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一诗六种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985347 上传时间:2017-07-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夜思》一诗六种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静夜思》一诗六种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静夜思》一诗六种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静夜思》一诗六种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静夜思》一诗六种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静夜思》一诗六种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夜思》一诗六种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静夜思一诗六种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_ 时间:2011-05- 26 22:24:04 作者:秩名论文导读::本文拟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 入手。长期以来对于 的研究。却没有学者从人际功能来探讨这首诗的英译问题。对于唐代诗人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几种英译文。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 ,人际功能,静夜思一、引言长期以来对于 的研究,最成功、贡献最大的主要是在诗学的框架下展开,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卓振英和许渊冲。卓振英从 的原理、方法、心理过程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 理论框架;许渊冲则形成了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较严密的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此外,顾正阳1、穆诗雄2力图从跨文化交流

2、的视角构建 的理论框架。近年来,又出现了语言学路径的 研究。这方面研究成果较多的当属黄国文,他利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建立了一个 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框架,对 方面进行了较科学而系统的研究。本文也是从语言学角度来分析古诗的英译。对于唐代诗人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几种英译文,已经有学者从经验纯理功能(概念功能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逻辑功能)3、概 念功能4和语篇功 能5角度进行了探讨,却没有学者从人际功能来探讨这首诗的英译问题。本文拟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入手,对这首诗的英译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分析和看法,同时通过分析来测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篇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二、人际功能概说在韩礼德的系统

3、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通过用用语言这种形式来与其他人交往,以此来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在这个交往过程当中,人们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 ,同时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世界(包括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看法。在实际的交往中,人们不断交换角色,但是无论角色怎样交换,主要的交际角色只有两个,即“ 给予” 和 “需求”:讲话者可以给予听话者 某种实实在在的东西或告诉其某方面的信息,也可以向听话者求取某种东西或向其询问某方面的信息。此外,交际中的交换物也分成两类:(1)货物或劳务;(2)信息。胡壮麟等6116认为,如果说话者的目的是让听话者为他做某件事情,如“请关上窗子!” 或给予他某项物品,如“ 把盐递给

4、我 。” ,那么在这一交际过程中所交 流的就是货物或劳务。如果说话者的目的是为了让听话者告诉他某事,如“几点了?” 或“你什么时候动身?”,那么这一交 际过程中所 交流的就是信息。如果把交际角色和交换物这两个变项组合起来,便构成了四个言语功能768-69(Speech roles )。表 1交换物交际角色信息货物或劳务给予声明(Stateme nt)提供(Offer)需求问题(Question)命令(Command)“声明”、“问题”和“ 命令” 这三个言语功能于特定的语法结构往往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声明 ”通常由陈述句表达 ,“问题”一般由疑问 句表达,而“ 命令”则往往由祈使句表达。

5、为了阐释这种交换功能是如何利用语言形式的改变得以实现的,韩礼德779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语气。一个小句是由语气和剩余成分构成,语气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主语表现为一般意义上的名词词组、人称代词等;限定成分主要表现为时态和情态。在下文中,笔者将会从语气、人称及情态这三个方面探讨这首诗的英译所传达出的人际功能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三、静夜思一诗的人际功能分析李白的原诗是这样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这首诗的第一,三和第四句都是采用陈述语气(Declarati ve),而第二句既可能是陈述语气,也可能是疑问语气(Interrogative)。“ 疑”可能

6、是作者自己问自己,也可能是作者问别人。对于这个字的解读,本文认为“疑” 虽有动词“怀疑”、“疑惑”之义,但是如果将此义用于“疑是地上霜”中,行文不但迂曲突兀,而且理解上还必须分别添上动词“怀疑” 的主语和系词 “是”的主语,语义才能周全,即成了“床前明月 光,(我) 疑(它)是地上霜。” 这种根据诗意添字而成的复句式理解,倒不如以单句形式理解那样简明和一目了然。笔者认为 ,“疑” 应该当作副词“犹”、“似”,有“ 好比” 、“如象”之意。在此提出这种说法,是因为在下文对其英译文的分析中,这一句的分歧最大。四、英译文的人际功能分析静夜思这首诗的英译文有十几种,在此只列举其中的六种(见附录)。其中

7、五位是外国学者,一位是中国学者。为了叙述方便,下面分别以 Giles 译(Herbert.A .Giles),Bynner 译(Witter Bynner), Fletcher 译(W.J.B.Fletcher),Obata 译(S.Obata),Lowell 译(Amy Lowel l),赵译(赵甄陶)代替这六种译文。下面就从人际功能的几个方面来分析静夜思的六种英译文。(一)疑问语气和陈述语气语气是人际功能意义传达最重要的一个手段。本文将重点分析这首诗中的语气问题。上文中提到,这首诗在翻译时语气问题出现分歧主要集中在诗的第二句“疑是地上霜”。 对这一句,有的学者认 为是陈述语气,而有的学者又

8、认为是疑问语气。在我们收集的这六种译文中,有三种把它当作陈述语气(Giles 译:Glitteringlike hoar 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Fletcher 译:I thought hoar frost had fallen from the night;Obata 译:And wo ndered if it werenot the frost on the ground),有三种是把它当作疑问语气(Bynner译: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owell 译:I wonder if that can be

9、frost on the floor? 赵译:Could it be frost instea d?)上文中已提到关于“疑”字的简略分析 ,笔者认为这句话应视作陈述语气 。究其原因,我们来看看“疑”字在辞书及古诗中的一些 用法。各种辞书的词条中,有“疑” 作“拟”的解释。 中文大辞典中“ 疑”字有一词条注释为“似也 ”,引用书 大禹漠“罪疑惟轻”为例。辞源中“ 疑”字也有一个注释为“比拟”、“类似”,通“拟” ,并引用礼燕义中“ 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为疑也” 为例。由此可 见,在关于“ 疑”的解释中,确有“比拟、类似” 的义项,这种讲法,古已有之。再来看看“疑” 在古诗中的应用 。王安

10、石江上:“ 青山 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与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 暗花明又一 村。” 中的“疑”有异 曲同工之效。前者讲的是青山环绕之中,似乎被困山中 ,没有出路。后者讲的是山岭重重阻隔,水流纵横交错,眼前好像已无路可走。李白粱园吟:“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意思是五月的天气不热,像是清秋一般的凉爽宜人。此外,王兴才8135 认为,“疑”作“似”讲,还常常放在谓 动词之前作修饰限定成分,用做副 词。如杜甫假山:“望中疑在野,幽处欲 生云。 ”孟浩然夕次蔡阳馆 :“听歌疑近楚,投馆忽如归。”这些“疑”作“似” 讲,但同时又分别与“ 欲”、“忽”等 副词相呼应。当

11、然,“ 疑”还可以修饰限定系词“ 是” 而形成 “疑是”句式,用以表示 比喻。李汉威9认为,“ 判断系词是 之前既可有 副词 皆、当、正、最 的修饰,起到加强判断的作用,又可以有似、犹 等 副词修饰,而强调主谓之间具有相似的特征和属性。” 与“ 似是”、“犹是”结构相同的“疑是”句式,“疑” 作“好像 ”讲,修饰后面的系词“是” ,这与本诗中“ 疑是地上霜”这一句所要表达的意思非常吻合 。所以,“疑”作“ 似”讲,而非“怀疑”。再者,英美著名诗人将“月光” 比作“霜”已经有 了先例,比如华兹华斯在Evening Walk And Descriptive Sketches10中写道:The ri

12、sing moon,While with a hoary light she frosts theground.这与李白的“ 疑似地上霜 ”几乎毫无二致。在对月光 的描写上,两位不同国籍的大诗人也算得上不谋而合。由此可见,静夜思这首诗的第二句应翻译成陈述语气,“疑” 作“好像”而非“怀疑”讲。在六中英译文 中,将原诗陈述语气译成疑问语气 ,这与原诗的意境就有点出入。我们再来看看其他人际功能成分的分析。(二)人称的确定问题英汉语言差别较大,特别是表现在有无主语以及动词的时态、语态等方面。静夜思原诗通篇无主语 ,英译时必须补出主语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综观这六种英译文,译者在翻译时用的都是“I” (即

13、第一人称“我”),为什么译者都会采用第一人称呢?我们知道在做汉译英时,有时两种语言的句式不能完全统一起来,而英语中有很多泛指人称句,大多数是通过采用第二或是第三人称来表达的,很少会用到第一人称来表达泛指概念。回到这首诗当中,原诗五言绝句未出现一个人称代词。但是当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即“我” )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情境当中:“ 我” 是一个漂泊他 乡的异客,皓月当空, 皎洁的月光洒在地面上,犹如是下了一层霜似的。此时此刻的“我” 孤苦伶仃,望着月亮是 那么的孤寂清冷,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是原诗所能给我们带来的想象之景。再来看译文,采用的都是第一人称“I”,这点倒是与 我们中国读

14、者在阅读这首诗时所能产生的意象不谋而合。那为什么中外译者都会采用第一人称呢?因为第一人称显得更加亲切、真实,一下子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在阅读时把自己当成诗中的那个“我” ,更好地融入到作者所创造的情景当中而产生共鸣。如此一来,诗中的意象和韵味便更加容易被读者吸收和消化,诗人创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三)情态的使用情态也是人际功能传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说,句子的情态主要体现在情态动词及一些程度副词的使用上。在英语中,情态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表示可能性,如“ 那孩子可能 是她的。” 第二种表示经常性或习 惯性,如“她经常去那里。”第三种表示义务 和责任,如 “你应该现在就去那里

15、 。”第四种表示意向和倾向,如“我将会帮你 的。” 原诗当中涉及 情态的只有第二句 “疑是地上霜”。上文已经分析过,这里的“ 疑” 应作“似”、“犹如” 及“好像”讲,类似于英语当中的“might be”、“may be”、“as like”、“as if”等等。再来看看六个译文。Giles 译中用的是“like ”可作“好像”讲,表达的是第一 种情态形式即可能性;Bynner 译中用的是情态动词加上完成体的形式“could have been”,也可以归入为第一种情态形式即可能性;赵译只用了一个情态动词“could” ,没有表达出“犹如”、“ 好像”之意,情态表达得就弱一些;而其余的三个译文

16、分别直接用了一个表达心理活动的动词“thought ”与“wondered”,和之前的三个译文相比,情态意义尽失,因此就没有表达出人际功能这一方面的全部意义。五、结语两种语言在结构方面差距越大,其人际功能表达方式就越不同,这就形成了概念功能与人际功能在两种语言中的失衡。为了避免这种失衡现象,译者不应一味追求翻译中概念功能成分的形式对等,要在成功解读与传译其概念功能成分所表达的意义的同时,准确挖掘并传译出诗文内在的人际含义。本文的分析表明,这六种英译文都不是很准确,有的是语气方面的问题,有的是人称的问题,有的是情态问题,都没有很好地传达出诗文的人际意义。虽然本文的讨论是初步的、试探性的,但可以看出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对翻译研究是有启发性的,人际功能的研究不但可以帮助读者确定诗中人物的身份背景,而且还能提高分析英译文的准确性。参考文献1顾正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