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高三数学复习的有效性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9865066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324.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高三数学复习的有效性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高三数学复习的有效性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高三数学复习的有效性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高三数学复习的有效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高三数学复习的有效性(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高三数学复习的有效性 顾 彦 (南京市文枢中学,江苏南京210004) 摘 要:在高三复习教学过程中,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 教师可以考虑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为主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作者主要从 三方面来实施: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 解;引导学生讨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把回顾反思的机会 留给学生做好解题总结工作 关键词:高三数学复习 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 讨论 本学年伊始我接手了一个高三毕业班,班里的学生底子 薄,能力弱,而且对学习数学也没有什么信心。怎样带领这群 学生顺利完成高考复习任务让他们充满信心地踏进高考考

2、 场,成为我工作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的,高三数学复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保证高三数学复习的成 功。而能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何培养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求知,发 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 了努力。 一、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 教师不能因为觉得学生基础差,就在课堂上对学生不放 心,觉得要讲的东西太多,甚至怕学生不懂,讲了一遍又一遍, 结果学生仍茫然不知所措因为不是他们自己努力得来的知 识,所以印象不深,学得死气沉沉

3、,效果当然差。所以教师不应 成为一个演说家,而应做一个引导航向的人,引导学生全身心 地去思考去探究 比如有些学生往往认为学习定义、定理、公式等只要记着 就行了对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很少能给以足够的重视。 这样的学生只会机械地记公式套定理,而会忽视了运用的前 提条件,一做就错。例如,在做到有关等比数列求和的题时,学 生经常会毫不犹豫地立刻应用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S一= 目r1一rT“、 ,却往往忽略了要讨论公比q1的条件。究其原因,还 1-q 是对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不够细究的缘故。为了纠 正学生这个习惯性错误,我在复习过程中和学生一起重新回 顾了公式的推导过程。 原理是S =a】+a2+

4、a3+a 即s =al+alq+alq +a Jq +alq qb一=alq+a1q +a1q +a1q”+a1q l 1 +a1 +。一十a1 +al 一 一得:(1一q)S =a。qaq” 写到这一步,学生会发现S 系数化1时要讨论公比q是否 等于1,借此加深了运用等比数列求和时要先注意公比数值再 选用公式的意识。 而且,推导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所用的倍差法,也是解决S =lx2+2x2 +2x2 +n2“这类数列求和题的常用方法 学生在 细究公式推导过程的同时,又顺带复习了数列求和的方法。 再比如对于学生计算上的习惯性错误我主要利用暴露 错误,然后顺其分析,对学生在“碰壁”过程中加以引导让他

5、 们在纠错过程中思考从而得到正确结论。例如,学生在化简方 程或不等式的时候,经常会忽视式子两边不能同除以0如果 方程或不等式两边有相同字母因式时他们经常会不考虑字 母的值是否为零,就直接约去。我当时设计了“l_2吗?”这个证 明过程让他们找茬。 若a=b,且aO,bO,则1=2。 证明:。aObO,a=b ab=b (1) ab_a2=b 一a a(ba)=(b+a)(ba)。 a=b+a, 则有a=a+a 即a=2a 1=2 看完证明后,大多数学生能提出是到的化简过程有 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a=b,所以ba=O,等式两边也就不能进 行化简了。这时结合他们作业和练习中这方面曾经错过的题 目再加

6、以练习和分析,他们自己发现,在解题过程中,对于系 数化1或两边要同除以一个整式的情况只要对已知条件多加 留意,就可以知道所要除的整式数值是否可能为0,如果条件 中没有说明,那么就要进行讨论。 由于这些内容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看、说、讨论,又 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总结的,他们就对这些内容的掌握有了 更切身的体会,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 且锻炼了自学、概括的能力,培养了理解、表达能力。学生的主 体意识得到了张扬,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成功的愉悦 感得到体验。 二、引导学生讨论。激发求知欲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以严谨的教学秩序为治学标准。学 生被遏制住兴奋压抑着学习的冲动和

7、发现,他们只在老师允 许时,才能一吐为快老师不点名,不准开口。其实学生学习的 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 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 有时就会消失。当然学生的说理过程有时是杂乱无章的,就 像我新接的这个班学生常常表述得不完整或者说了一点说 不下去了,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的思维能力不强,不可能 把话想周到了再娓娓道来。这时,他们就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 帮助。 在复习时有这样一道题目需要判断命题的正误:“设函 数y=f(x)的定义域为全体实数,则函数y=f(x一1)与y=f(1一x)的图 像关于直线x=1对称。”很多学生都觉得这句话是错的,他

8、们认 为应该是关于直线x=O对称。作为一个普遍性的错误,我在讲 评时请他们说说是怎样思考的。生A说:“以前做过类似的题, 11 好像是用x= 求出来对称轴是x=O的。”生B说:“我是假设 2 了一个符合命题条件的比较简单的函数,比如y=x那么两个 新函数就分别是v=x一1和v =1一x,然后画图就得出对称轴是x= 1了。”还有生C说:“我很害怕没有出现函数表达式的函数题, 一遇到只有f(x1的题我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不过刚才听到B的 假设法,觉得蛮有道理,也蛮方便的。”这时下面的学生开始对 A、B两人的解法小声讨论了起来。首先对于A的思路,我表示 他能联想过去做过的题是个好习惯,同时请他再翻阅一

9、下错 题本,找出他印象中以前做过的那道类似题(当时也是一个较 普遍的错误),虽然都是求对称轴,不过要看清题目是怎样叙 墨 述的。这时学生发现,以前做过的题是“对于函数v=ffx),有ffx 1):“lx),求ffx)像的对称轴”。 生:“原来这题求的是 x1这一个函数图像的对称轴。” 师:“是的。也就是说,这里出现的函数ffx),它的图像是轴 对称图形,我们要根据条件求出它的对称轴。但是现在这题 呢?” 生:“需要求的是两个函数y= x一1)与y= 1一X)的图像的对 称轴。” 先让学生看出题目的区别后我继续问:“如果函数的图 像是轴对称的,如何求对称轴?(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 二次函数图

10、像,如图1)比如,你怎样判断这个二次函数的对 称轴7” 图1 生:“x=3。因为2和4的中点是3。” 师:“在 x)图像上对称的两点,我们利用它们横坐标的巾 点就可求出图像对称轴所在之处。所以对于ffx一1)=ff1一x),有x= 一x-l+l-x =0是对称轴。而现在这题里出现了v=f(x一11与 2 2 v=f(1一x)这两个新函数,正如B所说,如果画图的话其实是需要 画出两个不同函数的图像的,这时我们还能否用同样的方法 来求对称轴呢?” 生D:“没有对称点横坐标就不能用中点公式,也就求不出了。” 生E:“不过按照B的方法,可以看出来这两个函数是在函 数v=ffx)的图像平移后得到的。”

11、这时学生回想起函数图像平移的知识,发言也踊跃了起 来:“v=f(x一1)是v=ffx1图像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得到的。” “y=f(1一X)是y=ffx+1),也就是v=f(一x)向左平移1个单 位” “不是,y=f(1一x)应该是y: x+1=I=f一x一1),也就是y=f(x 1)图像关于v轴的对称图像。那对称轴不还是x=0嘛。” “不对,y=f(x)y-f(-x)图像是关于v轴对称的,也就是x=O。但 是y=f(x一1)与y-f一fx一1)的对称轴应该是X一1=0,应该是x=l。” 师:“为什么平移后对称轴是x一1=0了呢?” 生:“因为随着v= x1图像向右平移,原来的对称轴也会随 着平移

12、。我把X一1作为整体来看,就像y=f(x)和y=(一x)里的x一 样。” 师:“这种类比方法很好!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平移和对 称的法则,还要注意是图形自对称还是互对称。以前做的是一 个函数图像的自对称问题,可以用中点法解决。今天这题是从 一个函数里派生出的两个函数图像的互对称问题,必须要看 具体条件来求了。” 生:“刚才老师你对以前那题用了横坐标是XI和l-x的对 称的两点来求。如果v=ffx一1)与y=f(1一x)的图像是轴对称的,说 不定会有交点,那么它们交点横坐标就是相同的,可以用X l=一x+l来求。” 生:“那如果定义域不是一切实数的话,就要看看不能取 的那部分了” 师:“说得很好。

13、但是像CJtJ才说到的 难我相信不少同学 都有所以在考查填空题时,也可用B所说的假设法,但是注意 所假设的函数一定要符合题意,比如定义域的要求。而且尽量 用熟悉的较为简单的函数来建立你的假设,就像函数v=ffx1的 定义域若为全体实数,BIJ才就用了v=x这样的例子。” 接下去我用r(x)=log,x作为条件让学生来判断v=f【xI)与Y= f(1一X1的对称轴问题,学生有的用画图,有的用定义域来考虑 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能较快找到人手点的那些学生得到成功 66 的体验,越发乐于接受挑战;而原先对解题 过错或感到困难 的学生对题目条件的观察也比以前更为仔细了。后来在复习 的时候,

14、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上课发言也比以前积极了。 三、把回顾反思的机会留给学生。做好解题总结工作 一个班级那么多学生参差不齐,即使是同一节内容其认 识与感受也不会是相同的。而且由于学习习惯的原因不注意 回顾总结的学生在学习巾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看 上去做了很多题,其实没有领悟到存在于解题中的思想方法。 而这些思想方法单纯靠教师去遍遍用语言复述的效果也不 好。因此,在课堂小结时,教师也应改变策略,可以让学生自己 来总结,让学生互相补充,弥补不足。练习评判时,利用实物投 影,让学生互相评述,互相讨论,不但使他们能知其然,知其所 以然,而且能说出其所以然。让学生在这些锻炼中逐渐掌握学 习的方法,在

15、教学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比如在练习过程中有学生说一遇到带绝对值符号的式子 就很害怕,无从下手,有人说有时用平方的方法能碰巧做对, 有时却行不通,其他学生纷纷表示深有同感。这次我没有重新 复习不等式解法一二三,而是让他们回去把这些让他们屡屡 碰壁的题目整理出来,第二天汇总起来讲解。例如这几题: , 1 x 一Ixl一60,二0,Ix+lIIx一215,都是 X 他们用了平方的方法后没能解决的。于是我给他们回顾了初 中教材里关于绝对值的基本概念:“lal=?”他们纷纷回答IaI= fa(ao) 厅l_ 丽 O(a=01。我又写出一个式子一 请他们化简,很快 lafa0) sinlO-coslO

16、 有人说用的是二倍角正弦公式化简根号下的式子,“分子是 , VfsinlO。一coslO。)。 ”“也就是IsinlO-COS10。l。”“去绝对值。” “里面是负数,所以结果是一1。”“对啊,这题就是因为知道绝对 值里面式子的正负就可以去绝对值符号了。”“其实最怕的就 是觉得绝对值符号像堵墙一样把里面和外面的式子隔开了, 如果能把里外的式子融为一体也就不难了。”“其实平方后符 号会变,如果原来是负数的变成正数了,所以上来就平方,很 容易出错。”这时我问:“虽然高中阶段我们介绍过一些不等式 解法,但不用平方的方法能使这堵墙被打破吗?”,“通过讨论 绝对值符号里式子的正负就可以去绝对值了!”“如果是分母 的话都不用讨论x=0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