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活到没有感慨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29924848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起活到没有感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起活到没有感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起活到没有感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一起活到没有感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一起活到没有感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起活到没有感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起活到没有感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起活到没有感慨每年只能回家两次,北京到湖北,几天几夜车马劳顿,陶希圣深切体会“归心似箭” 。上一封家书里,他已经写明归期。他知道,妻子万冰如会带着孩子在村口老槐树下等他,长女骊珠大约走得很稳了,二女琴薰也会笑了吧。然而,妻子怀里只有琴薰, “骊珠夭折了。娘说女孩有病不必看大夫,耽搁了几天,就咽了气。 ” 陶希圣不住地叹气。他知道,黄冈乡下,一向重男轻女,结婚三年,妻子连续产下两女,让婆媳关系很紧张,自己长年在外,妻子只能忍气吞声。 “这次再走,跟着我一起吧。我已经毕业了,接到了安徽省立法政学校的聘书。 ” 1922 年的夏天,蝉叫得让人心烦。 一句话拯救了悲观主义者 从性格上说,陶希圣是彻头

2、彻尾的悲观主义者,连延续香火都让他感到绝望。那个动荡的年代,充满机遇,但迷茫也如影随形。倒是万冰如乐观豁达,如今与他朝夕相处,家也像个家了。 随后几年,她寸步不离,每天给他做家乡菜,唱家乡的曲,还一连生了六个男孩。白天他去学校,她就摆弄小屋前后的菜圃。日子清苦,却也安然。 1925 年,作为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受印书馆委托,法学学士陶希圣撰文,抨击英国巡捕在五卅惨案中的暴行。英国使馆遂向法院起诉,称其污辱大英帝国的尊严。 陶希圣逻辑清晰,口齿伶俐,几场当庭辩论驳得法官无言以对,一夜成为上海名人。名声渐响之后,他先后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并出版中国政治思想史 ,与胡适一起主编独

3、立评论 。接下来,一场旷日持久、关于中国社会史的大论战更让他名声大噪。1927 年初,陶希圣曾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任中校教官,参加北伐革命军工作。当时,他与汪精卫结识,并深受后者赏识。 1937 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陶希圣投笔从政,却又对抗战前途忧心忡忡,甚为悲观,参与了“低调俱乐部” ,追随汪精卫的所谓“和平运动” 。 武汉失守后,面对长驱直入的日军,陶希圣的悲观情绪更是占了上风。他把妻儿送到香港,自己留在汪伪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兼中央宣传部部长的位置上。 然而,汪精卫在越南河内发表“艳电”之后,卖国行径已大白天下。日方提出日支新?P 系调整要纲 ,良知未泯的陶希圣深知,如在条约上签字,

4、势将成为卖国罪人。 他连续寄信去香港,笔触低沉哀伤, “我自投到山穷水尽的境地,又不肯作山穷水尽的想头。譬如污泥中的一粒黄沙总觉得只有研究如何的死法:投水呢?触电呢?自戕呢?” 万冰如的回信只有一句, “等我,我来。 ” 1939 年 12 月,万如冰带着子女们抵达上海,在法租界租下房子。陶希圣终于有了借口,琢磨着要搬离汪精卫在愚园路租下的二层楼。 听说陶夫人来了,外交次长高宗武过来问候。他与陶希圣有心报国,都对汪精卫很失望。倒是局外人的万冰如冷静如常,她分析了局势,要求丈夫赶紧脱离险境。 “我把全家的命带来,在上海替你,你走。如走不出去,我们一同死在这里。记得你送我防身的手枪吗?这次我把枪带

5、来了,你敢在和约上签字,我就打死你。 ” 这个乡下女人成全了他的名声 第二天,万冰如去拜见汪精卫夫人陈璧君, “这次我带着孩子来上海,就是要让丈夫去掉后顾之忧,誓死追随汪先生。不过夫君肝脏一向不好,最近太劳累,已经吃不消了。我在附近租了房子,想把丈夫接过去照顾。 ” 得到陈璧君首肯,万冰如立即把丈夫接出汪精卫的监视范围。1939 年 12 月 30 日,汪日签约当天,她又给陈璧君打电话,声称丈夫病情加剧,无法出席仪式,随后将丈夫和高宗武秘密送上去往香港的邮轮。邮轮还在公海上,高陶二人已开始起草给香港大公报的公开信。 高陶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已引起汪精卫的怀疑。见二人突然失踪,他立即对万冰如母子严

6、密监控,并要万冰如立即来陈述失踪事由。 “我夫病情突然加剧,高先生陪他去香港诊治,走得匆忙。我想马上回香港,一是探病情,二是劝他立即回来。” 汪精卫安抚她,说若能劝二人回来,保证既往不咎。 “我也是这样想。而且此次和谈的众多内容细节,他们都记在心上。若迟了,有一句不妥的话说出来,就收不回了。 ”万冰如话中有话,不卑不亢。 万冰如深知汪精卫不可能让她带着所有孩子走,便主动要求留下三个还在读书的孩子,只带上两个小儿子。这相当于留下了人质。 万冰如抵达香港之后,陶希圣立即发电报给汪精卫,声称病情好转,近日将回。另一方面,他与中央通讯社社长萧同兹联系,公开汪精卫卖国和约的详细内容,同时,请上海抗日救亡

7、组织营救留下的三个孩子。 经过周密策划,孩子们成功脱险。陶希圣立即于 1940年 1 月 22 日,在大公报头版全文刊出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 ,及其附件的原文照片。次日,重庆、昆明各地报纸转载文章,一时举国哗然,群情激愤。 这便是被称“小西安事变”的“高陶事件” 。一声晴天霹雳,汪精卫惊慌失措,陈璧君气急败坏地承认栽在一个“乡下女人”手里。 两年后,陶希圣在给女儿的信里夸奖妻子, “历年来为我之大波折,汝母迄无一时不在苦境。余病几死,险几死,而全仗其支持盖学识之来源在社会而不在于课本。我一向优柔寡断,汝母则坚决矫捷汝必以此锻炼自身。 ” 身处乱世,每个人都面临选择、站队的考验,也都在新旧思想交替

8、中挣扎沉浮。但面对大是大非,陶希圣身边这个“乡下女人”做了他坚实的后盾,成全了他的名声,甘愿冒险又智勇双全,成为民国史上一段传奇。 在她搀扶下,他终可以自己走路了 湖北黄冈的万家,世代耕读,家风淳朴刚硬。说到与民国风云的渊源,名将万耀煌还是万冰如表兄。耳濡目染,她比丈夫更具果敢品性,敢做敢当。陶希圣不止一次说过,“世间有如此妇人,真非寻常者也。 ”。 在香港,丈夫办报纸,做新闻,她耕织浆补;丈夫被批判被打压,她温酒规劝, “我虽没见识过国事,却懂得民之根本。 ” 陶希圣骨子里,带着中国传统文人的温弱和迷乱。他是个好的学者,却绝非高瞻远瞩的政客。不过在妻子支持下,他的报纸也成为“民之善言,国之警

9、钟” 。 1941 年 12 月,香港沦陷。万冰如规劝丈夫带着报社骨干先回内地,自己则带着孩子随难民内迁,历时五个多月才抵达重庆。每到一个城市,她都会写下一封信投进邮筒,有的连地址都没有。世界大乱,她也不知丈夫现在确切在哪里,她只想有一些问候,但愿丈夫能收到。 陶希圣已经出任蒋介石侍从室上校秘书,为政府草拟重要文告。待一家人团圆,他精神一振,报效祖国的热情再次高涨。随后他任中央日报总主笔,以及国民党中宣部次长,并于 1943 年,为蒋介石代笔出版中国之命运(原名中国之前途 ) 。 1945 年,陶希圣升为少将,成为国民政府最后的理论权威、国事权威。而他每一次讲话,都要称赞贤内助, “没有她的教导和开悟,我还是个政治上的孩子。在她的搀扶下,我终于可以自己走路了。 ” 从才华横溢的文弱书生,到海内共赏的法学教授;从迷途亡命的“汉奸” ,到热血豪壮的“文胆” ,陶希圣在风云跌宕之中,一生感激万冰如。 1975 年 9 月 2 日,万冰如去世后,陶希圣辞官隐居,以著书为事,再不过问政治, “我一辈子从政,但是没有她,政治这东西我看不懂。 ”隐居期间,他先后结集出版过诉讼法须知 亲属法大纲等专著。 1988 年 6 月 27 日,陶希圣在台北病逝,享年 90 岁。临终前,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叹息, “90 岁连感慨都没有了。 ” 编辑 赵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