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护理模式在手术护理中的临床意义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9958447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21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善护理模式在手术护理中的临床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改善护理模式在手术护理中的临床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改善护理模式在手术护理中的临床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善护理模式在手术护理中的临床意义(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合理用药2014年2月第7卷第2期下Chin J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Feburarv 2014V0】7 Nn 2C 发际与剑突下的长度,做一小标记。充分润滑胃管前端13, 操作时严格按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手法正规,动作轻柔,当 胃管前端至咽喉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顺势将胃管送人胃 内,直至标记的长度处(一般成人约5560em)。如遇患者 恶心、呕吐厉害应暂停插管,嘱做深呼吸,休息片刻再插。 昏迷患者插入前,头后仰,插至会厌部时护士一手托起头部, 使下颌抵住胸壁,一手插人胃管。插管后,用注射器抽吸有 胃液吸出,证实胃管在胃内时方可固定。临床上因患者面颊

2、部皮肤分泌的油渍造成胶布失去粘性易松脱,胃管极易脱出。 因此用一宽约lem的小胶布在鼻腔口的胃管上环绕两周,然 后用一根环型的粗线绳中间扎在胶布上,两端绕挂在双耳上, 松紧适宜,不要太紧把患者耳朵勒伤。这里小胶布的作用有 两点:一可作为插入胃管长度的标记,利于护士观察胃管是 否移位;二防止线绳滑脱。 I24护理将负压吸引器与胃管连接紧密,检查吸引器是 否漏气,打开调节器,观察引流是否通畅。如不通畅应及时 找出原因给予处理。引流通畅后,妥善固定引流器,告诉患 者及家属,注意翻身活动时要保护好胃管,防止胃管脱出、 扭曲、打折受压而达不到减压效果。及时倒掉引流器内的引 流液,防止引流器内液体过多过重

3、拽出胃管。 胃肠减压过程中,护士应多巡视患者,保持胃管通畅, 维持有效负压吸引。负压吸引力不宜过大,避免因吸力过大 损伤胃黏膜,且胃黏膜堵塞胃管侧孔使引流不畅。胃肠减压 不通畅时,应用温09氯化钠溶液l020ml冲管,若推注 有阻力,考虑胃管测孔被食物残渣阻塞,可反复多次注入少 量温09氯化钠溶液稀释,再抽吸。除冲洗外,护士可协助 患者更换体位或扭转胃管方向,从而排除引流不畅。护士应 多询问患者腹胀、腹痛有无减轻或加重,肠梗阻者及术后患 者是否恢复排气,排便。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并 157 记录24h引流量。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125基础护理 (1)留置胃管患者做好口腔护理,随时

4、 评估患者口腔黏膜的损伤、溃疡、感染情况。每日做口腔护 理2次,保持口腔清洁,并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的情况。(2) 雾化吸入2次d,可以减少对咽喉的刺激,保持食管通畅, 减少呼吸道感染。(3)观察鼻腔情况,用09氯化钠溶液 棉棒清洁鼻腔。如局部红肿痛较明显时,应更换胃管至对侧 或拔出胃管。(4)胃肠减压的患者一般禁食、禁水,如需口 服药物,可将药溶入水中,经胃管注入。注药后应夹管并暂 停减压0510h,以使药物吸收。遵医嘱补充液体能量、维 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5)手术后第2天,根据病情 鼓励患者在床上活动,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 126拔管一般术后第34天,肠蠕动逐渐恢复,患者 排气排便后可

5、拔出胃管,拔管时,先将负压吸引器与胃管分 离,捏紧胃管末端,嘱患者屏住呼吸,快速拔出胃管以减少 刺激。擦净鼻孔及面部胶布痕迹。 2结果 168例患者中,胃管引流不畅13例,胃管脱落5例,自 行拔出胃管2例。 3讨论 胃肠减压是普外科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且胃肠减压患 者较痛苦,护理人员首先要体会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做 好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让患者从心理上接受治疗并积极配 合,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其次护士应加强学习熟练掌握插管 技巧,减轻患者痛苦。特别重要的是护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 责任心,勤巡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努力,减轻患 者痛苦。 (收稿日期:2013一Il一08) 改善护理模式在手术

6、护理中的临床意义 江双霞,段献荣,冯巧荣 【摘要】 目的探讨改善传统护理模式在手术护理中对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ll2012年我院收治 的择期手术患者98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取舒适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 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运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分别调查患者舒适度、满意度的得分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 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即 (1)术前通知、访视;(2)术中护理配合主刀医生顺利完成 手术;(3)术后处理等多项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 传

7、统护理的基础上运用更加系统化、人性化的护理模式进行 护理干预,即(1)术前护理:以良好的情感去影响患者的心 理情绪,分散患者因手术而带来的恐惧感,消除医患隔阂, 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讲解手术方法,从而使患者消除 因对疾病本身的担心而产生焦虑的心理;(2)术中护理:当 患者被推人手术间后,应立即将室温调至适宜温度,以和蔼 的态度、轻柔的手法将患者抬至手术床上,使患者处于最佳 的放松状态;当即将麻醉时,护理人员使用柔和的语言对患 者进行讲解,使患者最大限度的降低对于麻醉的紧张一t3理, 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麻醉后摆放体位时应尽量避免损伤其 神经与肌肉;仰卧位时,双上肢外展位应小于90。,双上、

8、下 肢关节处要铺以软垫;侧卧位时,应避免耳郭、臂丛神经受 到压制,男性生殖器避免受到压迫;俯卧位时,密切观察呼 吸。(3)术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术后复苏情况,针对可能 出现的情况做好一切应急准备,等到患者意识恢复清醒后, 护理人员用最简短的语言告诉患者手术的过程,从而增强患 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随即与病房相关人员进行交接,妥善安 置患者。并定期去病房进行回访,及时了解患者术后的恢复 情况,并且对患者有关术后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答疑。护理 人员全程陪护在患者旁边,密切注视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手术过程中应及时以轻柔体贴的动作遮盖患者,使患者感到 安心和舒适。由于患者术前禁食时间过长,因此应加快液体

9、的输注,应严格观察血管变化,从而避免因药物刺激而使患 者加重痛苦。全麻容易导致患者眼角不能完全闭合,防止其 损伤,涂抹眼药膏进行预防。 13评定标准使用我院自行制定的调查表进行评估,按照 标尺上的刻度进行舒适度评估,即数值越小,舒适度越低, 反之越高。10cm为非常舒适,59em为中度舒适,15cm 为轻度疼痛,0为非常苦痛。满意度采用患者主诉进行评分, lO分为非常满意;96分为比较满意;25分为一般满意; 小于2分为不满意。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舒适率、满意率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见表1)。

10、 表i 两组患者在舒适度、满意度方面的比较 3讨论 通过改善手术过程中传统护理服务的干预模式,充分调 动每个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根据病情主动为患者提供人 性化服务,感受亲情护理,使护理工作贴近临床、贴近患者、 贴近社会。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从而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 度和舒适度,符合本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满意 度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舒适率、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 我院护理部通过回顾性总结上述护理报告,深刻体会到 改善传统的护理模式为进一步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具有 重大的推动意义,护理模式的改善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热情接待,诚恳交谈:护士对待患者要热情、诚恳,耐 心向患者介绍

11、关于手术方面的基本情况,使患者对于陌生感、 恐惧感尽快消失,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手术治疗 打下基础。(2)注重细节,温馨服务:语言不是空洞无形的 气流,而是可以温暖人心的能量,同样的一句话,可因音域、 音色的不同,其结果却是天壤之别 J。尤其是在手术护理时, 护理人员配合关心地言语以及耐心地讲解,会使患者身心放 松,焦虑情绪得到有效缓解,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 后部分患者会因为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出现躁动不安,胡 言乱语,此时护理人员面对因疼痛而发生呻吟的患者要表示 充分的理解和关心,及时给予患者安慰和护理,增强他们的 自信心,顺利度过危险期。(3)外塑形象,内练素质:和蔼 的言语

12、、温馨的服务是一名优秀护理工作者文化素养的体现, 针对文化素养的提高我院护理部定期开展关于政治修养、心 理学、人文科学、121才技巧等诸多方面业务培训,使护理工 作者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深练内功。一方面注重加强医 德修养,提高护理技能水平,工作中时时刻刻以“视患者如 亲人”为指导思想,在患者心中树立好自身形象 ;另一方 面加强理论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 面的知识,善于运用文字、语言表达。 综上所述,在手术过程中通过改善传统的护理模式,取 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洪琳舒适护理运用于手术室护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2,37(8):583584 2洪小美,陈丽锋舒适护理在手术室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192O 3周雪华手术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 志,2010,10(26)I 6320-6321 (收稿日期:201310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