行为越来越退缩,变得越来越孤独。但这些儿童的内心深处可能仍有激荡的欲求和想法,而为了调节好与现实的平衡,他们很容易做出“我是讨人厌的(unlovable) ”、 “我是不为人所知的(unwoethy) ”之类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实质上是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消极的评价到真可能浇灭他们内心的希望火星,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 (庄子语) 。有的儿童虽然没有泯灭心中的愿望,却表现出另外的行为敌视和嫉妒“有意味的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 ”甚至故意捣蛋,直至采取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等问题行为。教师们应该认识到:学生们的家庭教养有风格、方式的不同,因此在自己的面前出现各种依恋型的学生是难免的。但是教师如果承认教育要促进所有儿童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