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语文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第三章古诗鉴赏8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994205 上传时间:2017-07-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1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高考语文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第三章古诗鉴赏8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5年高考语文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第三章古诗鉴赏8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5年高考语文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第三章古诗鉴赏8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5年高考语文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第三章古诗鉴赏8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5年高考语文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第三章古诗鉴赏8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高考语文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第三章古诗鉴赏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高考语文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第三章古诗鉴赏8(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学案 8求同探异,比较鉴赏学案略语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乌申斯基语)诗歌的“异彩” ,只有从比较中见出。我们在准确鉴赏诗歌的基础上,可以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作品放在一起,对其内容、题材、情感、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或求同,或探异,或求同探异,从而真正地品鉴诗歌。应该说,比较鉴赏是对诗歌鉴赏达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在 2014 年,全国有近一半的省市高考诗歌题考查了比较鉴赏,这就预示着诗歌鉴赏的走向。对此,考生应不断地研究、训练诗歌比较鉴赏题,这样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比较鉴赏能力,而且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分数。自

2、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1(2014天津)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暮春山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答:答案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 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抓住两首诗的意象特点,就能把握其感情异同。暮春写了落花、柳绵、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因暮春引发的惜春伤感之情。 暮春山间写诗人缓步春山,看到莺、燕各自轻盈飞翔,桃花凋谢涧水香,描绘了一幅幽美静谧的暮春景

3、象,表现了作者的愉悦闲适之情。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纸鸢袁枚纸鸢风骨假 稜嶒 注 ,蹑惯青云自觉能。一旦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2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注 稜嶒:才气、品格等卓越超群。纸鸢和咏柳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两者的“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答:答案两首诗都是咏物诗,所咏之物都是借他人之势,得意忘形;作者都对此进行了严厉的讽刺和批判,并严正警告它们不会永远得意下去,终有一天会受到打击。两首诗都是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对仗势得志的小人的批判和警告。解析该题是“求同”比较,可以就两诗所表达的情感主旨和表现手

4、法两方面比较。纸鸢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处处笔笔似乎都在写“纸鸢” ,其实, “纸鸢”正是作者所鄙夷的那些凭借权势富贵而得到很高的地位,自鸣得意,飞扬跋扈,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势利小人。后两句是说掉到地上的纸鸢还赶不上苍蝇,那意思是很明白的,是在说“纸鸢”式的人物就尤为叫人厌恶鄙视了。咏柳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描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人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未变初黄” ,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出新芽,正是“且莫深青只浅黄”的新柳。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

5、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作者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意深长,令人深思。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张仲素阴碛 茫茫塞草腓,桔槔烽上暮烟飞。交河北望天连海,苏武曾将汉节归。边上闻笳杜牧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 十九年。注 阴碛:塞外的沙漠。塞外寒冷,故称。争禁:怎么经受得起。两首诗都运用了苏武这一典故,但作用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4 分) - 3 -答:问题反思诗歌比较鉴赏题常见的比较角度有哪些?你觉得

6、在做诗歌比较鉴赏题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答: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题目 两首诗都运用了苏武这一典故,但作用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4 分) 原诗见“ 自我诊断”第 3 题得分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0 分典故的作用是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换言之,诗的比较分析是建立在对各自诗篇主旨、情感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的。没有这一点,比较便无从谈起。该答案得零分,就是与对两首诗主旨把握不准有关。该答案在作者用典作用之一对典中人物事件本身的情感态度这一点答得很准,但忽略了作者用典真正的作用不只是表达对典故的态度,更是为表达自己的情感服务的。剖析现场失分答案2 分该答案答出、答准了作者借用典故的

7、真正目的,可惜忽略了作者对典故人物自身的情感态度的作用。得分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解读现场满分答案?满分4 分该答案牢牢把握住了诗歌用典表现出作者“双层”情感态度这一知识点,两首诗的两方面情感分析准确、到位。- 4 -完善你的答案参考答案张诗流露了对苏武忠义的敬佩之情,赞扬(激发) 戍边将士忠贞爱国;杜诗通过感叹苏武当年的艰辛不易,映衬边地生活的艰苦。(每点 2 分)塞下曲赏析 此诗写了一位仰慕前贤苏武、追求高尚节操的边将。塞外沙漠茫茫无际,塞草生长茂盛,天色已近傍晚,烽火台上风起云涌。向北遥望过去,交河那边云水连成一片,那是苏武当年手持汉节归来之地。边上闻笳赏析 此诗前两句通过“吹笳” “

8、薄暮” “塞垣” “高鸟” “狼烟”等意象,营造了一幕空旷苍凉的边塞之景。笳出于西北民族地区,汉时传入中原, “鸣笳以和箫声” ,最初是“卷芦叶为笳,吹之以乐” ,后在形制上有所变化,将芦叶制成的哨插入管中,遂成为管制的双簧乐器,形似筚篥,是汉代鼓乐中的主要乐器。笳有相当的表现力,在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游牧民族中,善于表现凄怆、哀怨的情感,富有悠远的穿透力,很符合那些边远游牧民族英勇慓悍的个性及牧马吹奏的特色。“游人一听头堪白”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笳声的凄怆,写出戍边之人生活的悲苦。最后一句通过感叹苏武当年的艰辛不易,映衬边地生活的艰苦。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比较鉴赏与单篇阅读鉴

9、赏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外在、形式的区别。一是阅读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多了一两道“比较”题。只要能读懂诗歌,审清题干比较的方向、角度,比较鉴赏题也并非什么难事。一、内容、情感异同比较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其方法仍与前面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读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感情基调。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在此基础上的比较,需要注意: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

10、与欢快。进一步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的重要内容。- 5 -边练边悟1(2013安徽)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 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 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答: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 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

11、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解析本题考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把握诗人的情感。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诗,诗人的情感寄寓在诗歌的意象中。韦诗中的意象是:皎洁明月、霜风动竹、惊栖之鸟。恬静的月色,人略显孤独。赵诗中的意象是残烛、秋雨、深竹、惊鸟、寒枝。凄冷萧瑟之景蕴含凄凉孤独之感。同时两人对景物描写的差别体现了两人心境的细微差别。秋斋独宿赏析 本诗紧扣“秋”和“独宿”展开诗意。开篇即从写月光入笔,山月皎洁,本可以和亲友饮酒唱和,尽享快乐时光,但此时独自栖居山中的诗人,只能听屋外秋风动竹、山鸟惊栖之声,凸显秋夜的寂静。这些气氛的渲染,让诗人倍感孤独无依。最后,给出“窗间人独宿”的意旨,卒章显

12、志。和韦苏州秋斋独宿赏析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作为唱和之作,除第三句外,其余三句的韵脚都和韦应物的诗作相同。开篇仍然从月光入笔,但这月光已经着上了“冷”的色调,一“冷”一“侵”一“残” ,道出了冷月残烛的凄凉之境。而“雨声在深竹”的点染,更加浓了凄清的氛围。那在雨夜惊飞的山鸟, “寒枝不成宿”的形象,何尝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此诗和韦应物的诗作所表达的情感及手法同中有异。2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秦州杂诗( 其五) - 6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 连阵没,秋草遍山长。闻说真龙种,仍残 老骕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白马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近时主将

13、戮,中夜商於战。丧乱死多门 ,呜呼泪如霰。注 此诗作于诗人弃官西行,驻留于秦州期间。秦州:今甘肃天水。浮云:指良马。诗句中的“龙种” “骕骦”也是指良马。残:剩余。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叛乱期间。此时,杜甫漂泊于鄂、湘一带。死多门:死于多种灾难。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鳖在杜诗详注中说秦州杂诗(其五) 是“借天马以喻意” ,认为白马诗“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答案秦州杂诗(其五)角度一:期待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结合诗句: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角度二:处境艰难,仍渴望为国立功,有怀才不遇的伤感。结合诗句:“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白

14、马角度一:对生命的悲悯。结合“空鞍贯双箭”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等诗句。角度二:悲叹战争带来的不幸或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结合诗句:“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秦州杂诗( 其五)赏析 这首诗借咏马以抒怀。诗中前四句写自从汉朝使节张骞从西域引入“天马”以来,就不断有良马被带到中原,至今已是数以万计了。但这些良马并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据史书记载,公元 759 年 3 月,九节度使惨败邺城,战马万匹,仅剩三千。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很可能就是为此而发的。 “浮云连阵没” ,用正面描写法;“秋草遍山长” ,用侧面烘托法。前句是因,后句是果。后四句单写骕骦。骕骦为传说中的神马。骕骦之为真龙种,只是一

15、种传闻,因此诗句以“闻说”起头。 “龙种”将绝,惟一留下来的也已老,这正是诗人的感慨所在。但是,骕骦虽老,仍不愧龙种之后,它迥立荒野,向苍天而哀鸣,意在期待和盼望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机会。杜甫笔下的老骕骦却是独立于广漠之上,昂首向天,萧萧长鸣;它不仅具备千里之志,就是立即让它参加战斗,也能够建功立业。杜甫绝不是为写马而写马的。诗人虽然穷困潦倒,在战乱之中流离漂泊,却从来不忘国- 7 -事。诗人从良马引起感兴,以骕骦自喻,抒发自己在处境十分艰难的时候,仍然渴望为国立功的心情。同时也有怀才不遇、才不得施展的感慨在其中。白马译文从东北边来了一匹白马,马鞍上没有人,双箭穿过白马的身体。可惜那马上的主人啊

16、,今天谁还能看见他以往的意气风发呢?今日在夜中一仗,主将被杀,白马受伤。由此我想到那些百姓,战乱中的灾难也会夺去他们的生命,想到这里,我不禁泪如霰雪。二、形象异同比较诗歌形象异同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主是集中在意象内涵的分析比较方面,兼及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比较。如何把握住意象的内涵特点呢?注意意象本身所包含的传统内涵。如杜鹃代表着悲情,松柏象征着高洁。揣摩诗中意象自身的特点。要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与内在特点,归纳出其表层义和深层义。形象作用异同比较的前提是把握住意象在诗中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多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