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周瑜的正确评价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29981014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周瑜的正确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周瑜的正确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周瑜的正确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周瑜的正确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周瑜的正确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周瑜的正确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周瑜的正确评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瑜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个人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实在另英雄难瞑目,天下志士扼腕!其实,历史上根本不存在任何有关周瑜心胸狭小,以及诸葛亮三气周瑜的记载, 周瑜传 , 三国志及其注里周瑜还是被江东人士尊重的勇谋志士,到了明朝就成了罗贯中笔下小肚鸡肠的笑料,而诸葛亮成了有大将风范的才子,其实这完全出于罗贯中一相情愿的杜撰。作为赤壁之战的主角周瑜是一位光彩照人的少年英雄形象。而根据

2、小说三国演义的描写,赤壁之战的主角应当是诸葛亮,周瑜不过是作为衬托诸葛亮智谋形象的配角而已,是一个气量狭小之人。那么,历史上的周瑜究竟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英雄呢?我的说辞未必有说服力,让我们一起看看著名的历史评论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是怎么说的吧: “周瑜 24 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吴中呼为周郎,就是当时他们这个地方的人都管他叫周郎。 “郎”是小伙子的意思,这个时候呼他们为郎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招美女喜欢的,帅哥也都是喜欢美女的。所以美女最喜欢的那就是少年英雄,周瑜恰恰就是这样的少年英雄。而且,他也娶到了江东最美丽的女孩子,那就是乔公的女儿小乔。这个时候

3、的周瑜真可谓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想想看吧,一个 24 岁的年轻人,担任了一个地方的高级将领,驰骋战场,建功立业,而且娶得这个地方最美丽的女孩子为妻,作为一个男人还有比这更令人羡慕的吗?连苏东坡提起这件事情来还表现出他的无限羡慕呐!我们去品读一下苏东坡的词,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反正我是羡慕他,你想这样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会去忌妒别人呢?我们忌妒他还差不多。他又怎么可能因为忌妒别人而会被别人气死呢?那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非常大的, 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 ,就是气量大,品质好;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 ;蒋干说他“

4、雅量高致” 。易中天教授认为周瑜确实是被罗贯中冤枉的,他冤枉周瑜目的何在呢?其实很明了了,就是把当时并不才智出众的诸葛亮衬托的艺压群雄而已。受古代传统的正统思想影响,刘备集团当然要以“正面人物”出场,为了塑造诸葛亮的形象,罗前辈可谓是大动了脑筋,他把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借东风,空城计等统统归功于诸葛亮不说,还把当时有勇有谋,英勇善战的江东英雄拉过来作为陪衬,可真是废了一番心思啊。周瑜在与其他人斗智时左右逢源,才智过人,他打黄盖瞒过了蔡中蔡和,他用计令曹操杀了蔡瑁张允,他使用火攻成就了赤壁之战,可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偏偏在诸葛亮面前就功亏一篑,周瑜越是机警过人,越显出诸葛亮的超强能力。因为

5、他不但计谋被看透,还处处嫉妒成瘾,最后闹了被气死的结果。这似乎是在暗示后人:看,周瑜这么厉害还在嫉妒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有多厉害你们知道了吧,刘备集团有多正义才能得此忠臣与能臣你们知道了吧?实在是可笑啊。 其实在三国演义里许多描述并不是真正的历史,而人们却一味地相信,甚至有些记录的历史或历史人物都有很大的杜撰成分,他们把历史写成小说,必然要加入很多想象和编造才会更吸引读者,像水浒传 、 西游记 三国演义一类书,都是经过大量虚构后的小说,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但都不完全属实,所以人们不必相信其中的部分虚构内容,更不要对那些被扭曲的历史人物枉加褒贬,那对英雄是不公平的!一,关于周瑜“完美”论 很早以前

6、曾作过一篇总论周瑜的完美 ,其中的“完美”二字一直使不少人难以介怀,有的说“你们可以讨论周瑜的“完美” ,但请不要说已经将这个“完美”与所有人比较过,是纯金的,那我不信”这样的话,我很同意。如果仔细看过在下总论周瑜的完美一文后,开头就声明“完美”一词只是题目,那是为吸引眼球用的,而史料记载看周瑜的人生可能就是因为短才确实有“完美%A 二。关于演义是否有抬高周瑜的现象 不知何时起网上盛行起“揭批”运动来,有人在批周瑜的文章中谈到演义有抬高周瑜的倾向。这个观点我同意。虽然罗贯中抬高他有为诸葛亮形象陪衬的意思。如周瑜想把诸葛亮招收到东吴,表面上看罗贯中是表现他不是嫉才而是恨才不为己所用,但本意却是想

7、说明作为东吴主帅的他还很看重年轻的孔明,完全是为抬高孔明而不得不如此写,侧重点在表现孔明不为周所动对刘备忠贞不二。而演义里是周瑜还抢了黄盖想出的火攻之策,这也是为和孔明对火字一段的顺利展开。 但不可否认在塑造诸葛亮形象时是发生了不得不抬高周瑜的现象.特别是周瑜在东吴诸将中的地位确实被抬高了,这就造成在俗文化的意识中,一谈到东吴,最出色的好像就是周瑜,可翻开吴书, 周瑜传无论篇幅还是位置,根本没法和陆逊张昭比,还有好多其他人如诸葛瑾等都是独传,而周瑜是合传,为什么在史书中不大起眼,在孙吴历史中只是在早期起过关键作用的周瑜后来能这么耀眼,罗贯中的作用可说功不可没。 因文学作品而家喻户晓的周瑜形象,

8、我从没有消除演义流毒的意思,只是强调谈历史人物时不要用演义作依据,因为那毕竟是文学形象,而从纯历史角度说东吴实行的是世兵制,除了临时的出兵打仗根本没有什么能全掌军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都督,能都督诸州军事的大都督大将军那是曹魏后期的产物,周瑜充其量就是一个打战时的前敌统帅,而蜀派看好的鲁肃更是连周瑜,吕蒙,陆逊这样的统帅都没当过,现在却可笑谈历史时还有人称其为“东吴都督” ,鲁肃只是继承了周瑜的部曲,加上积极的招募,部曲数当时是武将之冠而已。口口生生只谈历史却在论述中混淆进演义的内容,这是最会误人的。虽然演义确实起到了使三国人物包括周瑜深入人心的作用,可以使人们对这个历史人物更重视,从这个角度

9、讲演义确实有抬高周瑜的倾向,不过对三国其他人物主要是蜀汉的,更高乎其高了。 三。关于周瑜的人生观分析 有人说“东吴势力是家族势力,是地方势力,即类似于土匪,他们没有民本位思想,周瑜不过是这个土匪集团中具有气魄和魅力的一员。 ” 我觉得说土匪是有点过分,因为自从孙策起孙吴就一直得到中央政府的承认,但不可否认东吴集团是建立在氏族势力基础上的,他们是没有民本位思想,而这是中国历代王朝的主要思想。他们虽然也常常说一些看上去是拥戴汉王室的话,但更多的是在臣子称主上为“至尊”的时候。最明显的就是鲁肃对孙权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主上能称帝而自己名留竹帛。周瑜和鲁肃是最好的朋友,我觉得鲁肃说的可能也就是周瑜想的

10、。他们心底里完全没有汉王朝,而只想成就孙氏称帝,而自己能攀龙附凤,即名垂青史又能得到荣华富贵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大概就是周瑜的人生观,自是没有所谓的“民本位”思想。但三国的乱世中不光周瑜如此,其他为人称道的英雄们大都如此,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描绘成帝业的前景也是这个意思,只是周瑜和鲁肃表现的特别明白,攀龙附凤一说就是周瑜劝鲁肃投奔东吴时直说的。 另外,批周瑜的人在谈质子一事时说,周瑜说的一段话和鲁肃的踏上策很相似,所以不是周瑜剽窃鲁肃就是史官美化,这非常荒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过不因他们的关系近而混谈。且史官要美化最多也只能是评论,不可能编出他说的具体的话,而周瑜和鲁肃的关系能这样要好,

11、不能说他们的人生观是完全一样的。 ,即只顾自己在乱世中建功立业不顾国家要求统一人民要求安定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周瑜鲁肃还有诸葛亮都是如此,从某种角度苛求的话,他们都是造成国家分裂许多年的大罪人,他们虽对得起自己却提倡战争和分裂,对不起天下的百姓。 所以我曾说周瑜是逆历史潮流的人物,不过我们现在赞扬的三国所谓英雄无不是这种为自己建功立业而不顾百姓要求安定的人,又有几个有“民本位”思想?从这个角度说三国的军阀都和土匪差不多,他们要发动战争不对人民掠夺办得到么?周瑜如此,诸葛亮的北伐抢人抢地更明显,也真因为此,人们才会“一时瑜亮”的这样称呼他们。 我认为不能用现代的“民本位”思想要求乱世中的人物,

12、毕竟我们后世欣赏的三国英雄全是“自本位”的人。但从历史的角度剖析人物的人生观也是符合当时实际的。 四。关于周瑜在东吴地位的取得方式 现在有种说法说周瑜是靠裙带关系才建立自己诸将之冠的地位的,真是这样么?小桥这个没有门第的美女真能给周瑜带来怎么多?这恐怕是后人复会的吧,这种荒谬的观点恐怕连罗贯中也不会采用。 周瑜年纪轻轻一到东吴就能成为诸将之冠,除了和孙策有“总角之好外”和个人优秀外,他们家族对孙策初建江东出过不少力,这恐怕才是孙策说的“论德酬功,此谓足以保者也”的所在。 所以周瑜在东吴地位的取得,一不是靠裙带关系,二也不是单纯的和孙策的友谊,三不可否认是全靠自己的能力,而有很大一部分靠了自己家

13、族的背景。关于这一点我以前曾有专文提到(周瑜虽只是洛阳(东汉首都)令的儿子,但他们庐江的周氏绝对是望族。后汉书里成传的就有三人,他们周家可能也能称“四世三公, ”论门第江东可能无人出其右。周荣是尚书令,荣子景,景子忠都是太尉,景是瑜的从祖父。后汉书里记载,他们家兄弟子侄当官的许多, “兄弟好宾客,雄江淮间,出入从车常百余乘” ,而景又大举贤能,最擅长建立家族政治关系网。在这种家族背景里出生的周瑜自然会被培养得雅量高致,最会处理人际关系了。 而周瑜后来二十四岁就成为孙氏的重要将领,这和他们周家对孙策起兵时的帮助很有关系,周瑜只是一个小小的居巢长,如果没有从父的借兵借粮他能对孙策作什么大贡献呢.如

14、果他家没有道南广宅又怎么和孙策结为“总角之好”?所以说如没有家族的依靠也就没有后来的周瑜) 周瑜的起步地位一开始就优于诸将,这当然离不开家庭背景。但根据孙策曾叫周瑜回去一事揣度出孙策是看周瑜能力不强又不好回绝,所以打发他也调粮草以济后方,或者他离开叔父就只能借贷度日等,这些说法都很可笑。历史学家方诗铭先生作的三国人物散论里“丹阳成为孙策平定江东的根据地”就有很好的答复,周瑜曾向鲁肃求粮,那也是他在背离袁术途中的困难,并不能说明其他。 总结一下,周瑜虽是外姓,但他和孙氏建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不用靠自己的能力就能获得高的地位,同时也能使诸将信服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得出身起了关键作用,这在门阀制度盛

15、行的古代是无法避免的。 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周瑜和起点很低靠自己努力的吕蒙,黄盖之类比,他的高地位的获得确实有些不公平。但从他获得高地位并不一定全靠能力这一点上,也不能得出周瑜没有能力的结论。 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主观优越的条件结合在了一起,才使得周瑜不同于一般的世家子。先天得到的高地位和后天努力相结合,才为英才的发挥创造了更大的条件。 五,关于周瑜的能力 我这次不想再纠缠在诸如赤壁之战,取蜀对刘几个具体的谈的已很烂的事情上,说他好话的在总论完美里已说的够多了,所以想换个角度谈。 周瑜是典型的世家子,在当时的社会生来好像就高人一等是当领导的,也许他作具体的事情可能真不怎么行,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周瑜可

16、能就是那种从大处着眼和很善于搞人际关系,又自己很会享福的那种高官,不像诸葛亮累死累活什么都自己干而没有效率。周瑜史书虽没记载他像吕范那样奢侈,但他顾曲都是在酒宴上进行的,又得意的向人展示过珍玩和侍者,他一定是生活十分丰富多彩且很会享受人生的那种人。论道行兵打仗排兵布阵以及具体的小谋略,他可能还真没有从低层上来的吕蒙厉害。批他的人指出火攻计是黄盖提的,取南郡时也是吕蒙甘宁出主意,他只要判断选择就是。一点不错。周瑜只要把握大方向如取胜那最大的功劳一定是他的,但不是他抢部下之功而是别人给的人,如他真抢功史书上也不会有他部将出谋的记载,那些谋略一定记的是周瑜自己想出来的。 部下作具体事领导享有名头,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种现象从古到今一直是这样,领导者只要动动嘴皮部下却要累死累活。这没什么公平好讲,而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就在于善于发动部下的积极性而不必像诸葛亮一样事必躬亲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协调指挥又从大局建策的好领导。 因此,周瑜的能力可能不是体现再作具体事情如某个战术上的小谋划,而是体现在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