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生代农民工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9958789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41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新生代农民工(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依然是关于 “三农”问题,只是今年在“城乡统筹”的前 提下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 问题”。这是中央文件第一次使用“新生代 农民工”这个语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 公室副主任唐仁健表示目前新生代农民 工约为1亿人,农业部长韩长赋称90后 农民工很多人是独生子女,对农村没有父 辈那样的依恋,更难以接受“被歧视”。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农民工 进城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而是关于这些 已经进城和正在进城的年轻一代的命运 应该如何打理,他们如何在现有的制度藩 篱之下生存,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实际 问题。重庆作为中央确定的统筹城乡综合 配套改革试验区,如何落实好今年的中

2、央 一号文件精神?如何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改 革?如何进一步完善政策举措,给新生代 农民工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何谓“新生代农民工”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父母本身就 在城市打工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大都是 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第二代农 民工。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 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陆续进入 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新生代农民工”又称“农二代”,他们 没有“富二代”、“官二代”那么多可以仰仗 或继承的资源,因而对社会公平和平等竞 争的渴望格外强烈,权利意识也比父辈明 显要强很多。他们以“三高一低”为特征: 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 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

3、低。如果把他 们只是定位于农民工的后代、城市基础建 设力量的接棒者,则注定他们还将延续父 辈的命运轨迹,甚至强化社会固有的诸如 出身、血统等不良观念。“新生代农民工” 之“新”,不仅“新”在年龄,更应“新”在群 体生态和生活质量。“新生代农民工”的提 法,更应成为一个权利进步符号。 新生代农民工,的确不能再用“农 民”来继续称呼他们,因为他们似乎和农 村、农业、农民已经有了相当遥远的距 离。他们也许一出生就既不是农民,也不 是城里人,可他们在城市生活。他们在城 市没有家园,在农村也没有心灵栖息的 场地。父母已经离土离乡,他们的故乡就 是父母为之辛勤打工的地方。和上一辈 人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根本

4、不愿意回到 农村去,农村对他们而言非常陌生,他们 愿意在城里生活。 进城打工,对于老一辈农民工来说, 既意味着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带来打破原 有简单社会关系,融入陌生和新鲜城市生 活的新希望。而他们的后代生活得如何, 则是这一群体最为关心的问题。毫无疑 问,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对城市文明、公 民意识是个考验,更催生社会公平和权利 制度向深层次迈进。 “新生代农民工”与城乡统筹 社会转型期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的打 破,让“农二代”得以走出土地和大山。但 “农二代”的生活质量不是拥有几件名牌、 有一套城市住房就能改变,他们需要在就 业、择偶、交友、求学等权利 有和城市人同样的机会。 怎样解决这些人的问题 工问题的新难点。一号文件里 是立足于解决他们滞留城市f 其冲的就是将他们纳入保障一l 随后再纳入其他社保体系, 他们市民化的目标。 然而,融人城市却并不 户籍制度问题,如果这个问 么他们就无法享受到在就学、 教育、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等 市人一样的待遇。此外,这些 的所谓新生代以及他们的父 到诸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 倾斜,在城里无法安身。没有1 公民 刊201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