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长恨歌》《琵琶行》之轻重优劣论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51KB
约5页
文档ID:3000814
《长恨歌》《琵琶行》之轻重优劣论_第1页
1/5

《长恨歌》《琵琶行》之轻重优劣比较【内容摘要】清人赵翼说:白居易即使没有其他几千首诗,仅凭这《长恨歌》与《琵琶行》两首就足以使他扬名立万,留名青史,永垂不朽了!《长恨歌》《琵琶行》真的有这么大的价值么?若仅就这两首诗而言,二者间又有没有轻重优劣呢?比较而言,白居易《长恨歌》正是托了“情爱” 事之福才永垂不朽的关键词】《长恨歌》《琵琶行》轻重优劣 内容艺术比较 白居易,唐代创作最为丰盛的的大诗人,至今还保存了 2800 余首诗,远多于李白的 980 余首和杜甫的 1450 余首白居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自辑诗文集的著名诗人,唐宪宗元和十年,也就是公元 815 年,44 岁的白居易被贬江州,即今天的九江市,因有较充裕的时间,他便将自己历年保存下来的 800 余首诗歌第一次分类编辑为 15卷这次诗歌分类很重要,虽然,白居易后来又曾多次自编诗集,但都以这次的分类为基本原则白居易对自己的诗歌是如何分类的呢?这就是他在诗集《白氏长庆集》中所称的“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大类就在编集当年的冬天,白居易在写给他同登科第,情同手足,有金石之交的友人元稹的信——《与元九书》中,清楚地解释了自已如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仆 数 月 来 ,检 讨 囊 帙 中 ,得 新 旧 诗 ,各 以 类 分 ,分 为 卷 目 。

自 拾 遗 来 ,凡 所 遇所 感 ,关 于 美 刺 兴 比 者 ;又 自 武 德 至 元 和 ,因 事 立 题 ,题 为 《新 乐 府 》者 ,共 一 百五 十 首 ,谓 之 讽 谕 诗 又 或 退 公 ,或 卧 病 闲 居 ,知 足 保 和 ,吟 玩 性 情 者 一 百 首 ,谓之 闲 适 诗 又 有 事 物 牵 于 外 ,情 理 动 于 内 ,随 感 遇 而 形 于 叹 咏 者 一 百 首 ,谓 之 感伤 诗 又 有 五 言 、七 言 、长 句 、绝 句 ,自 百 韵 至 两 韵 者 ,四 百 余 首 ,谓 之 杂 律 诗 凡 为 十 五 卷 ,约 八 百 首 异 时 相 见 ,当 尽 致 于 执 事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我几个月来,在搜检书函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新旧诗稿,便按种 类的不同,分了若干卷别自我做左拾 遗这些年来,凡是所遇所感,与有关赞美批评比寓寄托的诗,还有自高祖武德年间(918~926)到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即事命题而写的《新乐府》诗歌,共 150 首,我称它们为“ 讽谕诗”;又有公事完毕,回家独处时,或辞官 闲居时,生活满 足,元气保满,随意吟咏性情的诗 100 首,我叫它们为“闲适诗”;还有受到外在事物的触动,激起内心情感波动,随即吟咏出来的诗 100 首,我称它 们为“ 感伤诗”;还有些五言、七言的绝句,以及长自 100 韵(200 句)或短至 2 韵(4 句)的诗共 400 多首,我称为“杂律 诗” 。

加起来总共十五卷,大约 800 首将来我们见面的时候,一定完全送给您白居易的这四种诗歌分类法并不符合现代人严格的逻辑分类,但却鲜明体现了他当时的某种价值取向在白居易的所有诗歌中,尽管很长时间以来,被我们最为称道的是其“讽谕诗”中的《秦中吟》10 首和《新乐府》50 首比如《秦中吟》中的《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新乐府》中的《卖炭翁》《上阳白发人》等,都是我国中小学生十分熟悉的诗歌;但是,在历史上为白居易获得巨大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却是他的两篇叙事抒情的“感伤诗”——《长恨歌》与《琵琶行》白居易死后 30 余年,宣宗皇帝李忱作为唐代最大的粉丝曾作《弔白居易》诗赞叹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意思是说:白居易呀!你一生用珠玉般的语言为我们写了 60 年的好诗,是谁让你离开我们去作另一个世界的诗仙的呢!……你看,当今的儿童都懂得唱你的《长恨歌》,北方的胡人也会吟诵你的《琵琶行》。

路上的行人都能听到你那美好的诗歌文章,唉,白卿啊!每年一次的悼念你呀,我们都会黯然神伤一番!清代著名史学家、《廿四史札记》的作者赵翼,也是著名的诗人兼诗评家,他在有名的《瓯北诗话》中评价白居易诗集时,还曾这样指出: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哇,好夸张啊,赵翼的评价是说:白居易即使没有其他几千首诗,仅凭这《长恨歌》与《琵琶行》两首就足以使他扬名立万,留名青史,永垂不朽了!《长恨歌》《琵琶行》真的有这么大的价值么?若仅就这两首诗而言,二者间又有没有轻重优劣呢?! 清代诗评家赵翼为什么要高度评价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让我们看看他在《瓯北诗话》中的解释:《长恨歌》自是千古绝作,……(其叙杨妃入宫之事)特一时俚俗传闻,易于耸听,(白)香山竞为诗以 实之,遂成千古耳《琵琶行》亦是绝作,……盖特(白)香山(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 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借以为题,发 抒其才思耳由于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龙门香山,并与香山寺佛光如满禅师共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所以后人也常称他“白香山”所谓居士,就是对在家佛徒的尊称请注意,赵翼在这里虽将《长恨歌》《琵琶行》同称为“绝作”,然而细细玩味,二者成为“绝世之作”的原因是有差别的。

赵翼认为,杨玉环入皇宫为唐玄宗贵妃娘娘一事,原本是中唐当时社会被世俗人士广为谈论的热门话题,白居易竞先用诗歌的形式来叙述这事,所以,一下便成就了千古流传的佳作;而白居易作《琵琶行》时,虽然正遭朝廷贬谪,但他毕究是州郡(地区)一级的高级官员,他唤来邻船的琵琶女演奏,娱宾送客,并将此事用诗歌纪录下来,为的是借题发挥,要发泄胸中郁闷,表现自己的才华情思两相对比,似乎就是说,同为绝世之作,《长恨歌》是以题材得名,而《琵琶行》是靠才华情思得名据此,《琵琶行》因其艺术性,似乎更具有“千古绝作”的资格了其实不然,试看赵冀下面评述,便可知:香山诗名最著,及身已风行海内,李谪仙(即李白)后一人而已……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 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 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 遍天下又有《琵琶行》一首助之,此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况又有三千八百四十首之且多哉赵翼这段话主要说了二点:一是推崇白居易是大诗人李白身后的第一位优秀诗人,因为他不仅写出了《长恨歌》《琵琶行》这样的不朽之作,而且还写了数量达 3840 首之多的其他诗歌;(今实存诗 2800 余首,文 820 余篇)二是解释了《长恨歌》为何“不胫而走,传遍天下”的原因:第一,《长恨歌》题材本是“妇人女子,喜闻而乐诵”的“易传之事”;二是《长恨歌》本身就是一篇“有声有情,可歌可泣”,而一般文人学士又“叹不可及”的“绝妙之词”。

如果说赵翼第二点强调的是作品的艺术创造性,那么他的第一点强调的就是作品题材的普遍适应性了而且,正是这题材的“普适性”,才使得《长恨歌》比起《琵琶行》来,更令人喜爱和更易于流传了的确,若仅就艺术的创造性而言,《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显然更具有独创性;然而就表现男女情爱来说,《长恨歌》却更胜一筹因为《长恨歌》所表现的男女情爱内容,乃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最强烈的自然欲望,体现了最深层的人性本质正如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绿蒂与维特》小诗中所说:“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为什么从此中有惨痛飞迸?”因此,“情爱”的成功往往能给人带来最强烈、最美妙、最令人神魂颠倒的快乐;“情爱”的失败也会给人带来最为悲恸、最为震撼人心的痛苦这正是以抒发“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感情为旨趣的《琵琶行》所无法给予的其实,《长恨歌》为当日世俗社会看重,白居易自己早有体验,他在创作《琵琶行》当年写给挚友元稹的信——《与元九书》中就提到过这样两件轶事:当白居易第二次来到长安时,曾听说有个高级军官——振武邠宁节度使高霞寓,欲聘娶一个歌妓,而歌妓大夸其口说:“我能唱翰林学士白居易的《长恨歌》,怎么能与其他歌女一样呢?”于是,歌妓的身价因此抬高;又一次,白居易经过汉南时,正赶上主人集合了一群歌女为宾客演唱。

歌女们看到白居易来了,就指着他相互交换眼色说:“这就是《秦中吟》《长恨歌》的作者哟!”所以,白居易在同年完成自篇诗集后,便以玩笑口吻写了一首诗给好友元稹(即元九)和李绅(即李二十)——《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不无得意地言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中》有正声……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一开篇白居易便举出自己诗作中最有名气、最为流传的作品——《长恨歌》和《秦中吟》十首,表白自己的创作用心接下第三联又结合自己被贬的遭遇,用牢骚话安慰自己:世间人人羡慕的富贵于我虽然无份,但我可用身后的文名聊以自慰最后,诗人又故作自傲的口气,吐露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总而言之,白居易《长恨歌》正是托了“情爱” 事之福而永垂不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